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才 韋量
【摘 要】本文論述“人工智能+大數據”背景下如何科學填報高考志愿,剖析當前高考志愿填報存在的傳統(tǒng)填報方法效率低、效果差,填報方案不科學、錄取不滿意案例多,各種盲目跟風現象嚴重等問題,提出應重視高考志愿、充分認識高考志愿復雜性、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大數據”高考志愿輔助系統(tǒng)等科學填報的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 ?大數據 ?高考志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C-0052-03
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2018年4月教育部出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強調發(fā)展“互聯(lián)網+教育”,201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fā)展“互聯(lián)網+教育”,促進優(yōu)質資源共享,這些都突出了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信息化普及給高考志愿填報帶來新一輪的挑戰(zhàn)和機遇,日益增長的高校教育需求從以前的“有書讀”轉化為現在的“讀好書”,可見高考志愿填報非常值得探究。
一、當前高考志愿填報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tǒng)填報方法效率低、效果差。目前,全國大部分?。ㄗ灾螀^(qū)、直轄市)都是高考成績公布后開始填報志愿,大部分家長和考生僅僅利用招生考試機構公布志愿填報日程幾天時間,從近2700所高校和500多個專業(yè)中做出選擇,對很多毫無經驗的家長和考生來說“難于上青天”。因為影響高考志愿因素太多,如考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個人和家庭情況、分數、院校、專業(yè)、城市、高考志愿政策規(guī)則、填報策略技巧、近3到5年錄取數據、錄取概率測算、就業(yè)情況等,如果僅在幾天內通過傳統(tǒng)手段,以手工查閱書籍材料,往往會因為資料難找、耗時長、易疲勞出錯等原因,填報志愿和最終錄取去向往往不盡如人意。
(二)填報方案不科學,錄取不滿意案例多?!吨袊嗄陥蟆飞鐣{查中心發(fā)起的一項10萬人參加的抽樣調查,超過71.2%的人后悔當年的高考志愿。我們可以在新聞媒體或網絡上看到很多志愿填報不科學的典型案例,其中很多是高材生。
2008年周某以青海省第三名的成績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兩年后周某選擇轉學到了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2017年李某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退學補習,2018年高考以云南省理科第8名的好成績拒絕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發(fā)出的邀請,選擇了四川大學口腔專業(yè)。2017年廣西理科高考第3名考生,填錯高考志愿批次,最后通過征集獲得錄取。2017年浙江省646高分考生竟報考獨立學院,全省被獨立學院錄取的600分以上考生多達9人。
現實中,還有很多高考過來人默默承受著高考志愿填報失誤帶來的痛,比如對專業(yè)不滿意、對院校不滿意、填錯批次、錯過填報時間、被退檔、畢業(yè)后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yè)毫無關聯(lián)的工作等。
(三)各種盲目跟風現象嚴重。目前高考志愿填報,涌現很多沒有結合自身實際、盲目跟風的不良現象,最常見的跟風是過度依賴智能系統(tǒng),很多家長、考生缺乏高考志愿相關專業(yè)知識,又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究,面對浩如煙海的數據產生焦慮情緒,希望找到一種性價比高的方式,解決填報志愿時遇到的各種難題,最好能省心省事直接生成填報方案。在龐大用戶需求量和高額利潤誘惑下,高考志愿智能輔助系統(tǒng)軟件的市場近年來變得非?;鸨?,有些商家抓住客戶著急心理和對行情信息不了解的情況,做出虛假、過分夸大宣傳。大部分家長不能從專業(yè)角度去甄別智能系統(tǒng),盲目跟風繳費升級會員,過分迷信權威金牌專家、內部來源數據、人工智能一鍵生成方案等,很多考生三年備考、三分鐘報考,錄取去向滿意度不高。
二、問題原因剖析
高考志愿填報失誤每年都在重演,深入剖析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五點:第一,對高考志愿不夠重視。很多人觀念還是“高考這么難都考好了,不會被填報志愿難倒”,關于高考志愿很多都是成績出來后,才開始著手,匆匆忙忙幾天草率定方案。第二,無填報經驗。填報志愿比較特殊,超過九成學生都是第一次同時也是最后一次填報。第三,缺乏理性分析。在各種盲目跟風中不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最終錄取去向并不是考生意愿。第四,志愿輔導信息服務商都缺乏規(guī)范標準。高考志愿智能輔助系統(tǒng)是一個新興行業(yè),目前還沒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商家,亟待提高入行門檻,加大對違規(guī)行為的處罰力度,維護考生合法權益。第五,真正官方權威人士參與高考志愿指導時間非常有限。招生考試機構人員在招生錄取期間工作任務繁重,按照當前政策,公益咨詢少,一般僅在高校咨詢會和辦公電話中解答常規(guī)性問題,對商業(yè)性的高考志愿相關活動要主動回避。
三、科學填報高考志愿
(一)重視高考志愿。要轉變觀念,重新認識高考志愿,高考志愿是考生在高考結束后填報院校和專業(yè),是考生與院校之間的“雙向選擇”,學生在填報志愿的過程中表達了自己對城市、院校、專業(yè)的向往,院校則根據考生的志愿和分數水平來擇優(yōu)錄取。高考分數高,并不意味著錄取去向好;反之,高考分數低,也并不意味著錄取去向差。高考志愿和高考都同樣重要,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充分認識高考志愿復雜性。如何讓高校和學生在“雙向選擇”中達到一種雙贏,讓學生錄取到一個匹配的院校和專業(yè),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大工程。僅僅查看前幾年的錄取情況是不夠的,實際操作中要通盤考慮,影響考生志愿的因素很多,還要多維度分析其他因素,因價值觀不同,選擇出發(fā)點因人而異??忌谧龀鲞x擇時,要多向前輩、老師、行業(yè)專家、用人單位等尋求意見,結合多種參考因素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做出符合個人志愿的選擇。
(三)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大數據”高考志愿輔助系統(tǒng)。高考志愿輔助系統(tǒng)的核心功能是為填報高考志愿考生提供院校、專業(yè)往年錄取數據和測算錄取可能性,作為填報參考。目前市面上的高考志愿相關APP、網站系統(tǒng)等都運用了一定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經調研,發(fā)現各種系統(tǒng)主要功能框架如圖1所示。
圖1展示的整套系統(tǒng)主要功能框架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最多的一般都是院校專業(yè)錄取分析和智能推薦生成方案,在這些智能模塊中,市面上系統(tǒng)運用加權移動平均、多元線性回歸、最小二乘法和K-means等算法都有。客觀角度看,不管系統(tǒng)是采取哪種算法模型,都只是一種預測參考,不可能完全正確。當前人工智能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多優(yōu)勢但也有不足。優(yōu)勢方面,智能系統(tǒng)在資料數據收集、加工、檢索和計算處理中速度快和準確度高,用戶統(tǒng)籌對比數據非常方便快捷。如在系統(tǒng)中查找某院校近3年錄取數據僅需幾秒鐘,還能測算出錄取概率供用戶參考,而通過傳統(tǒng)手工方式需要近10分鐘。不足方面,系統(tǒng)在處理很多復雜策略問題時無計可施。如針對院校專業(yè)排序方面,系統(tǒng)不能智能化處理專業(yè)極差、分數優(yōu)先、是否服從調劑等復雜的博弈問題;針對少數民族考生,系統(tǒng)無法處理好普通批次和預科批次志愿,多批次配合填報章法策略;針對考生生成智能方案,仍然不能滿足考生的個性化需求。正因為系統(tǒng)不完善,存在不規(guī)范和安全風險,2019年7月,教育部約談并規(guī)范整治部分志愿填報信息服務商家。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大數據”高考志愿輔助系統(tǒng),不能完全迷信冷冰冰的代碼和算法系統(tǒng)所給的數據,也不能拋開系統(tǒng)靠純手工去處理數據。
(四)填報過程建議??茖W填報高考志愿,并不是說臨時抱佛腳學習一陣子,或借助某套系統(tǒng),或依靠某頂級專家短時間內就可以順利完成的。大量成功案例表明,在“互聯(lián)網+”時代,做出盡可能完美的方案,不僅需要長時間積累相關知識經驗,做到厚積薄發(fā),更需要借助智能分析系統(tǒng)工具提供輔助參考??茖W填報高考志愿的方法很多,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終都是為了找到最適合考生的方案。這里總結填報過程分成三個階段進行,僅供參考。
1.高考前階段。高考前階段一定要以學業(yè)為主,分數越高志愿選擇權越多。把高考志愿融入個人學習計劃,學業(yè)之余,家長和學生要多利用假期空余時間,通過官方渠道,關注高考志愿相關知識,比如招生考試機構和院校等官方公布的高考報名錄取相關文件、常規(guī)政策問答手冊、招生章程、院校、專業(yè)、城市、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志愿填報策略等。高一到高三建議學習好職業(yè)生涯課程,進行兩三次職業(yè)傾向測試,不單單是學生測試,家長、班主任都配合參與,以考生為出發(fā)點,共同探索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特征、能力以及價值觀,結合個人和家庭條件實際情況,明確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以職業(yè)定位確定專業(yè)范圍(2019級及后面入學的高中生,還需要確定“3+3”新高考選修科目)。該階段還要多留意并確定可靠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系統(tǒng),供后期輔助填報,主要從五個角度確定系統(tǒng)可靠性,一是系統(tǒng)數據與招生考試官方機構公布大厚本是否一致、齊全和更新及時;二是功能模塊是否齊全;三是系統(tǒng)研發(fā)人員團隊是否具備招生考試相關經驗;四是往屆家長考生系統(tǒng)使用反饋情況;五是針對廣西地方性政策,如少數民族預科、地方性加分等細節(jié)是否完善。
2.高考后成績公布前階段。高考后成績公布前一般有15天左右時間,建議考生及時進行估分,適當放松后把時間精力集中到高考志愿填報中。根據估分情況模擬填報,采用線差法、位次法把身份轉換成往年考生,借助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參照以往3到5年這個分數大致有可能錄取到哪些院校和專業(yè),詳細了解相應院校和專業(yè),先大范圍選出15所左右院校,再按照“沖穩(wěn)保”規(guī)則,結合自身情況篩選確定填報的6所。少數民族考生另外加選預科批次。
3.高考成績公布后階段。正式公布成績和估分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根據模擬填報所得到的院校,進行少量調整完善。如果與估分差別很大,重新借助人工智能系統(tǒng),先大范圍選出15所左右院校,再按照“沖穩(wěn)保”規(guī)則,結合自身情況篩選確定填報的6所。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把擬定的填報方案給一些真正有志愿填報經驗的專家老師進行點評、修正完善。最終方案確定后,為防止網絡堵塞,提前到招生考試機構官網填報正式志愿,按照錄取日程關注投檔錄取情況。
總之,實際填報志愿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填報過程一定要以考生為中心,提前做好規(guī)劃,堅持知己知彼原則,在通盤考慮多種因素后找到適合自己填報的院校和專業(yè)。
【參考文獻】
[1]呂開月.高考志愿填報傾向及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9.
[2]王穎輝.大數據視野下的高考志愿填報智能決策系統(tǒng)[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5).
[3]李勝.傳統(tǒng)高考志愿填報的反思及現實展望[J].教學與管理,2019(10).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大數據廣西高考志愿智能分析系統(tǒng)設計與研究”(2019KY1622)
【作者簡介】楊吉才(1986— ),男,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金融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大數據;韋 量(1982— ),男,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金融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數據技術,計算智能。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