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古代寓言經(jīng)歷了從先秦時期哲理性寓言、兩漢時期勸誡式寓言、魏晉南北朝時期過渡性寓言、唐宋時期諷刺性寓言到元明清時期的詼諧性寓言,寓意深刻、情節(jié)豐富。大家對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普遍想到的是它的道德寓意與智慧,對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并不清晰。其實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除了大家掌握的暗含寓意之外,還有著言語精練的語言之美、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之美以及寓意豐富的智慧之美。這獨有的藝術特征與我國的幼兒審美教育相結(jié)合,從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及審美情感方面,對于兩者來說相輔相成、意義深遠。
【關鍵詞】 古代寓言故事;我國;幼兒審美教育;意義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9-0077-02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長河中,古代寓言故事由于其本身的以寓喻示特征給我國的古代文學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談起古代寓言故事與幼兒教育,人們普遍想到的是古代寓言故事中通過故事情節(jié)隱含的寓意來進行幼兒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或者是幼兒道德啟蒙教育等。但其實古代寓言故事蘊含在寓意當中獨特藝術特征,與幼兒審美教育相結(jié)合,能夠帶來別具一格的教育意義。
一、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發(fā)展歷程及特征
(一)先秦時期的哲理性寓言。先秦時期是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產(chǎn)生的高發(fā)期,大量的寓言故事在先秦時期蓬勃發(fā)展,這與當時的政治情況是密切相關的。在先秦時期,寓言并未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題材,它只是附設于散文身上,以寓示之。在這一時期,諸子百家思想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諸子在游說君主,闡明自己的思想主張時,喜歡通過講述民間故事,借故事隱喻引人深思,寓言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二)兩漢時期的勸誡式寓言。兩漢時期相比于先秦時期,文化上沒有了百花齊放的思想容量。由于秦朝“焚書坑儒”以及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影響,兩漢時期的政治上中央高度集權,在政治時代產(chǎn)生的寓言故事也多是勸誡性質(zhì)的寓言。兩漢時期的勸誡性寓言缺乏民間習俗的生活性和普遍性。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過渡性寓言。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治社會的動蕩不安,就像先秦時期一般,按理說在思想文化方面應該繁榮發(fā)展、茁壯成長。但在這一時期的寓言故事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遠不如兩漢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直抒胸臆的詩歌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更適合人們用以發(fā)表看法。印度傳來的佛經(jīng)寓言,雖然帶有一絲宗教的成分,但也對我國古代寓言得以獨立產(chǎn)生重要作用。
(四)唐宋時期的諷刺性寓言。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佛經(jīng)寓言的傳入為唐宋寓言的復興注入了嶄新的活力。在唐代,寓言發(fā)展歷史最大的收獲是產(chǎn)生了詩體寓言,這與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散文體寓言是截然不同的。代表作品比如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等。到了宋朝,與唐朝寓言故事的創(chuàng)作極為相似。代表作品有蘇軾的《艾子雜說》等等,里面收集了39篇寓言故事。在唐宋時期由于政治運動的興起,所以寓言故事多是借助故事情節(jié)來諷刺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反映人民的不滿。
(五)元明清時期的詼諧性寓言。元明清時期的寓言可以說甚至比先秦時期還要繁榮,因為先秦時期只是寓言故事的起源,到了元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得以高度發(fā)展,政治上的沖突以及人民的矛盾得以激化,空前絕后的文學熱潮應運而生。[1]57-59元雜劇以及明清小說的發(fā)展,給寓言故事帶來嶄新的發(fā)展源泉。在寓言的創(chuàng)作手法上,吸取了前面朝代以及西方寓言的優(yōu)秀因素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作,比如夸張、雙關等創(chuàng)作手法的大量運用,讓元明清時期的寓言故事充滿詼諧幽默感。
二、我國古代寓言故事藝術特征研究
(一)言語精練的語言之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與詩歌、小說或者是散文等其他文體形式相比,其最鮮明的特征言語精煉卻寓意深刻。寥寥數(shù)語就能夠把故事情節(jié)展現(xiàn)的跌宕起伏,層次鮮明。比如在寓言故事當中,多運用比喻、夸張、擬人及雙關等修辭手法。修辭手法在寓言故事當中的作用就是以簡代繁,沒有冗長的故事背景。也沒有過多繁雜的結(jié)構(gòu)程序。短短幾句,就把故事發(fā)生的起因、過程及結(jié)果交代清楚,用作簡練的語言表達做富含深意的寓意,引人深思的獨特語言之美。
(二)印象深刻的形象之美。在讀完一篇寓言故事,映入腦海中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其中的形象。寓言中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寓言中的形象不在于塑造人物性格,而是在于傳神,刻畫在每一個讀者心里。就像散文體的形散而神不散一樣。但寓言中的形象跟寓意是形意交融的。比如狐假虎威出自《戰(zhàn)國策》中的一篇寓言故事。狐貍和老虎對應著昭奚恤和荊宣王。北方之國畏懼昭奚恤,其實不然,反而是昭奚恤借著荊宣王的權勢耀武揚威,荊宣王卻全然不知。就像寓言故事里狐貍借助老虎的威風在森林里橫行霸道,老虎卻被蒙蔽其中一般。[2]97-99作者在寓言故事中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其實都是對社會人物形象的反映,從寓言故事中傳遞出的形象和寓意也達到了高度和諧的統(tǒng)一,令人們對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刻。
(三)寓意豐富的智慧之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之美是寓意的功勞。寓言故事借助鮮明的形象刻畫、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寥寥數(shù)筆就把富含深意的寓意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所有包含在寓言故事情節(jié)里傳遞出的寓意都是凝結(jié)了古人的智慧。比如現(xiàn)在耳熟能詳?shù)目讨矍髣?、守株待兔以及亡羊補牢等等,各種寓言故事已經(jīng)形成了言簡意賅的成語或是歇后語。智慧的傳授不是通過死板的講授,而是通過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人們在欣賞其中形象,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情緒有所起伏,然后在飽含寓意的享受當中體會到智慧愉悅的美感。
三、古代寓言在幼兒審美教育中的意義研究
(一)提升促進幼兒的審美感知。我國古代寓言故事在其獨特的藝術特征之中具有言語精煉的語言美和印象深刻的形象美。在言語精煉的語言美方面,通過簡短的語言刻畫給幼兒帶來生動鮮明的故事形象,這是古代寓言故事中給幼兒帶來初步的審美感知。隨著故事情節(jié)沿著脈絡的發(fā)展過程,故事情節(jié)的主線逐漸清晰,在故事情節(jié)的變幻莫測之中給幼兒帶來對于故事情節(jié)階段性的審美感知。在印象深刻的形象美方面,寓言故事中最令人難忘的便是用最簡短的語言刻畫出最生動的形象。對于寓言故事中形象的刻畫不是為了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是在于借助人物形象刻畫傳遞出作者想要的寓意給世人,引人深思。這是從另一個方面,提升幼兒對于寓言故事中的形象的審美感知。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由于其獨有的藝術特征,在幼兒審美教育方面可以說對于兩者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融合與挑戰(zhàn)。但也恰恰是一次創(chuàng)新,給予幼兒的審美感知一次嶄新的審美體驗。
(二)豐富愉悅幼兒的審美想象。在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的獨特藝術特征之中,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之美。幼兒園寓言文學對于幼兒審美想象的培養(yǎng)有著其他文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給讀者刻畫了非常飽滿的形象。幼兒正處在審美想象發(fā)展的關鍵期,通過寓言故事中故事形象的講授,可以刺激幼兒的審美感官,從而豐富和愉悅幼兒的審美想象。幼兒審美想象在接觸到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時,首先是故事中形象的想象。在前一階段的審美感知中,通過對我國古代寓言故事中語言之美的講授,幼兒已經(jīng)對寓言故事中的藝術特征有了初步的審美感知體驗。在這一階段,通過精練的語言對故事形象的描寫,讓幼兒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飽滿而又深刻,讓故事中的形象好似降臨到幼兒面前。這樣的審美想象,既是有意想象,又是創(chuàng)造想象。除了寓言故事中對于人物的審美想象,還有寓言故事中的情節(jié)也為幼兒的審美想象培養(yǎng)做了鋪墊。
(三)升華飽滿幼兒的審美情感。我國古代寓言故事在幼兒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意義方面,主要是從我國古代寓言故事其獨特的智慧之美價值進行闡述。我國古代寓言故事具有寓意豐富的智慧之美,寓言故事中通過故事情節(jié)傳遞出的隱含寓意,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在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想要借助情節(jié)和形象所傳遞出來的寓意當中,既有反映民間生活習俗的,也有封建社會人民矛盾現(xiàn)狀的等等。若只是直接教授到幼兒,是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的,也是與幼兒的審美特征不相符的。因此可以把古代寓言故事與幼兒審美教育相結(jié)合,將寓言故事中暗含寓意的道德智慧之美與幼兒的審美情感培養(yǎng)相融合。在寓言故事情節(jié)中所要給讀者傳遞出的寓意中,教師或者家長通過部分講授或其他方式,讓幼兒通過對寓言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理解,既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給世人的寓意,也能在寓意當中感受到審美情感的愉悅感與滿足感。
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的發(fā)展過程歷史悠久,經(jīng)歷了從先秦時期到晚清時期的歷史蛻變,還形成了大家張口就來的成語,這些成語格言精警凝練,含義深遠,幾千年來一直被廣泛地使用,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是古漢語中的精華。[3]40-41在寓言故事的道德寓意之外,其獨有的藝術特征并不被人熟知。它所獨有的語言美、形象美以及智慧美對于幼兒審美感知、想象及情感的培養(yǎng)意義不容忽視,更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干天全.中國古代寓言述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57-59.
[2]郭丹.中國古代寓言的藝術審美特征[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97-99.
[3]趙志成.我國古代寓言的產(chǎn)生及其發(fā)展[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1):40-41.
[4]韓雄飛,侯穎.論寓言文學的發(fā)展及審美教育價值[J].社會科學論壇,2015,(2):232-234.
[5]武新婷.幼兒園寓言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6:15-18.
[6]鄭婉秋.中國古代寓言的道德寓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4:18-19.
作者簡介:
呂延帥,山東濟南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