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摘要:為了改變?yōu)閼嚩痰某翋炐W語文課堂現(xiàn)狀,應以陶行知“六大解放”理論為基礎,竭盡所能引導學生體驗、感知、發(fā)現(xiàn)、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實踐證明,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法寶就是“解放學生”。
關鍵詞:六大解放 創(chuàng)設情境 緊扣語言 夯實朗讀 生命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在現(xiàn)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lián)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p>
一、緣起
“六大解放”閃爍著對學生“理解與尊重”的光芒,每每讀到此,筆者的眼前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幅畫面:穿著長衫的陶行知先生正在大聲疾呼:“解放學生,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吧!”
先生的話語跨越時空長河,令人振聾發(fā)聵。1946年,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理念仿佛就是在針砭當下的教育現(xiàn)狀:為了應試得高分,教師辛苦,滿堂灌輸知識點;學生受罪,永遠有做不完的卷子、抬不起的頭。
要改變教師辛苦、學生受罪的現(xiàn)狀,唯有解放!
《語文課程標準》就是對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最好詮釋: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作為教師,我們要推倒思想障礙的柵欄,引領學生:解放頭腦——用自己的腦袋思考;解放眼睛和耳朵——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傾聽;解放嘴——用自己的嘴訴說心聲,用自己的心靈感悟文本。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竭盡所能引導學生體驗、感知。下面結合教學來談一談如何解放。
二、踐行
《豐碑》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傳統(tǒng)課文,塑造了一個可歌可泣的紅軍軍需處長的英雄形象。全文以將軍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站在將軍的角度,通過側面烘托,一步步凸顯軍需處長的英雄壯舉及其強大的感召力。面對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文本,面對形象鮮活、感情強烈的內(nèi)容,如果為人師者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情感,讓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與感染,他們就不可能對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留下印象,更不可能對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文字留下印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體驗豐富多彩的人性化的感性表現(xiàn),全力釋放教師教語文、學生學語文的活力。
三、明晰教學主線,把握情感切入點
教學的主線清晰,就能使教路、文路、學路和諧統(tǒng)一,活而不亂。《豐碑》以將軍的思想感情發(fā)展變化為主線:開始的思索→看到老戰(zhàn)士凍僵時的憤怒,對軍需處長的不滿→得知真相后對軍需處長的崇敬→受到鼓舞。在教學中,筆者始終牢牢把握這條主線,緊扣將軍神情變化的詞句“愣、嚴峻、抽動、愣住、眼睛濕潤……”由文字到內(nèi)容,由表及里體會情感,逐步披文入情。
四、創(chuàng)設情境,奠定情感的基調(diào)
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情感,充滿愛的。著名語文教學大師李吉林曾說:“在讓學生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和情感的產(chǎn)生是非常重要的。”為此,筆者努力挖掘和體驗文本的情感因素,要讓學生感動,自己首先要感動。
教學時,筆者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和精心制作的課件營造氛圍,讓學生快速進入長征冰天雪地的惡劣環(huán)境中,為后續(xù)的情感發(fā)展做好鋪墊,達到“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效果。然后,用問題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勾畫批注,設身處地感悟真情;最后,引導學生品讀關鍵詞句、重點語段,通過朗讀體驗情感。
教學時,筆者飽含著深情,用自己的情感激發(fā)、感染、帶動學生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以情悟情、以神悟神、以心契心。
五、品味語言,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情由文生,文由心生。對文本把握后的情感積淀,是師生對文本的真情詮釋,同時能有效對語言訓練和情感熏陶進行統(tǒng)一,讓學生用心靈親自感悟,通過情的體驗,悟出理性的人生之道,從而加深對文本的體驗。教學中,筆者緊緊抓住關鍵詞“鎮(zhèn)定安詳”,通過理解朗讀、感悟等手段,一層一層地抽絲剝繭,軍需處長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脫口而出:“他就是一座豐碑!”文本的“理”和讀者的“情”自然交融,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在教學中,筆者堅決拋棄逐段串講的方式,騰出教學時間,設計對話的場景,實施學生、文本、教師三方有效對話。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精煉出能夠啟動深度閱讀、貫穿全文的問題,比如,是什么突然打斷了將軍的思索?放手讓他們解決問題,自讀自悟、潛心會文、圈畫批注、交流討論。學生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眼觀看問題,個性化閱讀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在教學中,筆者積極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引導學生敞開心扉,發(fā)表個人見解。面對他們多樣的反應,筆者在肯定他們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引導聚焦文本,從字里行間領悟情和理。不隨意引導,引在關鍵處,引在迷茫時,從而達到啟迪思維、發(fā)展語言的目的。例如,有一個學生在說對“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這句話感受很深時,筆者啟發(fā):“他是軍需處長,是全軍第一個可以拿到棉衣的人,他卻沒有棉衣。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學生發(fā)言后,筆者順勢進行提升:“他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為了戰(zhàn)士們,他顧不上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神態(tài)十分鎮(zhèn)定,十分安詳。”軍需處長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高大形象就這樣扎根于學生的心田。就這樣,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力透紙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六、夯實朗讀,表達情感
有滋有味地讀是表達情感的法寶,尤其在語文課上,表現(xiàn)功力更是非同一般。教學中,筆者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讀悟情,以讀明理,緊扣語言,通過讀來理解、感悟、揣摩、品味,從而懂其意、悟其情、明其理;在讀中理解、記憶,發(fā)展思維,促進表達,形成能力。在讀中讓學生體驗過程,逐步掌握方法。
筆者著力指導朗讀,如課文第七自然段,筆者充滿激情地說:“想讀的同學請站起來,用讀牢牢記住這位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軍需處長吧!”學生應聲起立,在《紅旗頌》的樂曲中懷著對凍死的軍需處長的崇敬、懷念之情,讀出了悲痛的情愫,讀出了崇敬之情。讀到將軍得知凍僵的老戰(zhàn)士就是軍需處長時,指導學生讀出將軍震驚、內(nèi)疚、敬仰的復雜情感。在理解了“抽動”一詞后,筆者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將軍,角色體驗再讀……就這樣帶領學生一步步進入情境,展開聯(lián)想,將語言轉化成形象鮮明的視像,學生的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課文中描繪的人物形象。同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還原長征路,播放《紅旗頌》。此外,筆者還十分注意引導學生有層次地讀,提出不同的要求,予以不同的評價。學生朗讀、交流后,再引導他們緊扣語言文字,品味思考,讀悟結合,形成鏈條,再交流、再品讀。就這樣循環(huán)交替,學生逐漸讀出了形,讀出了意,讀出了神……
將有滋有味的“讀”貫穿教學始終,將形態(tài)各異的“讀”作為課堂最主要的教學活動,真正在課堂上解放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在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讀中達到情感交融、心靈共振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佚名.“六大解放”——還學生的學習以自由[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4(12):1.
[2]熊小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A].教育理論研究(第七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