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4-051-02
摘? 要;現(xiàn)代體育教學主要以完成學生期末體質(zhì)測試為主,導致學生在體育課中積極性不足,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在整個當代體育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健腦”即理論知識的傳授,本文通過對當代體育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總結教學中理論知識傳授的重要性和不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為當代體育教學的改變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體育教學;理念;教學變化
何為體育?談到“體育”二字,讓人聯(lián)想到的一直是和身體鍛煉相關的一切身體活動,不論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還是到現(xiàn)代體育的發(fā)展始終離不開以“健體”為根本目標,譬如在建國初期的軍事體操訓練;現(xiàn)代體育教學內(nèi)容中指定完成的畢業(yè)考核項目:800米,引體向上,仰臥起坐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可以提高學生各項生理機能的表現(xiàn),但是卻沒法將學生真正的帶入體育廣闊的學習領域之中。那么當代的體育教學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一、我國目前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體育是一個獨立廣闊的領域,現(xiàn)代體育教學卻將其一直劃分在了一個很狹義的圈子里,讓一個集合了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醫(yī)學的課程變成了用幾項身體素質(zhì)指標就能反映一切。這也使得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業(yè)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學生越來越不愿意主動從事體育運動,而是被動的去接受體育老師布置的任務,久而久之體育老師的教育積極性受到打擊,對體育課教學也越來越敷衍。問題就在于不管是成為體育老師前高校的培養(yǎng),還是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明確規(guī)定一、二年級本科生體育必修課不少于144學時,開設不少于15門的體育項目,每節(jié)體育課提高學生心肺功能的鍛煉內(nèi)容不得少30%[1],其重點都在于“健體”而忽略了“健腦”。
“四肢強健,頭腦簡單?!边@是對體育教師打上標簽烙印最深的八個字。但是仔細的分析這八個字的側重點,在于前一句“頭腦簡單”,所以現(xiàn)代體育教學更應該側重在“健腦”。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隨便抽出一個身材高壯的學生和一個身材瘦弱的學生進行短跑競賽,毫無疑問前者獲得勝利。但是當教師拋出問題:為什么高壯的學生可以贏得競賽時?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能夠說出來一些表面層次的原因:1.獲勝學生更壯更結實;2.獲勝學生的身高更高,步子更大等。學生的回答沒有錯,但是卻鮮有人提出是因為肌纖維類型的不一樣;身體運動供能系統(tǒng)能量的輸出不一樣;肌肉耐受乳酸的能力不一樣等一系列專業(yè)名詞的回答。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體魄,但僅僅只是強身健體,這樣的體育教育是失敗的。
二、理論知識傳授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
上述中提到在體育教學中應該教授運動解剖、運動生理、體育保健等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揭示人體運動奧秘之一的運動解剖學,是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tài)結構和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規(guī)律及其與體育運動技術關系的一門學科,其重點研究運動器官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心血管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這些都是運動的基礎,通過運動解剖學知識的傳授,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人體的肌肉骨骼;繼而知道這些肌肉及骨骼有什么樣的作用,在不同的運動中是哪些肌肉群和骨骼在幫助完成技術動作等。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教師一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學生人群都有一種天生對未知事物好奇心的屬性,也正是這種好奇心推動著他們自主探究獲得新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讓學生入門的了解人體運動的奧秘,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那體育教學就逐漸從一潭死水變得活絡起來,學生更愿意去嘗試教師布置的任務,通過教師布置的任務和他們了解到運動解剖知識相結合,感受肌肉骨骼的變化,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運動,間接的讓學生自主的去強健體魄。
運動生理學知識的傳授在體育教學中扮演的角色同樣也是缺一不可,它與運動解剖理論知識相輔相成。運動生理學研究人體在體育活動和運動訓練影響下結構和機能的變化,研究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機能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形成和發(fā)展運動技能的生理學規(guī)律,探討人體運動能力發(fā)展和完善的生理學機理,論證并確立各種科學的訓練制度和訓練方法。將運動生理學知識傳授于學生,能夠讓學生明白如何更高效的鍛煉。以肥胖學生人群為例,吃的太多,運動的太少才導致了肥胖,原因這么明顯,為什么學生還是沒有任何的改變?學生不知道怎么有效的控制自己的體重,肥胖學生都知道跑步可以出汗,出汗了說明身體的脂肪在被消耗,但是往往結果不盡人意。從運動生理學角度,人體有三大能源系統(tǒng):磷酸原系統(tǒng),糖酵解系統(tǒng)和有氧氧化系統(tǒng)。磷酸原系統(tǒng),通常是指ATP和磷酸肌酸(CP)組成的系統(tǒng),由于二者的化學結構都屬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稱為磷酸原系統(tǒng);糖酵解系統(tǒng),以動物肌肉組織中肌糖元的酵解過程為例。肌糖元的酵解作用,即肌糖元在缺氧的條件下,經(jīng)過一系列的酶促反應最后轉變成乳酸的過程。肌肉組織中的肌糖元首先與磷酸化合而分解,經(jīng)過己糖磷酸脂、丙糖磷酸脂、丙酮酸等一系列中間產(chǎn)物,最后生成乳酸。而有氧氧化系統(tǒng)的作用就是將糖或脂肪在氧的參與下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生成大量能量,使ADP再合成ATP。三大能源系統(tǒng)供能時間又是怎么樣的,譬如在跑步過程的前6s中大部分是磷酸原供能,磷酸原功能減少。6秒后糖酵解系統(tǒng)開始為運動供能。到30秒時糖酵解成為主要供能系統(tǒng)。2分鐘后氧化系統(tǒng)開始為運動供能,糖酵解供能逐漸減少,到30分鐘時有氧系統(tǒng)供能比例達到最大。所以在適當運動強度下,每周從事3-5次的諸如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每次運動20min- 50min可以改善心肺適能[2],讓肥胖學生不僅心肺功能得到有效鍛煉,也下降了自己的體重。通過向學生普及基本的運動生理知識,讓學生自主設計最有效可行的運動方案改善心肺功能調(diào)節(jié)體重,從而更愿意嘗試對身體素質(zhì)要求更高的體育運動。
體育保健學理論在體育教學中也不可或缺,體育保健學主要研究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保健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主要內(nèi)容包括:體育衛(wèi)生;保健按摩;體育傷病的預防和處理。主要任務是運用醫(yī)學保健的知識和方法,對體育運動參加者進行醫(yī)務監(jiān)督和指導,使體育鍛煉能更好地達到增強體質(zhì)、增進健康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效果。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當運動強度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學生肌肉因為糖酵解系統(tǒng)供能的原因產(chǎn)生代謝產(chǎn)物乳酸使得肌肉酸脹,一般教師在教學的結束之余會對學生進行一些拉伸練習,可以適當?shù)木徑馑嵬?,但是學生中不乏缺少肌肉反應較一般學生更大的人群,那么簡單的拉伸是完全不夠的,教師通過一些按摩放松手法的教授,讓學生在課后之余可以自主進行按摩放松,加快乳酸的代謝為下一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也避免了在下一次課中由于肌肉受刺激程度過大導致的肌肉拉傷等問題。一旦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出現(xiàn),學生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懼怕心理,開始漸漸拒絕鍛煉,使得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不斷下降。
三、不同教學方法對理論知識傳授的有效性
現(xiàn)代體育教學模式主要示范法,完整練習法和動作分解法和練習法為主,使得整個體育教學中顯得乏味又枯燥,學生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喪失學習的興趣。不同的教學方法往往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現(xiàn)代體育教學模式中探究式教學法和游戲教學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探究式教學法是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主動探究,自行發(fā)現(xiàn)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通過自主的探究讓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有一層淺層的了解,體育教學中再加以解釋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吸收有著更深刻的記憶。
游戲教學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融入于教學小游戲中,在激發(fā)起學生運動興趣之余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既讓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得到了有效的鍛煉,也達到了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健腦”的目的。通過教師的引導,掌握一定的體育學習方法,然后,學生去發(fā)掘自身體育學習的潛力,獲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體育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3]。
四、結語
總而言之,現(xiàn)代體育教學過于注重結果而忽略了教學過程,通過“健腦”讓學生在體育教學學習過程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教學中傳授的理論知識的科學性,從而進一步的引導學生去嘗試更多的身體運動,感受體育鍛煉帶來的身體素質(zhì)各方面的變化,讓體育教學“熱”起來,讓學生從中感受運動的快樂,所以在現(xiàn)代體育教學中“健腦”比“健體”顯得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冠以印發(f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Z].教體藝[2014]4號,2014-06-11.
[2]王健,何玉秀.健康體適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郭中玲.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體育教學模式探討[J].未來英才,2016(22):37.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