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英
【摘 ? ?要】間接轉述,使某些句子可能會出現(xiàn)差異,這讓師生都很困惑。究其原因,間接轉述暗含著兩種轉述角度,一是聽話人自己轉述,二是聽話人之外的旁觀者轉述。
【關鍵詞】轉述 ?聽話人轉述 ?旁觀者轉述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102
直接轉述變?yōu)殚g接轉述,是小學語文句式教學的一個難點。
“轉述”指把別人說的話說給另外的人。轉述句就是把別人說的話轉達出來。這里“把別人的話說給另外的人”聽的人有兩種情況:一是“別人”說話時的直接當事者聽話人,二是除“別人”說話時的聽話人以外的旁觀者。因此,我們可以把間接轉述分為第二者(聽話人)的轉述,第三者(旁觀者)的轉述。“第二者(聽話人)的轉述”,實質(zhì)上就是我們常說的間接引話;“第三者(旁觀者)的轉述”,從語法上分析,它是個偏正短語,“第三者”是個領屬性定語,即是說“轉述”是屬于“第三者”的。而不能理解為“轉述給第三者聽”。所以,“第三者的轉述”就是作為第三者來轉述別人直接說的話。
例如,小紅對我說:“我們班要去動物園,中午不回家吃飯?!保ㄎ抑笅寢專?/p>
(1)第三者(旁觀者)的轉述:小紅對媽媽說,她們班要去動物園,中午不回家吃飯。
(2)第二者(聽話人)的轉述:小紅對我說,她們班要去動物園,中午不回家吃飯。
在教學中,卻容易出現(xiàn)一些錯誤理解,大致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材要求的不確定性導致出現(xiàn)師生理解的差異。老教材九年義務教育十一冊語文基礎訓練1四題——照樣子,把下面的句子換個說法。
例如,王寧說:“我要像李永勤那樣關心集體?!蓖鯇幷f,他要像李永勤那樣關心集體。
分析,首先,題目要求表述不太準確。編輯不把“第三者的轉述”幾個字表述在題目上,或許,編輯是為學生著想。從教參上看——“第四題把句子換個說法,是練習把直接說的話改變?yōu)榈谌叩霓D述”,這也印證了編輯的意圖。但,這卻給下邊理解分析例句作了誤道。其次,從教材例子看,例子看起來準確,實際上不準確,有歧義。我們知道,轉述分為第二者(聽話人)的轉述,第三者(旁觀者)的轉述。我們試著從第二者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例句,最終都會得出同樣的結果——王寧說,他要像李永勤那樣關心集體。據(jù)此,師生們就會得出兩種結論——既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去理解,又可以從第二者的角度去理解!
語文出版社出版的S版本教材,四年級下冊“語文百花園一”,“我知道聽明白是關鍵。要抓住主要內(nèi)容?!薄稗D述要簡要清楚,讓別人能聽明白。還要注意句子間的銜接。要特別注意話中的要點,如一件事中的時間、地點、任務以及事情的經(jīng)過?!苯滩纳系倪@點歸納顯得模糊,不清晰準確。而到了2007年11月第1版的教材與教參,則已經(jīng)很明確地指出了間接轉述的兩種不同角度。語文出版社S版2007年11月第1版2018年12月成都印刷的十一冊教材96頁“語文百花園四”“句式變換”。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币粋€孩子說,他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溫迪告訴我:“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睖氐细嬖V我,她真為我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配套教學參考書(2010年12月第2版p158頁)中這樣說明道——“每組的第二句則不是轉述人物的原話,而是間接地把人物說的話的意思轉述出來,因此在表述上要注意兩個變化——人稱和標點符號的改變。在教學時,老師要讓學生從例句中悟出這些變化。例句1變換句式比較容易,例句2原句是以第一人稱些的‘溫迪告訴我’,如果學生提出這樣改:‘溫迪告訴媽媽,她真為媽媽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蠋熞矐杩隙??!?/p>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溫迪告訴我,她真為我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边@種轉述角度,是從聽話人媽媽的角度來轉述的。而“溫迪告訴媽媽,她真為媽媽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眲t是從溫迪和媽媽以外的旁觀者角度來轉述的。
由此可以看出,間接轉述的確存在兩種角度:聽話者轉述和旁觀者轉述。
二是師生對“第三者的轉述”理解出現(xiàn)偏差,錯誤地理解為“轉述給第三者的聽”。例如,曾經(jīng)使用過的老教材,即六年制課本語文第九冊基礎訓練3二題3小題,教參要求“改變說話的立腳點,即把某人直接說的話改變?yōu)榈谌叩霓D述”。然而,教參上的答案卻是站在第二者聽話人的角度去解答的。
例如,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說:“我背你走!”
教參上答案為: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說,他背我走!
我們的理解是: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小鬼,說,他背小鬼走!
三是,教師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這也導致問題出現(xiàn)。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的學生都能很準確自如地轉述表達別人的話??梢坏┰诮淌依?,面對第三人稱轉述時,提起筆來,腦子似乎就糊涂了不知道該怎么轉述。如:媽媽:“小明,爸爸回來了你告訴他我去超市了。”爸爸回來了,小明轉述媽媽的話說,爸爸,媽媽她讓我告訴你她去超市了。
小學生抽象思維不發(fā)達。學習還需要借助形象思維。教室里的學習,漸漸轉變?yōu)槌橄笏季S,更具有挑戰(zhàn)性。生活中是情境學習,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會話情境,自如地扮演轉述角色。而教室里面,學生則沒有進入情境狀態(tài),改變自己的角色,自然就感覺到困難。
所以,可以試著用現(xiàn)場表演法來引導學生理解去理解轉述。其中,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分配好角色;第二,確定好我們教學的要點,即明確誰是轉述人;第三,在轉述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即在頭腦中想象出對話情境來,然后,確定會話場景中的各個角色來。再不斷地把自己設定為說話人,聽話人,旁觀者。這樣,從各自的角色去理解,就比較容易入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