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畫本身有極其強烈的特點,即它的“繪畫性”,古人稱為“畫意”“寫意”。傳統(tǒng)水墨畫強調用筆、用墨,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有極強的“畫意”?,F代人強調的繪畫性,除此之外還增加了與現代視覺藝術規(guī)律相關的內容,諸如視覺藝術形式、語言,使之成為一門適應現代社會欣賞的、具有現代審美趣味的繪畫品種。
繪畫,是用筆墨來塑造的“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的藝術形式。畫的過程,實際上是用筆的過程,作品也便具有了“繪畫性”的意義——畫意。傳統(tǒng)水墨畫注重如何用筆去畫,用筆用墨的講究頗多,形成了水墨畫區(qū)別于其他畫種的極其鮮明的藝術特色。
用筆的修煉,成為水墨畫家必須具備的重要研究內容。因此,用筆在古人那里形成理論,自唐代至現代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各朝各代都有獨特的見解。古代早就把用筆的要求提升到很高的境界,超乎用筆本身。五代荊浩謂:“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鼻遴u一桂《小山畫譜》中曰:“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筆。則疾而有勢,增不得一筆,亦少不得一筆,筆筆是筆,筆筆非筆,具極自然。”
傳統(tǒng)水墨畫充滿繪畫性的筆觸、墨色,營造出繪畫的律動感。水墨畫所追求的畫意,舉凡雅致、高逸、渾厚、雄壯、優(yōu)美、蒼勁、神趣、秀美,乃至氣韻都是通過具有“繪畫性”的筆墨表達躍然紙上,我們從中體驗出來的,還是其繪畫性的筆觸在起作用。水墨畫構造出來的繪畫性語言,是任何一門畫種所不能比擬的。
“繪畫性”其實是水墨畫的特點之一,它強調用筆的表現性,強調筆墨語言。筆墨有獨特的表達方式,不同于油畫、版畫或是音樂、舞蹈、戲劇。它就是水墨畫特定的藝術語言,這種方言的繪畫性,使我們能夠清楚地區(qū)別出它的音調,如同漢語和日語,有明顯不同。
“繪畫性”是一幅畫的靈魂。石濤、八大山人、黃賓虹、齊白石、李可染、潘天壽等人作品的繪畫性,是其他任何時代、任何人不能替代的。水墨畫的繪畫性豐富多變,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繪畫性”語言。今天,我強調“繪畫性”的提出是基于水墨畫筆法、墨法中深厚的傳統(tǒng),提出了蘊含在傳統(tǒng)中的一個根本問題。
《傣族小學生》 李 洋
《惠安女大學生》 李 洋
《摔跤手》 李 洋
“繪畫性”排斥“描寫性”。因此,即使畫一張寫生,也要帶有“創(chuàng)作”的意識去對待,反對照著對象描摹、描寫。不帶任何想法的描寫是被動的,也是國畫人物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即寫生與創(chuàng)作脫節(jié)。學生寫生課完成得挺好,一到創(chuàng)作課就不會畫了,究其原因,便是基礎訓練中缺乏對“繪畫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沒有強調“繪畫性”在基本功訓練中的重要性。如果在基本功訓練中加強“繪畫性”的指導,訓練學生一開始就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畫面感,那么,今后他們畫什么畫都會自覺運用“繪畫性”的藝術語言規(guī)律去表達,并運用它進行創(chuàng)作。
“繪畫性”在現代水墨畫上提出,是現代藝術規(guī)律對水墨畫的要求。新時代水墨畫面臨新的挑戰(zhàn),建立新的與時代相適應的審美理想,并豐富和發(fā)展“繪畫性”藝術語言,已成為當前中國畫家所面對的帶有時代感和時間性的學術問題。對“繪畫性”的追求,無疑是對水墨畫藝術表現語言追求的升華,現代水墨畫在“繪畫性”原則指導下必然會邁向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