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嬋 梁晨 倪奕瑋
林丹替球迷想象過很多次,他退役時候的場景。
6年前,在《開講啦》的舞臺上,撒貝寧問他,“如果這是你的退役告別會,給你一分鐘你想說什么?”林丹當時的答案是:“我會重復60秒,我不想走?!?/p>
在實現(xiàn)全滿貫之后,林丹曾經(jīng)把成為兒時偶像、丹麥運動員皮特·蓋德那樣的選手,和像他一樣一直打到35歲再退役作為目標。
2020年的這個7月,當林丹在微博上宣布退役,告別國家隊的時候,他已經(jīng)37歲了,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講,這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林丹同一時期的陳金、鮑春來等國羽選手都選擇在30歲前退役,而從2000到2020,林丹作為那一代運動員里堅守到最后的人,如今也要告別國家隊。
8年前,當林丹在丹麥金童皮特·蓋德的告別賽上感嘆”打到35歲可能真的只是一個理想”的時候,他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至少在中國,”一切都是以奪冠為前提的”,衡量一個運動員是否還有價值的現(xiàn)實標準并不是他還有沒有拼搏的意愿和精神,而是能否在重大賽事里取得成績。
“中國的國情不一樣,中國需要不斷地培養(yǎng)年輕的冠軍。而我的競技狀態(tài)隨著年齡增長,一定會越來越差,也會開始有心無力。如果在未來的日子里,我不能勝任隊伍的重要位置,完成不了重大賽事奪冠任務的話,我一定要給更多的年輕人讓路。”
如果按照那個時候的想法,他原本可以選擇更早退役,他的職業(yè)生涯早已經(jīng)沒有遺憾,按照自己年輕時候所期望的那樣,他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一個“林丹的時代”。作為羽毛球史上第一位集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蘇迪曼杯、湯姆斯杯、亞運會、亞錦賽、全英賽、全運會及多座世界聯(lián)超級系列賽冠軍于一身的雙圈全滿貫,他已拿到了所有作為男單選手能拿的榮譽。
但他還是一路堅持了下來,和他對決的不再是同齡人,是后起的一茬茬鋒芒。無論輸贏,林丹的對手始終對這位前輩,懷有一種與童年偶像同臺般的尊敬。能夠和林丹比一場賽,是一種羽壇中的另類成就。2016年里約奧運會季軍爭奪戰(zhàn)和2017年世錦賽決賽上,林丹都輸給了視自己為偶像的丹麥小將安賽龍。后者曾說:“從小我看了很多林丹比賽,他是我的偶像,我很尊敬他?!?/p>
近幾年,他的狀態(tài)并不算好,在2018、2019年參加的比賽中,林丹分別經(jīng)歷了8次、9次一輪游,這樣的光景讓人想起林丹剛開始登上國際舞臺時,也因為長時間首輪出局被隊友取名“林一輪”,但和那時”刻苦訓練,等待復出爆發(fā),在日本公開賽上像困獸一樣殺進決賽”的故事走向不一樣,這一次,林丹要面臨的是:當一個運動員過了自己的黃金年齡之后,要如何在賽場上體面走完職業(yè)生涯最后一程。
外界對他參加東京奧運會的前景一片唱衰,甚至直言需要“出現(xiàn)一個奇跡”。但林丹仍然表示:“不管外界對我多么不看好,不管有多少人還相信我能去東京,這一次,我想抗爭到底,流盡最后一滴血?!?/p>
相比多年對手李宗偉,林丹當然是更幸運的,“在中國,除了林丹,還有姚明、劉翔、李娜。就算是羽毛球界,也有太多的后起之秀。而李宗偉承擔了一個國家的榮耀。”
但這么多年,林丹面臨的是另外一重困境:他和同時代的所有運動員一樣,職業(yè)生涯是被劃分為一個個四年的。即使早就站上了世界之巔,但還是要把一切賭在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上,從雅典到北京,再到里約熱內(nèi)盧,還有他原本想抵達的東京?!霸谥袊幻\動員好像只有參加奧運會并拿到冠軍,才有可能被認可。而其他人留下的全是模糊的面孔?!?/p>
北京奧運會是他人生里最重要的一次轉(zhuǎn)折。當李宗偉回球下網(wǎng),林丹最后一分到手時,他跳起來把球拍扔了出去,又在地板上滾了一圈,跑去與兩位教練擁抱。那時候的眼淚流下來,是一種解脫。
但他后來看著那枚金牌,并不是純粹的開心,也有一些說不清楚的奇怪,人們對他的所有認識好像都在贏得金牌的這個夜晚,“如果沒有這塊奧運金牌,是不是這么多年就白練了,也沒有人記得我?”
“世界冠軍林丹”的故事很好被想象:刻苦訓練,充滿曲折,但最終是個勵志故事。
在問鼎全英成為”超級丹”之前,是連續(xù)的挫折與失敗;
因為在1999年緬甸亞青賽上“拼勁全無”而就被國青隊開除了,回國之后,教練張紹臣在會議室里對著他說“你不用坐這兒了,你已經(jīng)不是國青隊的成員了?!彼酒饋?,當著所有人的面走出去。那是15歲的他經(jīng)歷的難以忘記的“尷尬”與“難過”。
再回國家隊的時候是3個月后,他已經(jīng)有了一些轉(zhuǎn)變,知道什么是敬業(yè),“比賽不是你今天狀態(tài)不好,就可以隨隨便便輸?shù)舻?。?/p>
他和其他非主力選手擠在地下室里,“隔音特別不好,隔壁的呼嚕聲聽得一清二楚。4個人一間房,干什么都得很小心,怕影響到別人。上個廁所要出門走好遠。手機舉到棚頂才能收發(fā)短信”。那個時候他的想法很簡單,“早日打進一線,就能早點出地下室”。
林丹不是一個完美的偶像,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比他的成績更受人關(guān)注的是他身上那些鋒芒。從最早落選國家隊開始,他就知道自己“自由、散漫、不聽話”的性格不招教練喜歡。老對手陶菲克評價他時所說的那句“林丹很狂妄、自大、傲慢”是許多人的共識。
在北京奧運會的備戰(zhàn)周期中,他在各個大賽中斬獲金牌,取得彪炳成績,身上帶著一股子傲氣,在2008年年初,他在比賽中不滿裁判的判罰,與時任韓國隊的中國籍主教練李矛起了言語沖突,憤怒砸拍,不少媒體都以“林丹揮拍砸李矛”報道此次沖突。林丹覺得李矛“賴還能賴得這么理直氣壯”,無法接受他不認可的爭議判罰,還沒有學會和自己的好勝心好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