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研項目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壓力下放情況,基層管理人員負擔過重,管理工作繁縟末節(jié),工作效率較低,本文從“放管服”視角,結合科研項目管理工作實際,從精細化管理、過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研討如何應用“放管服”思想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關鍵詞:放管服;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國發(fā)﹝2018﹞25號文提出了對科研項目管理“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在充分識別單位制度建設、法律風險防控、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邊界條件下,結合現(xiàn)在科研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就如何改善科研管理工作效率談一點自己的思考:
1.“精細化管理”與“放管服”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平衡空間
國發(fā)﹝2018﹞25號文提出了對科研項目管理“放管服”的改革要求,以信任為前提,減輕一線科研人員負擔,提升科研績效。各級領導也對管理提出了精細化的要求。精細化管理要建立在“放管服”的基礎上,不盲目追求越精越好、越細越好,對于項目管理,按照國家要求針對關鍵節(jié)點實行里程碑式管理,對于正常開展的科研活動過程,盡量少的使用管理手段去干預、檢查。管理部門自身不產(chǎn)生數(shù)據(jù),如果領導層對科研活動的管理提出了面面俱到式的數(shù)據(jù)、過程管理要求,勢必迫使管理部門不斷的要求基層人員申報數(shù)據(jù)、提供素材,加重基層人員負擔。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各級管理人員的智慧,梳理管理流程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摒棄細枝末節(jié),讓放管服能真正生根落地,而不是壓力逐級下放,管理層層加碼,最后管和被管的都不服。
2.過程管理不等于痕跡管理
雖然從國家到院層面都在反對痕跡管理,但實際上為了應對各類巡視審計檢查的要求,機關部門對過程管理的記錄幾乎到了近似嚴苛的程度,不能一提到上報材料,就是報送紅頭公文,或者紙質打印簽字蓋章(需要上報國家的除外),這與現(xiàn)代管理的理念顯然是背道而馳的,應當充分利用目前的信息化平臺進行操作,同樣可以留下紀實,也符合減負增效,無紙化辦公的要求,不是低水平的痕跡管理。
3.信息化要有系統(tǒng)的頂層策劃
大家感受到了信息化帶來的便捷及對工作效率的提升作用,各部門、各單位都在積極推進信息化工作,但基礎平臺的不一致、各版塊的相互兼容性、政策法規(guī)的專業(yè)性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院內從事信息化工作的專業(yè)人員不少,但并未集中形成合力,“煙囪”林立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群策群力,加強系統(tǒng)的頂層策劃工作。
3.1在科研管理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共性流程集中梳理
以科研管理為主線,系統(tǒng)梳理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國有資產(chǎn)管理等方面內涵及需求,將人力資源管理和國有資產(chǎn)管理融合項目管理的全過程中,全面涵蓋項目計劃進度管理、資源管理、成本管理、風險管控、合同管理、項目溝通等要素,將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融合管理全流程。以PDCA的思路、以計劃管理為龍頭、WBS為基礎整合各要素,通過集成實現(xiàn)項目的全過程、全周期管理。
3.2在共性流程方面,主要包括
(1)整合管理
從頂層規(guī)劃所有項目的分層架構,根據(jù)項目主屬性對項目進行分類。對單項目從啟動、規(guī)劃、執(zhí)行、監(jiān)控和驗收的全過程進行綜合、整體協(xié)調與管控。主要內容包括定義項目結構樹、設置項目全周期狀態(tài)、定義項目基本信息、建立項目團隊等。
(2)計劃進度管理
根據(jù)任務要求,圍繞任務目標對實施工作的各項活動做出周密的計劃,包括確定工作范圍、安排任務進度和交付要求、里程碑、所需的資源計劃、質量檢驗點等,并對計劃的執(zhí)行過程進行全程跟蹤和動態(tài)控制,從而保障在合理工期和預算成本內高質量完成任務。主要包括綜合計劃、項目計劃、單項計劃等,涵蓋計劃編制、計劃審批、計劃調整、計劃保存與對比、進度更新、進度跟蹤與確認等全過程。
(3)資源管理
所謂的資源管理,包括對人力資源、設備設施、原材料、合格供方等的綜合管理,是對所有資源參與任務情況的規(guī)劃、跟蹤、協(xié)調、管理的過程,貫穿任務全生命周期的整個過程。其中人力資源管理內容依托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進行。
(4)合同管理
基于任務的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合同簽訂、合同履行、合同變更、合同驗收及歸檔等,在合同管理過程中,強調與計劃的相關性,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作為合同簽訂的主要依據(jù),合同驗收結論作為項目成本費用的主要依據(jù)。
(5)項目成本管理
結合所國有資產(chǎn)管理系統(tǒng)開展工作,與任務相關國有資產(chǎn)增減作為項目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據(jù)。
(6)項目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思路,是先找出風險源,風險源來自于設計方法不成熟,分析與計算考慮不全面,分析不徹底,試驗不充分帶來風險,核心是風險辨識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在查找風險源的基礎上,認真策劃、編制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表,根據(jù)風險發(fā)展概率、可能導致的事故等級、影響程度等計算風險等級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在考慮風險動態(tài)性的基礎上有效規(guī)避風險、減少風險給任務帶來的不良影響。包括風險信息管理、風險控制措施、風險跟蹤等。
4.政策法規(guī)有專業(yè)力量
開展制度體系化建設工作。每個機關部門針對自身職能梳理國家法律法規(guī)要求,最后由法務部門進行統(tǒng)籌。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并把相關流程信息化。對于新任務或者新機遇,要充分識別法律風險,依托專業(yè)機構開展法律咨詢等方面的工作。以所辦為責任主體,開展系統(tǒng)的法律風險識別與防控工作。
5.信息化實質性推進
利用現(xiàn)代的信息化工具,建設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統(tǒng),將法律、管理等要求融入系統(tǒng)中,使得科研管理過程看不到”管理的手”,讓一線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科研中,真正實現(xiàn)“放管服”,提升科研效率。
作者簡介:胡永波(1982.10-),碩士研究生學歷,現(xiàn)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從事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