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作為一座城市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見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城市進程的不斷加速,如何將大量的老舊建筑改造在利用,成為了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改造的方式不是簡簡單單的拆除重建,而是運用建筑的設計手法將建筑的文化傳承下去。通過對國內外優(yōu)秀的建筑改造案例解說提出“空間共生”設計這一理念。
本文以閩式洋樓的改造為切入點,重新思考探討思考建筑空間中的舊與新之間的特征關系,探討空間共生的思考方式,梳理新舊空間的本質特征及相互關系,對閩式洋樓中的歷史、文化、生命等方面進行重新思考定位。
關鍵詞:共生;閩式洋樓改;空間創(chuàng)意產業(yè)
一、解讀閩式洋樓
(一)閩式洋樓的美學價值
近代閩式“洋樓”閩南語中稱為“番仔樓”,建筑風格具有異域特色,其承載著近代閩僑地區(qū)獨特的文化的樓房。近代閩南僑鄉(xiāng)文化的組成是多元文化互相碰撞,融合而成,其中不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且保留了許多傳統(tǒng)的本土地域文化。所以,閩式洋樓所體現出的文化特征是具有多元文化集合的特質,具有外部形式洋化與豎向空間樓化兩個主要特點。
(二)閩式洋樓的發(fā)展困境
利用率低。有很多的洋樓因為之前的人疏于照顧,保存狀況不佳,比較臟亂,改造困難大。實施改造困難。首先的問題是,原有設備老舊,需要改良水電管線與排水系統(tǒng)。第二個問題是,在施工維修中常會出現意外狀況,因此要做好調整設計的準備。再一個問題是,找到愿意配合施工的工程隊不容易,建筑原有保留的東西不易保護,防護工作十分困難。
二、空間共生在閩式洋樓中的設計表達
(一)閩式洋樓設計中“空間共生”理念研究
1、平面組織和形態(tài)重構下的“空間共生”
閩式洋樓設計從平面入手的功能塑造是共生設計的出發(fā)點,改造空間中的空間形式形象要素,凸顯重要空間功能和空間界面形態(tài),是空間改造中空間共生設計的主要內容。需要重新考慮空間的環(huán)境形象、風格氛圍等。舊的空間界面形態(tài)從某方面可以會給新生空間形態(tài)造成一定秩序阻礙。重在閩式洋樓改造空間中,空間形態(tài)是具體、形象、可感。通過塑造同異形式,來吸引空間參與者新生形態(tài)與舊有形態(tài)要素之間的表面共生。主要通過在體量形狀、體量色彩、質感尺寸等有形形態(tài)方面來體現重構空間按形態(tài)秩序,是整合空間中新舊形態(tài)的存在狀態(tài),來塑造一整體形式識別體。
2、陳設融合和材料裝飾下的“空間共生”
空間改造中對舊物的循環(huán)利用是新舊共生之間一種避免記憶流失表達方式。同時舊物陳設會為空間帶來充滿感情色彩的情趣氛圍。合理利用舊物,采用對比反襯的藝術手法從而達到空間中陳設的共生設計。舊物的陳設可以營造一種非常熟悉的場景,讓進入空間的人們感到似曾相識。對待空間材料我們應秉承既要尊重傳統(tǒng)的存在,也應敢于向往現代的表達。空間中新、舊材料之間應以相互滲透的方式在加強空間的共生感,空間中新與舊材料之間由于自身特質的不同,可能會存在清晰的界限,彼此之間帶有矛盾性。矛盾共生將促使改造后的空間擁有更強的吸引力。
3、人文解讀和場所重現下的“空間共生”
統(tǒng)一與對比。在改造的閩式洋樓空間中,新生的要素與已有存在的舊有的閩式元素之間往往存在明顯的隔閡與界限。新舊共生并置,是基于保持各自的獨立特性基礎上,雙方保持相互介入和轉換的態(tài)度。如在空間界面的材料選擇方面,新舊不同的兩種材料組合在一起,通過材質屬性的對比,從而與整體環(huán)境取得協(xié)調,新舊的統(tǒng)一不是形式上的絕對統(tǒng)一,相反應是在空間形式下的相對對比。
(二)閩式洋樓設計中“空間共生”設計表達
1.閩式洋樓改造中共生空間表達
閩式洋樓的改造不是物體簡單的加法與減法的表達,改造從某方面來說,就是對空間的特性與意義的又一次詮釋與解讀。用新質重新激活沉悶的舊空間,新生在尊重和保護的基礎上超越了舊質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閩式洋樓的改造可以采用順從與迎擊的方式。順從是一種保護,一種延續(xù),一種匹配。在改造中為了保持空間的完整與獨立,最大化還原空間的特性,來實現空間改造新舊共生的延續(xù)。在閩式洋樓改造中,對舊建的生存方式采用尊重與顛覆的模式。新的空間在介入舊空間的過程中,要尊重舊質的延續(xù)。共生,強調的就是新與舊之間以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附的條件下,彼此保持各自的獨立特性的關聯模式。新舊要素之間雖然存在各自的構成特性,但更多的是保持對彼此的容納與包含,形成共生表面的并置現象。
2. 閩式洋樓改造中共生語言表達
對待空間改造中的共生構成主要元素,應有明確清晰的了解與認識。探討改造空間中的新舊共生語言的表達,有助于空間參與者與空間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具體的元素表達語言為體驗者訴說著改造空間的過去與現在,并為體驗者創(chuàng)造一個活的擁抱空間界面,是建筑空間形成的主要元素,是人們對空間視覺感受的第一落腳點。而依附于界面的表皮材料更是空間理性秩序與感性情感表達的最佳選擇。因此界面的取舍,在新舊共生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3. 閩式洋樓改造中共生模式表達
統(tǒng)一與對比。在改造的閩式洋樓空間中,新生的要素與已有存在的舊有的閩式元素之間往往存在明顯的隔閡與界限。新舊共生并置,是基于保持各自的獨立特性基礎上,雙方保持相互介入和轉換的態(tài)度。整合與匹配。在改造過程中,新舊要素之間各自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獨具一格的個性特質。另一方面,新舊要素通過統(tǒng)一并置的方式,相互之間彼此滲透,新舊更替相互匹配,以一種延續(xù)空間整體意識為目的的共融關系。以適宜的手法,表達空間新舊共生的最佳結果,需要借助整合的設計手法。通過空間的新舊匹配,模糊了新舊空間之間的硬性界限,詮釋了新舊空間之間更深層面的場所故事,與景象意識。
三、優(yōu)秀改造案例解讀
大英博物館擴建工程——整體保留,局部加建法
大英博物館位于倫敦市中心,這座希臘復興式建筑是由史莫克于1823年設計、1850年建成的,其主立面是高大的愛奧尼柱廊,中心入口處的山花上裝飾著精美的高浮雕。1852年人們決定在庭院中加建一座圖書收藏中心,1857年圓形的中心建成但從未對公眾開放。自1857年以來,大英博物館就處于不斷地擴建中。近幾十年,參觀人數劇增,這對年設計量僅為十萬人的老建筑產生了巨大壓力。諾曼為大英博物館的擴建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保留原有古典式建筑主體,將中間的庭院加蓋鋼架玻璃頂,玻璃頂的重量由老建筑的內側墻及圓形圖書中心的外側墻承擔。這樣不僅將這個著名建筑完整地保留下來,而且增加了博物館的面積,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舒適明亮的廣場空間。2000年秋,大英博物館中已有150年未對公眾開放的庭院成為了一個室內廣場。這個長約100m、寬約70m、面積約2英畝的廣場由一個巨大的鋼架玻璃頂覆蓋,周圍新設置教育中心、展覽中心等文化設施,中間的圖書室已被精心地重建,作為公共參考圖書館而重新開放。設計充分挖掘了原有建筑的潛力,使老建筑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四、小結
綜上所述,空間共生在閩式洋樓設計中的改造實施中,要結合建筑原有狀態(tài)的實際情況,對于新舊元素的提取與應用要謹慎處理,使得空間共生改造與建筑和諧共存。又要做到對建筑的歷史文化和特色傳承得到最好的詮釋,同時也可以通過新舊元素的互動產生一種共生的局面,使改造后的建筑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志宏.閩南近代建筑[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11.
[2]張素雯,李昭融,李佳芳.老空間心設計[M].南海出版公司,2013.10.
作者簡介:
何曉(1992-03-),女,福建寧德,大學本科,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環(huán)境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