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汪振華
摘要:運動性疲勞作為體育運動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日益為人們所關注,且對其調治方法多種多樣,艾灸即為調治運動性疲勞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過對近幾年有關研究艾灸調治運動性疲勞的著作和文獻進行整理,針對艾灸在調治運動性疲勞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進行綜述。認為:艾灸調治運動性疲勞療效較為明顯,但是在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運動性疲勞;艾灸;研究進展
運動性疲勞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但是從體育科學的發(fā)展歷史來看,運動訓練真正進入科學階段,初始于20世紀70年代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學者的闡述中對“運動性疲勞”與“疲勞”沒有嚴格區(qū)分。運動性疲勞是一種生理現(xiàn)象,伴隨著運動的過程而產生,區(qū)別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疲勞。隨著全球現(xiàn)代體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在體育運動中競技強度不斷提高,對于運動員在日常體育訓練中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負荷率越來越大,運動性疲勞的現(xiàn)象普遍。針對運動性疲勞的研究,特別是產生的原因和如何恢復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由于現(xiàn)代醫(yī)學檢測手段的限制,無法通過有效數(shù)據指標判斷人體運動性疲勞這一處在疾病“未形成”之前狀態(tài)的人體器官結構與功能的異常,因而對其調治頗感困難。
祖國醫(yī)學對于“疲勞”早有記載。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到,“肝者,罷極之本”,將“疲勞”歸因于肝的功能。隋朝的《諸病源候論》中明確提出了“五勞”“六極”“七傷”等相關概念。在元明時期則認為“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相對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醫(yī)以“治未病”為特點,在調治運動性疲勞方面更加具有優(yōu)勢,其中以艾灸這種手段最為典型。
艾灸的歷史悠久,關于艾灸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2)。幾千年來,歷代醫(yī)家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其中就包括利用艾灸來調治疾病,并不斷完善成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艾灸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有著鮮明的特點:成本較低、操作簡便、適應癥很廣,艾灸療效顯著,既能治療病癥,又能強身健體,是一種“綠色”療法。艾灸在防治人體亞健康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而運動性疲勞正是一種亞健康狀態(tài)或者疾病狀態(tài)。因此,對于運動性疲勞干預研究,運用艾灸進行調治這一手法提供了新路徑和新思路。
一、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
對于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理,牛崢等[1]總結認為,關于運動性疲勞的傳統(tǒng)理論主要有:保護性抑制學說,能量衰竭學說,堵塞學說,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失調學說,自由基損傷學說,等等。
其中,保護性抑制學說認為,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會導致大腦皮層興奮位置的代謝增強,血流量和耗氧量不斷增加,剛開始運動時大腦皮層的恢復能力較強,如果長時間的運動致使能量持續(xù)消耗,超過了恢復的能力,機體為了保護大腦皮層就會產生抑制過程,運動能力隨之逐漸下降。能量衰竭學說則基于對機體能量供應的研究[2-3]。高能磷酸化物系統(tǒng)(ATP-CP)、乳酸系統(tǒng)(又稱無氧酵解系統(tǒng))、有氧系統(tǒng)是人體運動時能量供應的主要來源。這三種系統(tǒng)在能量供應中的作用和能量物質的消耗也不同。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運動時,機體的主要供能系統(tǒng)是高能磷酸化物系統(tǒng),高強度運動時肌肉內的ATP和CP水平大幅下降,因此機體會產生疲勞。而長時間過度運動時,肌糖元會不斷耗竭,血糖水平不斷降低,骨骼肌能力下降,從而產生運動性疲勞[4]。堵塞學說認為,運動性疲勞是由于人體在運動時會產生和堆積大量的乳酸等代謝產物,由于代謝產物的“堵塞”效果,導致鈣離子濃度和PH下降,抑制了ATP的合成,從而影響了肌肉收縮能力,因此產生疲勞。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失調學說則認為,人體神經系統(tǒng)主要通過內環(huán)境來調節(jié)內分泌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多個人體系統(tǒng),而高強度運動和過度運動時代謝活動會造成內環(huán)境失調,從而導致人體出現(xiàn)多個系統(tǒng)的紊亂,進而產生疲勞。自由基損傷學說則認為,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原因與體內自由基的增多密切相關。因為高強度運動和長時間運動造成人體內氧化代謝活動持續(xù)加強,體內生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對機體造成損傷,運動功能因此不斷下降,即產生運動性疲勞。
與傳統(tǒng)的理論不同,外周多層次影響理論則認為,多部位、多因素、多層次的綜合性影響是產生運動性疲勞的原因。殷勁、高興[5]獨創(chuàng)了骨骼肌組織間液采樣研究方法,通過對機體的外周代謝組織進行研究分析,從而探究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制。研究結果表明:機體經過短時間的劇烈運動后,血液中的乳酸值,LDH 同工酶含量,Ca2+、Cl–濃度均會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并在血液、組織液和骨骼肌之間形成了一定的濃度梯度,從而說明運動性疲勞的形成是多種外周代謝產物共同影響的結果,而并非某一種代謝產物的單獨作用。侯春麗[6]的研究結果也證明:運動性疲勞這一生理現(xiàn)象是基于多種因素影響產生的,并且各種因素對于運動性疲勞的影響程度又會因為運動的持續(xù)時間、運動強度以及運動形式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二、艾灸是運動性疲勞的有效調治手段
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艾灸調治運動性疲勞效果明顯,是運動性疲勞的有效調治手段,可以作為一種有效方法推廣應用。
趙霞等[7]選取了晉中學院10位優(yōu)秀的毽球運動員,對實驗組的運動員運用“逆灸”(3)的手段介入。通過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運動員在運動前后的心率、足反應時、血壓體位反射等指標,得到有明顯差異的結果,證明艾灸對于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具有顯著的調節(jié)作用,能夠有效促進運動性疲勞緩解。
張營[8]在山東省運動康復研究中心選取90例運動員作為受試對象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運動員進行艾灸治療,連續(xù)治療20天。比較兩組受試者的主觀感覺評分、唾液pH值、CK活性、皮質醇水平等指標的變化。證明艾灸能夠促進疲勞恢復,緩解運動性疲勞。
李希等[9]選取廣州大學城各高校90名男性田徑運動員作為合格受試者,隨機分為艾灸組、耳穴組以及艾灸加耳穴組,在每天訓練后進行相應治療,共治療4周。在治療前后進行疲勞主觀感覺評分和癥狀體征評分的測評。結果證明,艾灸能夠有效緩解或治療運動性疲勞,同時艾灸和耳穴貼壓相結合的療法治療運動性疲勞效果更加明顯。
張小麗等[10]以體校學生運動員62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采用遞增負荷運動訓練,每天2次體育訓練。其中,對研究組運動員在訓練1小時前給予灸療,灸雙側足三里,每次灸療時間 30分鐘,療程10天。最終通過觀察運動員首次運動和末次運動的成績、心率、血乳酸的變化,探究艾灸對于消除乳酸、提高運動能力的療效。結果表明,艾灸能夠有效恢復和提高運動能力,具有抗疲勞作用。
三、艾灸調治運動性疲勞作用機制研究成果
艾葉中天然含有多糖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11]。同時,艾葉燃燒產物中還含有5-叔丁基連苯三酚等成分,能夠清除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在艾灸的過程中,艾葉及其燃燒產物中的有益成分通過施灸部位的皮膚進行滲透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劉漢平等[12]在實驗中測量大鼠骨骼肌線粒體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對實驗組的大鼠艾灸足三里穴,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大鼠在疲勞運動前后的SOD含量變化。實驗結果證明,艾灸能夠提高體內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從而有助于減緩運動性疲勞的產生。
通過艾灸,還可以增加神經組織的能源供應,保持興奮性,從而延緩疲勞的產生。盧峻等[13]通過建立大鼠的力竭游泳實驗復制運動性疲勞模型進行實驗。在大鼠末次力竭游泳后,觀察肝細胞超微結構等指標。結果表明,艾灸組大鼠的肝糖原明顯高于模型組,而糖原是機體有氧運動的主要功能物質,證實艾灸具有增加能源供應的作用。劉軍等[14]的實驗也發(fā)現(xiàn)艾灸組和對照組的大鼠在力竭運動后,前組的血糖含量較后組顯著升高,說明艾灸可以促進糖原的生成。江紅軻[15]通過研究也證實,對大鼠艾灸可以有效地延長力竭運動時間,而且在大強度訓練時,艾灸組的大鼠肝、肌糖原的含量有明顯增加。
艾灸同時具有有效調節(jié)和糾正內環(huán)境失調的作用。研究表明,血睪酮(T)、皮質醇(C)的濃度變化在運動前后較為明顯,而T、C值反映的是機體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的情況。正常情況下,機體可以通過自身調節(jié)使T、C達到平衡,若運動量過大,引起T濃度下降,C濃度升高,使得T/C值失調。熊英等[16]以減重女子柔道和舉重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在運動員減重過程中用艾灸進行干預,通過測定血清T/C 值,發(fā)現(xiàn)艾灸能夠有效減緩T濃度下降,并減緩 C 濃度上升,從而明顯減緩 T/C 值的下降程度,有效調節(jié)內環(huán)境,幫助運動員恢復體能。
艾灸有助于增強機體運動能力。華巖等[17]通過研究表明艾灸關元穴和足三里穴可以有效提高小鼠機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和造血功能,從而提高機體的運動能力。通過建立小鼠力竭訓練游泳運動模型,并設置艾灸組、對照組,發(fā)現(xiàn)艾灸組小鼠力竭運動時間顯著延長。實驗結果表明,艾灸可以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和再生,減少體內乳酸的堆積,降低血清中尿素氮的水平,并且抑制血清肌酸激酶的溢出,達到抗疲勞、促運動的效果。
艾灸還具有提高骨骼肌力量耐力的作用。力量耐力是指機體在長時間運動過程中,骨骼肌持續(xù)工作以對抗疲勞的能力。高明等[18]建立電刺激坐骨神經誘導腓腸肌疲勞實驗模型,觀察實驗大鼠的力量耐力平均值(FEm)和力量耐力最大值(FEmax)。研究結果表明,艾灸可以有效提高大鼠骨骼肌的FEm和FEmax,并且使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下降點的出現(xiàn)得以延緩,從而有效延緩運動性疲勞的產生。
四、討論
近些年來,我國體育界高度重視防治運動性疲勞的問題,學界對此作出了大量的研究。查看近年來的文獻,以“治未病”為特點的中醫(yī)艾灸在調治運動性疲勞方面研究成果頗豐,相對西方醫(yī)學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是要看到的是,雖然艾灸在調治運動性疲勞方面呈現(xiàn)出巨大潛力和空間,但是對于艾灸調治運動性疲勞的理論研究進展仍不凸顯。近年來,有多位學者積極參與艾灸調治運動性疲勞這一課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關于艾灸防治運動性疲勞的研究大多數(shù)均停留在療效觀察,實驗指標相對單一,說服力不強;對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系統(tǒng),沒有一種假說能被大家普遍接受和認可;研究成果距離普遍臨床應用差距較大。
在當今時代,社會不斷重視綠色療法和養(yǎng)生保健,艾灸作為防治疾病或亞健康狀態(tài)的重要療法受到普遍關注。為促進艾灸手段在調治運動性疲勞方面的應用,應當進一步加深研究,充分運用各學科知識和現(xiàn)代實驗方法,不斷揭示艾灸防治運動性疲勞的作用機制和診療手段,盡早實現(xiàn)臨床運用。
注釋
有關分析運動性疲勞的研究大都從1815年Masson的手指肌力描述和1903年謝切諾夫的交替性、重復性力竭肌肉工作開始。
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這樣一個字,形象為一個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著一撮草,很像是用艾灸治病的示意。
“逆灸”被中醫(yī)視為“治未病”的核心手段之一,在機體未疲勞之時介入溫和的艾灸方法,對機體的潛能有良好的激發(fā)與引動作用,并對隨后機體的特殊狀態(tài)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牛崢,楊黎萬,緒鵬,等.關于運動性疲勞的研究綜述[J].體育世界,2017,96(1):178–180.
[2]楊翼,李章華.運動性疲勞與防治[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1–2.
[3]Cairns S.P.Holistic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mechanisms of fatigue in high-intensity sport[J].Fatigue:Biomedicine,Health&Behavior,2013,1(3)148–167.
[4]鄧樹勛,洪泰田,曹志發(fā).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6.
[5]殷勁,高興.“外周多層次影響的疲勞理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3(2):85.
[6]侯春麗,閆守扶,孫紅梅.運動性疲勞的細胞機制及研究進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03):89–92.
[7]趙霞,李小芳.“逆灸”對運動員運動性疲勞恢復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7,18(3):46–47.
[8]張營.艾灸緩解運動性疲勞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康復進展,2017,9(7):219–221.
[9]李希,趙曉勤.艾灸結合耳穴貼壓治療運動性疲勞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26):166–167.
[10]張小麗,黃林燕.艾灸足三里干預運動性疲勞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26(43):28–29.
[11]宋洪濤,郭濤,宓鶴鳴.天然藥物中的抗氧化劑[J].中草藥,1991,22(7):331.
[12]劉漢平,梁波,曾常春,等.針刺及艾灸足三里穴緩解大鼠運動疲勞作用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24):4725–4729.
[13]盧峻,葛桂玲,張紅林,等.艾灸對運動性疲勞大鼠肝糖原及肝臟超微結構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1,36(1):32–35.
[14]劉軍,張艷紅.艾灸對力竭游泳小鼠抗疲勞作用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5):56–57.
[15]江紅軻.艾灸對運動訓練大鼠糖原、血乳酸及運動能力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0(4):287–290.
[16]熊英,顧一煌,吳云川.艾灸對減重女子舉重、柔道運動員血清T/C值的影響[J].江西中醫(yī)藥,2012,43(12):48–50.
[17]華巖,劉斌,張可斌.艾灸足三里穴、關元穴對小鼠運動耐力及腎臟組織抗氧化損傷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11):1036–1040.
[18]高明,楊華元,劉堂義,等.回旋灸對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0,29(5):57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