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與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督促著我們本身音樂專業(yè)的學習,本文就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作了一定的論述,希望能對相關的學習和研究起到一定幫助。
【關鍵詞】 問題意識;音樂學習;演唱;音樂理論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1-0066-02
一、“問題”的內涵
“問題”一詞出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2018年版)的第一章“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中,文中提道:“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通過實踐檢驗理論和發(fā)展理論,是社會科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崩碚撗芯?,歸根到底是對問題的研究,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強烈的問題意識,首先表現(xiàn)在善于提出問題,如果問題本身沒有什么意義,甚至是一個偽問題,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會變得沒有什么價值,甚至是毫無價值。
社會實踐豐富多彩,社會問題錯綜復雜,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十分寬廣。有社會擔當意識、有歷史責任意識的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十分重視研究那些事關國家、民族命運,事關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關鍵問題和前沿問題,這對于有效推動我們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研究中的“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在音樂領域中,對于所有理論學科的音樂研究,我們統(tǒng)稱為音樂學,這其中不僅包括音樂教育學、音樂史學等研究音樂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學科,還有研究音樂形態(tài)及其構成的和聲學、曲式學等作曲技術理論,也包括表演理論、指揮法等表演方面的研究。
如社會科學研究需要有“問題意識”一樣,在我們音樂領域的研究中同樣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存在。這種“問題意識”不僅能夠影響我們的舞臺表現(xiàn)力,而且會對我們今后的音樂科研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將分別從演唱表演和音樂史學這兩個研究方面來對“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進行闡述。
(一)演唱表演中的“問題意識”
演唱表演是舞臺實踐的一種形式,它從屬于科學文化實踐,那么作為演唱者來說,想要最后在舞臺上呈現(xiàn)一場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盛宴,在臺下要做的準備工作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問題意識”,有一雙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睛。
首先,從自身方面來說,倘若演唱者要演唱一首外文歌曲,那么就應該先把語言的問題把握好。而把握好語言的問題不僅僅是要把外文歌詞念好,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念好外文歌詞的情況下,如何把歌詞結合歌曲背景和大的語言環(huán)境去更好地表達出來。因為要演唱的這首歌的語言并不是演唱者的母語,而演唱者對于這種語言的了解也不像對母語那么熟悉,對于外文語言抑揚頓挫的把控會存在一些不恰當?shù)睦斫?,這就需要演唱者在學習過程中及時把自己出現(xiàn)和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以及不明白的點記下來,再去請教導師。例如意大利歌曲《我去向何方》時歌詞中“che”這個音節(jié)的讀音就不同于之前學的英語,若出現(xiàn)在英語中,那它的讀音是/’si:e?t?’i:/,但很多意大利語的錄音中,其發(fā)音都不太一樣;另一個就是歌詞中類似“pas-si”這樣帶雙輔音的音節(jié),應該怎樣去表達輔音等等,在請教導師后,其給出的答案是,在意大利語中“che”這個音節(jié)讀作/ka?/,“ch”在意大利語中發(fā)/k/的音;若歌詞中出現(xiàn)雙輔音的詞,不需要將它們讀兩遍,只讀一遍即可,但在讀詞時時值要夠,這種讀法類似爆破音讀法。
但若要演唱一首中文作品,那么首先語言的發(fā)音問題是對于筆者來說相對容易的,但是如何讓每個字能夠字正腔圓的發(fā)出來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對于這一類問題,導師們給的答案是在念歌詞時要先了解漢語拼音中的元音(a、e、i、o、u)和輔音,那么在演唱中遇到輔音時氣息要快走,盡快將自己的聲音歸到元音上,這樣聽眾聽到的聲音才是連續(xù)不斷的、位置統(tǒng)一的聲音,這個方法雖是從中文歌曲中提煉出來,但也同樣適用于外文歌曲的演唱。
其次,從伴奏方面來說,要呈現(xiàn)一首好的聲樂作品,單靠演唱者自己是遠遠達不到的,一首聲樂作品的呈現(xiàn)除了演唱者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講究演唱者和伴奏之間的緊密合作,那么在與伴奏合作的過程中同樣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先想清楚自己(演唱者)和伴奏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或者說這兩者分別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看,大多數(shù)人會覺得演唱者是主要的,他只要唱自己的就好,伴奏不重要。但其實,演唱者和伴奏是同樣重要的,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主次的關系。倘若演唱者只顧自己的演唱,而不顧身后的伴奏的話,那這樣的演唱可能會像“車禍現(xiàn)場”一樣糟糕,即使演唱者和伴奏者的水平都很高,但兩人不懂合作,那也很難表現(xiàn)出來。所以這就要求演唱者和伴奏者都要意識到這個問題,要想呈現(xiàn)好的作品必須要講究兩個人的配合,而不是某個人的“獨角戲”。
演唱者在演唱時不僅要聽自己的聲音,更要聽到伴奏的進行并與之配合,而伴奏者雖說是輔助演唱者進行表演,但是其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伴奏可以通過音樂的變化帶動、推動演唱者的情緒,使演唱者更好的表達音樂,而在音樂的間奏部分,伴奏又能代替演唱者突出出來,是整個音樂連貫、完整。
第三,從情緒、情感方面來說,在完成上述兩個方面后,這個作品應該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作品了,但要想賦予這個作品靈魂和生命力,那就必須從情緒情感方面下手,所以怎樣把握好情緒情感、并能準確的應用到整個作品中是我們這個階段需要思考的問題。比如,某人演唱的是一個歌劇選段(詠嘆調或宣敘調),那么首先他要了解這個歌劇的作者及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創(chuàng)作源頭把握歌劇的整體走向;再者,要對這個歌劇的故事情節(jié)做一定了解,這當中包括了解演唱的這個選段是由劇中哪個人物在什么情節(jié)下所演唱以及這個人物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等,在做好這些工作之后可以根據(jù)自己對這首作品的理解,添加屬于自己的表演方式和方法,這都是演唱好一首作品的必要準備,只有認真完成這幾項工作,才能更好地呈現(xiàn)所要演唱的這部作品。
(二)音樂史學中的“問題意識”
實踐的需要是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指導實踐,回答實踐提出的種種問題。與演唱表演相同,在音樂史學的學習中也要注重“問題意識”,但這兩者之間又存在一些差異,演唱表演注重舞臺實踐,而音樂史學的學習更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對于各個作曲家的作品分析。
例如在本科期間,若要學習一個作曲家,那么在音樂史學的學習中通常是先從一個大的時代背景入手,了解這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再到某個國家的發(fā)展背景,看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是否對于這個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起到一定影響;最后再到這個作曲家自身,這包括他的家庭、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等。本科期間的學習比較淺顯易懂,涉及的內容也不會很多,但到了研究生階段,我們要考慮的問題就不單是史學方面的內容了。
一般來說,現(xiàn)階段我們了解一個作曲家是先從他的作品開始的。我們拿到某個作曲家的一部作品,第一步就是先從音樂史學的方面了解這個作曲家,他生活在什么時代(是戰(zhàn)爭還是和平時代?),國家背景(內憂?外患?政治經濟發(fā)展如何?決定了當時作曲家的社會地位)以及他的家庭情況(經濟條件?父母是否支持?感情生活),這些外圍因素都會對這個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第二步,就是從技術理論層面分析作品,比如要先分析出這整個作品的曲式結構,從而了解這個作品的構成;其次要在曲式結尾處以及樂曲轉調部分進行必要的和聲分析,然而每個時期的和聲走向也不同,中世紀的教會音樂到巴洛克時期復調的最高峰并標志著大小調體系的完全成熟,再到我們最熟悉的古典時期的規(guī)范和聲,逐漸發(fā)展到19、20世紀的序列音樂和無調性音樂等等,每個時期的發(fā)展、作曲家接觸的朋友們都會影響這些作曲家的技術創(chuàng)作,甚至是對他們已經成熟的創(chuàng)作理念形成沖擊,這都要求我們在寫作分析時有強大的敏銳力去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第三步就是要將自己分析的內容整理成套,寫下來,但在整理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技術理論不符合語言邏輯的問題,這時候還需要我們將理論性較強的專業(yè)術語轉化為較為通俗并符合邏輯的文學語言,方便大家閱讀。
三、音樂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和解決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問題意識”在音樂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想培養(yǎng)良好的“問題意識”,首先要將基礎打好,比如在演唱表演方面,要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必須先把語言這關過去并了解歌曲演唱的內容,否則一個演唱者在演唱時連歌詞都唱不順,也不知道歌曲表達的意境,如何去自如的進行表演?更不必說是提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了。再比如分析一個音樂作品,如果學不好和聲分析與曲式分析,那么就是連這個作品的框架都搞不清楚,試想,倘若我們要去了解一個事物,但到頭來卻連它的外在沒弄明白,又怎么去剖析它的內在呢?所以要想培養(yǎng)“問題意識”,一定要將各方面的基礎先打扎實。
“問題意識”是為理論研究所服務的,而立足于實踐需要研究理論,因此“問題意識”終是為實踐做鋪墊的。科學理論不但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而且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總結經驗的過程就是認識規(guī)律和形成理論的過程。由此可得,“問題意識”是這一切理論創(chuàng)新的源泉,培養(yǎng)好“問題意識”不僅能對我們當前研究的專業(yè)有益,更對我們以后的生活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鄭秀芹,毛維國.社會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西部學刊,2018,08:53-56.
[2]孫波.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J].文教資料,2011,34.
[3]劉靜.研究生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J].山西青年報,2017.
作者簡介:
李笑影,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