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
摘要:“與時俱進”是蔡元培為打破清朝末年中國思想抱殘守缺、故步自封的局面,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后提出的理念。它需要人們能夠準確把握所處時代的特點,然后順應時間的推移進行一系列觀念、行動的改變,從而達到與時代共同進步的目的。而時事新聞就是體現(xiàn)時代變遷的重要內容,所以關注時事新聞無疑是做到“與時俱進”的合理方法。
關鍵詞:與時俱進 道德與法治 教學運用
在陶行知理念中,有這樣一個說法:“道德是做人的根基所在,如果這個根基出現(xiàn)了問題,那么即使你已經擁有了一部分學問和本領,也是不能使其得到良好運用的?!绷硗?,如果說道德是根基,那么法治就是幫助人們建立良好根基的規(guī)范。由此可見,從小進行道德與法治相關教育的重要性。
一、合理利用時事新聞,促使學生快速了解新知識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如果想要學生愛好學習,必須讓作為教書人的教師好學。只有教師學而不厭,教出來的學生才能做到學而不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亦是如此。要想學生快速進入狀態(tài)學習新知識,必然需要教師對知識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例如,在教學《交通“信號”要知道》這一板塊時,教師要在課前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各式各樣的交通信號以及有關交通的一些時事新聞,做好足夠的知識儲備。在課堂正式講解前,教師可以花費五六分鐘的時間進行視頻導入,如2019年5月21日上午在廣州發(fā)生的“早高峰期間某司機闖紅燈致使13人受傷”這樣有關交通信號的新聞視頻。播放完之后,教師可以設置“如何看待這件交通事故”“事故發(fā)生原因”“紅綠燈的作用”等問題,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待學生發(fā)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師進行簡單的評價,然后再根據(jù)之前掌握到的交通信號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講解。如此做便自然地引入了“交通信號”這一課題,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來說,合理地利用時事新聞作為課堂引導是一個極為科學的方法。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前根據(jù)課堂內容搜索貼合課題的時事新聞,以便于引導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
二、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新聞,激發(fā)學習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過:人才教育從來都不是死板的,要想把人才教育做活,就應該盡我們所能,把挖掘文化寶藏的工具交給學生。而興趣作為學習路上的燈塔,無疑就是學生挖掘文化寶藏的良好工具之一。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一點出發(fā),適當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關注時事新聞。
例如,在教學《別傷著自己》時,教師可以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搜索觀看近期發(fā)生的有關火災、用電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新聞。在完成任務期間家長也要參與其中,陪同學生觀看并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生觀看的情況。在觀看后,學生需要在上課前上交一篇觀后感。在課上,教師可以先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在課前觀看的有關“家中安全與健康”的時事新聞,就“別傷著自己”這一主題暢所欲言,可以發(fā)表自己對于“家庭生活中有哪些安全隱患”“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等問題的見解。待學生發(fā)表完見解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說的內容進行知識補充,然后再開始本節(jié)的正式講解??偠灾挥凶銐蜿P注某樣東西,才會對其產生興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亦是如此。作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新聞,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三、圍繞時事新聞展開互動,增強教學過程生動性
根據(jù)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嚴重缺乏”的現(xiàn)象。而這一現(xiàn)象帶來的問題就是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被動性學習,從而產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抵觸心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圍繞時事新聞這一中心與學生展開互動。
例如,在對“讓座”這一普遍出現(xiàn)于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進行討論時,教師可以先不向學生生硬地灌輸自己的觀念,而是將課前了解到的有關“讓座”問題的時事新聞講述給學生。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不能強制性要求學生統(tǒng)一觀點??梢栽O置如像“哪種情況下該讓座”“是不是什么人都應該給他讓座”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先根據(jù)教師之前講述的時事新聞自行思考,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討論完之后,由小組長作為代表發(fā)表本組對于這些問題的看法。其間,其他小組可以進行反駁或補充,教師則進行記錄總結。待所有小組都發(fā)表完看法后,教師根據(jù)記錄進行總結及點評,并說出自己對于這些問題的看法,然后讓學生在課后再進行進一步思考。時事新聞是一個很好的互動展開點,那么如何圍繞其展開課堂互動?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為之進行深入研究。
四、開展時事新聞相關活動,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
從以往積累的教學經驗來看,為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減少課堂的乏味感,教師通常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開展一些活動。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需要加強學生對于時事新聞的關注度。從這一角度考慮,教師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與時事新聞相關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在進行《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這一小節(jié)的學習時,可以開展“透過新聞看毒品”這一主題演講比賽。首先,教師需要事先通過“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聯(lián)播”等欄目收集與煙酒毒品相關的一些時事新聞,然后整理出這些時事新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感興趣的一則熱點新聞在課前共同觀看研究并討論演講方案。在課上,小組分別派一個學生作為代表上臺就“毒品有哪些”“毒品的危害”“有關毒品的相關法律”等問題,以“PPT”或者簡短視頻的形式展開演講。在演講期間,其他小組的學生可以提出疑惑,由演講小組的學生進行解答。待所有小組演講完后,教師進行比賽總結,然后學生進行民主投票評選出前三名的小組,最后再由教師頒發(fā)獎品以資鼓勵??偠灾?,適當舉辦教學活動是創(chuàng)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的重要法寶,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時事新聞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活動接入口。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適當融入時事新聞進行教學工作。首先,在進行課堂講解前可以合理引入時事新聞,從而讓學生快速了解到要學的新知識;其次,要適當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新聞,激發(fā)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再次,可以圍繞時事新聞展開互動,增加課堂的生機;最后,還可以開展與時事新聞相關的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劉堃.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38.
[2]董小明.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德育[J].甘肅教育,2019(10):122.
[3]曹麗儀.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yè)的優(yōu)化布置[J].基礎教育論壇,2019(11):54-55.
[4]梁宇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75-76.
[5]馬輝.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J].華夏教師,2018(19):21-22.
[6]曾學元.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設計[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9):135-136.
[7]邵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安全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3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