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摘要:在當下階段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隨著新課改不斷的發(fā)展,教學形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教學內容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的經典誦讀是繼知識點重點講解之外的又一大重點。小學階段是智力發(fā)展的高速時期,也是進行經典誦讀的大好時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而精深,通過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因此可以看出,經典誦讀是培養(yǎng)文學情操的重要方式,在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教學實施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關鍵詞:經典誦讀;教學策略;小學語文
小學期間是學生進行記憶的大好時期,根據(jù)學者王財貴的教學策略,應該在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培養(yǎng)。經典誦讀的活動不僅得到了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贊同,也得到教育家南懷瑾的大力支持。在誦讀的過程中既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也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但是在進行實際的教學時,很多問題的存在會影響經典誦讀的實施,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并探求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一、重視教學內容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習慣在誦讀過程中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不能很好的理解誦讀的內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是由陳舊的教學方式及落后的教學觀念造成的。因此,想要很好地開展小學生的經典誦讀,在教學過程中方式的改變顯得非常重要。不僅要提高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興趣,也要對作品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剖析與講解,使學生真正理解誦讀內容要傳達的真實思想,感受作者當時的真實情感,杜絕了對作品的理解浮于表面或者根本不理解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古詩《題西林壁》的教學過程中,本著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深入了解經典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在學習作品內容之前,先讓學生自主對古詩進行反復朗讀,并對不理解的詞匯進行標注。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將詩詞所描繪出來的廬山與詩人的意境用粉筆勾勒展現(xiàn)出來,學生通過觀看勾畫的場景來感受作品想要傳達的意境,這樣可以對詩詞的大體內容有了初步的認知和真切地感受。然后,針對重點句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想表達的思想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的探討,將探討結果在課堂上講述出來。最后由教學工作者對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進行詳細地講解,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通過這種誦讀方式,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既鍛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又使課堂生動有趣。
二、指導背誦方法
因為對記憶方法掌握的方式欠缺,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會覺得記憶起來很費勁,進而使學生對誦讀慢慢失去了興趣,把誦讀認為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更是一種負擔。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尋找記憶點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進行經典作品的誦讀,可以有效提高記憶的速度;此外,可以通過圖片展現(xiàn)的方式來表示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幫助學生進行誦讀;也可以通過發(fā)揮想象力,想象場景來幫助誦讀;還可以通過尋找作品的關鍵詞來幫助記憶。誦讀有利于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發(fā)揚,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歷史,感知中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為學生打好以后的文學基礎。
例如: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晏子使楚》一文的時候,在進行誦讀教學時,可以先理清文章內容層次,采用列表格或者畫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達到輔助記憶的目的。比如通過列表格的方法,找到對抗的雙方,燕子和楚王。然后找到對抗過程中的三次出招接招。分別為“齊國人沒出息;柑橘比喻”、“鉆狗洞;楚國是狗國”、“齊國沒人;齊國沒人,齊國人多,我最沒用”。并將三次回合列成表格幫助記憶。學生在進行背誦時,通過回憶腦海中表格的內容來輔助記憶。這樣,顯著增強了記憶的效果,也避免了記憶混亂的現(xiàn)象。
三、鑒賞對比教學,豐富文化視野
在對古詩文經典誦讀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對比學習的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對詩文的感知能力、古詩文的誦讀水平、和鑒賞能力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對比鑒賞的方式靈活多樣,教師可以引導讓學生對相同類型題材、同一個時期、同一作者的文章進行對比誦讀。學生會通過對同類型的多篇作品的誦讀,體會不同的意境,感受不同的情懷。感染和熏陶學生的情感。
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對比李清照不同階段的作品,感受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及作者內心情感上的變化。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李清照后期人生坎坷,生活顛沛流離,所以在《夏日絕句》中散發(fā)著作者的悲壯傷感之情?!度鐗袅睢穭?chuàng)作于李清照的人生早期,此時作者生活美滿。所以在誦讀《如夢令》時,可以深刻體會到春天易逝,作者所表達的惋惜之情。又如,可以通過同題材不同作者的詩詞對比,讓學生感知到同一題材不同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意境不同、風格不同。《鹿柴》描述出傍晚山林的靜美景色而《山行》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山林秋景圖。所以,學生在通過誦讀對比過程中可以體會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也可以體會同一類型作品所展現(xiàn)的不同意境。在反差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誦讀效率。
四、結束語
小學中的經典作品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精神財富。鼓勵小學生對經典作品在學習時進行誦讀,可以讓學生們更好的體會和感受中國的文學經典,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及全方位感知的能力,也對學生的審美及情感的發(fā)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解決小學生經典誦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重要且必要。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經典誦讀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思維力和理解力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邱媛媛.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 2020(09):10.
[2]顧雨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經典誦讀的結合策略[J].考試周刊,2020(76): 40-41.
[3]蔣小鋒.探討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2020(43): 25.
永嘉縣橋頭鎮(zhèn)朱涂小學林福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