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新時代音樂課堂呼喚兒童音樂劇。
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币魳穼W科既有其獨特性,又與其他藝術息息相關,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藝術之間相互融合的關系,發(fā)揮諸藝術形式不同的表現(xiàn)長處,形成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性教學模式,以滿足新時代音樂課堂的需要。
音樂劇就能滿足這種需要。音樂劇是一門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戲劇等藝術于一身,綜合性很強的戲劇藝術。誠如美國著名的音樂劇劇作家奧思卡·哈默斯坦二世:說:“音樂劇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
如果因材施創(chuàng)、因地制宜,讓音樂劇結合小學音樂教材和兒童身心特點,讓音樂劇走進小學音樂課堂,兒童音樂劇就應運而生了。所謂兒童音樂劇,是以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審美為標準,以歌唱為主線,由少年兒童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節(jié)、角色扮演、歌舞音樂的綜合藝術表現(xiàn)形式。
“兒童音樂劇”走進小學音樂課堂,是改革課堂音樂教學的有效途徑和創(chuàng)新嘗試;它符合當前小學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審美需求,必將促進少年兒童音樂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從而彰顯當前音樂教育的思想,具有舉重若輕的現(xiàn)實意義。
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近年結合音樂教學,創(chuàng)編兒童音樂劇的體會。
一、創(chuàng)設“人文主題”,突出音樂形象。
“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和智慧結晶。無論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fā),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fā)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現(xiàn),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
所以,我們在創(chuàng)編音樂劇劇本時,要注意創(chuàng)設“人文主題”,突出音樂形象——就是要讓音樂與人文主題有機結合,用音樂語匯來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性格,宣泄人物情感,通過音樂手段的表演來擴大戲劇張力,從而使音樂劇既有深刻的人文思想性又有音樂藝術的觀賞性。音樂材料的選擇要恰當,要突出人物藝術形象;聲音效果的配合要即興、緊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現(xiàn)場立體感。
小學課堂中兒童音樂劇的實踐探索,不僅要深刻體現(xiàn)音樂與人的本質關系,還要從學生的角度提出人文主題,它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符合少年兒童的音樂心理需求。其內容要圍繞學生的生活與經(jīng)驗,表達和反映他們的心聲和情趣。
例如:創(chuàng)編兒童音樂劇《三個和尚》,其人文主題呈現(xiàn)的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即“和尚越多,吃水卻越困難”的內容,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淺顯易懂又發(fā)人深思,既能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又對他們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梢姡瑑和魳穭≈械娜宋闹黝}和音樂形象是水乳交融、有機結合的——離開了人文,音樂劇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音樂劇沒有音樂形象的表象,就名不符實,豈能冠以音樂之名?
二、劇本要符合戲劇的基本要求。
(一)、劇本必須適合舞臺演出。
演出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發(fā)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臺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xiàn)出來,兒童音樂劇的編演時間還應該更為短小精悍。
比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上唱歌課《快樂的小笛子》,就根據(jù)歌詞中的內容,并組織學生編排了同名音樂劇,設定了小竹子、小笛子、音樂仙子、大鴨、小鴨在池塘邊開展音樂會的情境。
(二)、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戲劇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沖突是社會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jié)結構。劇本的情節(jié)結構可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開端:介紹人物關系和揭示矛盾沖突發(fā)展:描寫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沖突推向高潮。高潮:矛盾沖突發(fā)展到頂點并表現(xiàn)出急劇轉化的局面結局:結局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矛盾沖突的解決。尾聲:與序呼應,對劇本的思想內容作些啟示,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和展望。
近年,筆者創(chuàng)作了反映以熱愛家鄉(xiāng)、環(huán)保、親情為綜合主題的獨幕音樂劇《一枝芙蓉花》,就有鮮明的矛盾沖突和情節(jié)結構——開端為:一群小學生去成都府南河邊秋游,看見芙蓉花開得非常燦爛鮮艷;矛盾及發(fā)展為:一學生成成想摘下一枝,遭到其他學生的阻止和譴責,但成成道出了心中的原委:是因為在遠方的爺爺病重不能回家看到芙蓉花,想摘一枝寄給爺爺,孩子們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解決問題為:在美的化身“芙蓉仙子”的感召下,孩子們認識到:愛花護草重要,懂得孝敬感恩的品質更為美好,“仙子”贊同成成摘一枝最美的芙蓉寄給遠方的爺爺;升華延伸為:孩子們相約來年春天來府南河遍栽芙蓉,讓蓉城更加美麗。
(三)、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兒童音樂劇的編演應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身心特征、審美需求;促進他們音樂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獲得真的領悟,善的感染,美的熏陶。其中,劇中人物角色不同,應把握角色的心理和情感,恰當?shù)乇憩F(xiàn)言行,不能貌合神離。
(四)、劇本刻畫人物、推進劇情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有:
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tài)、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2、人物的對白和唱詞:包括獨白、旁白、對白。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jié)、提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主題思想。
3、結構形式:分幕分場。幕是大單位,場是小單位。
當然,音樂劇是以音樂的手段體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
(五)、其他細節(jié)要求。
1、在小學課堂中探索兒童音樂劇教學,不完全等同于專業(yè)劇團或成人的演出,在遵循一般音樂劇的編演規(guī)則之基礎上,還應注意:演出時間不宜過長,故事情節(jié)不宜過于復雜,要通俗易懂,音樂要短小精練,道白要言簡意賅,總之應符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
2、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優(yōu)化資源。如根據(jù)現(xiàn)有資源和材料自制布景、道具,自配改編、剪輯音樂;鼓勵師生同臺參與節(jié)目創(chuàng)編、表演,同展師生風采,拉近師生距離。
3、合理組織兒童音樂劇的編演工作。要注重學生的安全,活動應有目的有秩序,分工要合理有條,保證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兒童音樂劇”編創(chuàng)實踐,是以《音樂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為導向,創(chuàng)新小學音樂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新嘗試,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因材施創(chuàng)、因地制宜兒童音樂劇進入小學音樂課堂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同樣也會促進中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希望通過兒童音樂劇課程走進小學音樂課堂,能改變小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xiàn)象,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音樂學習興趣,促進中國的音樂教育、學校、教師、學生等各個教育要素得到發(fā)展。運用兒童音樂劇這種綜合藝術表演形式,為祖國培養(yǎng)具有較高藝術修養(yǎng)的、充滿人文氣息、充滿探索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簡介:向元林(1982.11-),女,漢族,小學高級級教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
(成都市雙流區(qū)實驗小學?四川省成都市?6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