摘要:阿斯塔那出土彩塑修復保護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及最小干預、可再處理性的原則,針對不同病害確定對應的修復工藝,修復用泥土取自阿斯塔那墓地附近,全色顏料均為礦物顏料,取得了良好的保護效果。
關(guān)鍵詞:阿斯塔那;彩塑;修復
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群,距吐魯番市約40km,1988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東西長約5km,南北寬約2km,是古代高昌王國官民的公共墓地,出土了大量紡織品、文書、彩塑等珍貴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的美稱。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對阿斯塔那進行了13次較大規(guī)模的搶救性發(fā)掘,清理墓葬五百余座,出土了一大批晉至唐代時期的陶器、木器、紡織品、文書、俑類等文物。出土的彩繪泥塑文物數(shù)以千計,其數(shù)量之多、內(nèi)容之豐富,在新疆地區(qū)是罕見的,這些彩繪泥塑藝術(shù)品,是古代吐魯番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它在繼承本地區(qū)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吸取了中原藝術(shù)、犍陀羅藝術(shù)等多種文化成分,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雕塑藝術(sh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彩塑史的缺憾,為研究新疆和中國的美術(shù)史、社會史及文化史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阿斯塔那出土彩塑文物歷盡千年歲月,糟朽嚴重,有顏料層粉化、顏料層起甲、彩塑肢體斷裂、破碎缺失等病害,亟需科學的修復保護。
通過系統(tǒng)病害調(diào)查,確定了阿斯塔那墓葬出土彩繪泥塑的主要病害有:塵土覆蓋、泥漬覆蓋、顏料層粉化、顏料層龜裂起甲、顏料層脫落、底色層脫落、劃痕、裂縫、泥塑磨損、木骨架松動、肢體斷裂、破碎缺失、歷史加固等十三種病害。經(jīng)分析病害成因主要為歷史久遠膠結(jié)材料老化及搬運震動等機械運動。開展了斷面加固材料、粘接材料及補塑材料的篩選研究,并借鑒壁畫及彩塑保護修復成功經(jīng)驗,研究十余種彩塑病害的保護修復工藝。
一、除塵工藝
用洗耳球小心將顏料翹起處背后和彩塑凹面的塵土和細沙吹干凈,然后用軟毛筆將彩塑表面的塵土清除干凈,不能在起甲、龜裂部位遺留塵土,否則不但會污染彩繪表面,而且破壞泥層與顏料層的粘結(jié)效果。這是彩塑修復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關(guān)鍵的步驟,因為這批彩塑的顏料層非常脆弱,大部分彩塑的顏料層已經(jīng)粉化。在除塵時既要把塵土清除干凈又要保證顏料層不受損害。
二、泥漬清除工藝
對一般泥漬清除工藝為(圖1):手術(shù)刀刮剃——竹片刀刮剃——粗毛刷清除——軟毛刷清除——棉棒清除——洗耳球清除。
對于頑固性泥漬先用去離子水或75%乙醇溶液浸潤,然后用上述方法清除。
三、 顏料層粉化加固工藝
參考樊再軒對臨近地區(qū)達瑪溝遺址出土壁畫顏料層加固工藝,用注射器將配制好的1%的明膠溶液對粉化顏料層進行小心滴滲兩遍,待其半干時用木質(zhì)修復刀輕輕壓平(圖2)或用小棉球滾壓,每次加固的部位不應過大以3cm見方為宜。在具體操作時要注意加固材料量的控制,過多會出現(xiàn)眩光,過少達不到加固目的。
四、 顏料層龜裂起甲粘貼工藝
(一)注射粘結(jié)劑
參考樊再軒對臨近地區(qū)達瑪溝遺址出土壁畫地仗層加固工藝,用注射器將配制好的1.5%(w/w)改性丙烯酸乳液和1.5%(w/w)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1:1混合的混合溶液從裂縫處開始注射滴滲,再沿起甲裂口處注射到起甲顏料背部使之與泥層粘合。注射滴滲次數(shù)根據(jù)顏料的起甲嚴重程度決定,一般兩至四遍即可。
(二)回貼顏料層
注射粘結(jié)劑后,待粘結(jié)材料中水分被泥塑胎體吸收時,使用墊有棉紙的木修復刀輕而穩(wěn)的壓平縫口,使裂縫閉合,再以木質(zhì)修復刀均勻輕柔按壓臨近部位(彩塑表面存在裂縫時,先壓裂縫,壓平使裂縫處閉合后再按壓顏料層和底色層),使起甲翹起位置表面平整。
(三)滾壓
待顏料層按壓回貼至原位后,使用紡綢包裹脫脂棉制成的棉球滾壓表面,滾壓時應從顏料層未開裂處向開裂處輕柔而均勻滾壓,這樣既能將起甲顏料層內(nèi)的空氣排出,又不會在表面壓出皺褶。
操作時控制修復材料的注射量,既要達到粘結(jié)要求又不能出現(xiàn)眩光,此外使用木刀和棉球滾壓時顏料層不能出現(xiàn)褶皺。
五、顏料層脫落加固工藝
(一)參考樊再軒對臨近地區(qū)達瑪溝遺址出土壁畫顏料層加固工藝,用 1%明膠注射兩遍。
(二)使用木質(zhì)修復刀輕輕壓平,再用棉球滾壓。
六、底色層脫落加固工藝
(一)參考樊再軒對臨近地區(qū)達瑪溝遺址出土壁畫地仗層加固工藝,用1.5%(w/w)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和1.5%(w/w)改性丙烯酸乳液1:1混合液注射兩遍。
(二)使用木質(zhì)修復刀輕輕壓平,再用棉球滾壓。
七、泥塑磨損加固工藝
泥塑磨損加固工藝同底色層脫落加固工藝。
八、歷史加固去除工藝
用手術(shù)刀和牙科工具小心分層剃除石膏加固層和環(huán)氧樹脂加固層。
九、裂縫填補工藝
(一)用0.5%(w/w)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加固裂縫兩側(cè)泥層。
(二)用20%(w/w)改性丙烯酸乳液和當?shù)厣S土加適量細沙調(diào)制的膠泥漿少量多次小心填入裂縫,待半干時進行修飾使整體協(xié)調(diào)。
十、木骨架松動加固工藝
(一)用0.5%(w/w)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浸潤泥層。
(二)用20%(w/w)改性丙烯酸乳液和當?shù)厣S土加適量細沙調(diào)制的膠泥漿少量多次小心填入泥層和木骨架的空隙中,使其自然干燥。
十一、劃痕修補工藝
(一)劃痕較淺只傷及顏料層的修復工藝同顏料層脫落加固工藝。
(二)劃痕較深傷及泥層的修復工藝同裂縫填補工藝。
十二、肢體斷裂拼接工藝
(一)除塵及顏料層加固穩(wěn)定后對各斷裂的“小部件”比對并逐一編號。
(二)用10%蟲膠乙醇溶液對斷裂面滴滲3至4遍進行滲透加固,靜置24小時至完全干透。
(三)用20%(w/w)的改性丙烯酸乳液與當?shù)厣S土調(diào)制的膠泥漿小心涂在兩側(cè)斷面將其拼接合縫,用事先準備好的繃帶和有柔軟保護層的竹片對拼接處固定,放入沙盤固定至完全干燥。
(四)去除繃帶用泥漿對拼接處進行輪廓修飾。
(五)用礦物顏料對拼接處進行補色做舊。
拼接前必須認真比對,這批彩塑肢體斷裂非常嚴重,拼接時應逐一編號拼對,最后再和軀干拼接。
十三、破碎缺失補塑工藝
(一)除塵后對肢體殘缺面用10%蟲膠乙醇溶液滴滲補強。
(二)用制備的補塑材料少量多次參照未缺失部位進行添貼補塑至輪廓協(xié)調(diào),使其自然干燥并隨時處理收縮縫。
(三)對補塑處多余的干泥漿用500、1400目細砂紙小心打磨至平整光滑。
(四)用礦物顏料對補塑處進行補色做舊。
十四、囊匣制作
泥質(zhì)彩塑文物因自身較脆弱很容易受到損壞,對修復完成的每件彩塑量身定做相匹配的文物囊匣,既能很好的保護文物避免使其受到外部機械損傷,又在一定程度上為文物提供一個較為安全獨立的小環(huán)境。囊匣的制作材料由脫酸瓦楞紙、硬質(zhì)海綿和紡綢組成。
該瓦楞紙由堅固、光滑、輕量級的淡藍灰色漂白原生纖維制成。包括兩種不同類型,單層壁的(厚度約0.125英寸),雙層壁的(厚度約0.25英寸)。該紙板無酸,不含木質(zhì)素,含3%的碳酸鈣鹽堿性緩沖可以最大化保護彩塑文物。
本次修復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及最小干預原則,依照彩塑修復材料篩選實驗,針對多種病害確定對應的修復材料及工藝。修復用泥土取自阿斯塔那墓地附近,全色顏料均為礦物顏料,通過對顏料層的加固及回帖、斷裂胎體的拼接、破碎缺失胎體的補塑等工藝,不但復原了文物原貌,而且消除了文物病害增加了文物強度,取得了良好的保護效果。
參考文獻: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qū)墓葬發(fā)掘簡報[J].文物,1960(6):13-21.
[2]李征.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fā)掘簡報(1963—1965)[J].文物,1973(10):7-27.
[3]鄭會平,何秋菊,姚書文,王博,宋國定,楊益民,王昌燧.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彩塑的制作工藝和顏料分析[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3,25(2):31-38.
[4]高愚民.從幾件新疆博物館藏文物看唐代女子花鈿裝飾藝術(shù)[J].新疆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2,10(4):24-27.
[5]樊再軒,薛止昆,唐偉,艾力·阿不都拉,殷煊.新疆和田達瑪溝遺址出土壁畫修復試驗報告[J].敦煌研究,2013(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