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祝祥 許偉麗
內容摘要:旅游翻譯的文化傳播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方式,其作用也日益凸顯。本文以旅游文本英譯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旅游翻譯功能的分析,從文化外播的視角探討當前旅游文本英譯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旅游文本譯者應該具備的素養(yǎng),旨在提高旅游外宣的質量,吸引更多游客來中國,同時也充分發(fā)揮其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旅游文本英譯 文化傳播 旅游翻譯功能 譯者素養(yǎng)
旅游在本質上說其實是一種文化交流,因為在旅游文本中存在諸如歷史、文學、地理、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外國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會有機會了解并體驗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而他們了解這些文化的主要途徑就是旅游文本的翻譯。在“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戰(zhàn)略背景下,文化旅游也成為文化主導產業(yè)重點發(fā)展方向之一。作為旅游翻譯的譯者,應該認真思考如何能夠在翻譯中保留并傳遞傳統(tǒng)文化信息,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本文以旅游文本翻譯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旅游文本翻譯功能和英譯現(xiàn)狀的分析,探討旅游文本英譯中譯者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
一.旅游文本翻譯的功能
1.信息傳遞功能和呼喚功能
德國功能派理論的代表人物賴斯認為,不存在一種能夠解決所有文本的翻譯方法,翻譯之前必須對翻譯材料進行文本分類,然后再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與方法。[1]作為應用型翻譯的一種,旅游文本是一種復合型文本,其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游客的興趣,吸引游客,因此旅游文本翻譯具有呼喚功能。同時,旅游文本翻譯還需要承擔起信息傳遞功能,即把原文本中的內容準確有效地傳遞給游客,讓游客能夠對旅游景區(qū)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有一個清楚且深刻的認識。
2.文化傳播功能
旅游翻譯不僅傳遞文字信息,同時傳遞的還有文化信息。作為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中國的文化旅游資源博大恢弘,是各國游客體驗東方文明的最佳選擇。因而旅游翻譯承擔著向外國游客傳播中國文化信息的重要使命,從而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旅游翻譯為國家利益服務,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當然如何做到旅游文本中文化因素的外宣與外傳是旅游翻譯的重點和難點。
3.身份識別功能
在旅游文本中,一些景點的名稱或者一些文化信息具有身份識別功能,體現(xiàn)了其文化價值甚至領土主權。[2]因此譯者在翻譯此類文本時要特別注意,采取有效的翻譯策略盡量保留文本的文化信息,以易于人們對譯文進行身份識別。比如“觀音菩薩”的翻譯有“The Goddess Of Mercy”、“Guanyin Bodhisattva”,前者的譯文體現(xiàn)了文本的內容信息卻丟失了文化元素,而后者的譯文則通過拼音加意譯的方式傳遞原文信息,既彰顯了文本的身份信息又達到了文化外播的目的。通?!搬烎~島”譯為“Diaoyu Islands”,但后來中國政府將譯名改為“Diaoyu Dao”,用漢語拼音的形式來翻譯,彰顯中國的語言特色,同時也宣揚了領土主權。
二.從文化外傳看旅游文本英譯中存在的問題
1.英譯文中出現(xiàn)文化空缺
譯者在翻譯旅游文本時,往往會由于自身對中國文化的熟知而忽略外國游客的認知能力,這樣就會產生譯文中的文化空缺現(xiàn)象。旅游文本英譯中的文化空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歷史景點和歷史人物、社會風俗和文學作品、傳統(tǒng)概念和信仰。譯文中這些信息的空缺可能會切斷文化的關聯(lián)意義,影響旅游文化的信息傳遞和游客興趣。[3]
例如,如果把中國古代美女西施直接翻譯成Xi Shi,那么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文化元素蕩然無存,雖然國人對這個名字耳熟能詳,但外國游客卻對這個拼音毫無共鳴,不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翻譯時要想傳遞文化信息需要加上備注an ancient Chinese beauty,也可以通過類比進行補充說明,譯為“Xi Shi, the Chinese Cleopatra”,把西施類比成埃及艷后,能夠迅速引起西方游客的文化共鳴,起到很好的文化交流作用。
2.對源語文化知識的誤解導致錯誤譯文
在語言交流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也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4] 有些譯者在翻譯時由于沒有認真解讀旅游文本,或者對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缺少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歷史民族知識的了解而造成翻譯失誤,傳遞了錯誤信息,誤導了游客。
“斷橋殘雪”是西湖冬季的一處獨特景觀。由于橋的石橋拱面無遮無攔,所以每當瑞雪初晴,橋面雖已冰消雪化,而兩端卻還是白雪皚皚,故從遠處望去,給人“斷橋不斷”的視覺享受。而現(xiàn)在能查到的它的翻譯是“Broken Bridge with Thawing Snow”、“Melting Snow at Broken Bridge”,這兩處翻譯都沒能理解“斷橋殘雪”的真正含義,而是把“斷橋”譯成了真的斷橋,這樣就傳達了錯誤信息,可以改為“Duanqiao Canxue Bridge”,采取音譯加意譯的方法來處理。
3.英譯文中對文化元素的完全省略
由于豐富的中華文化會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設置重重障礙,特別是對詩詞歌賦、復雜的四字結構的翻譯,有些譯者會在翻譯時直接省略這些內容,雖然簡化了外國游客的理解過程,卻使譯文偏離了以中國文化為導向的原則。
開封府簡介:“包拯、歐陽修、范仲淹、寇準、蘇軾、司馬光、蘇頌、蔡襄、宗澤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曾先后在此任職。他們執(zhí)法嚴明,清正廉潔,不畏權貴,治京有方,弘揚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氣,造就了以‘清廉剛毅、除暴安良為鮮明特色的開封府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許多的膾炙人口的故事傳說,使開封府名揚四海,永垂青史。”
譯文:“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famous statesmen, writers , thinkers and strategists, such as Lord Bao, Su Dongpo , Ou Yangxiu, Kou Zhun and others have held their posts in the Prefecture of Kaifeng, who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having made the Prefecture of Kaifeng remain its name in history. ”此段譯文把原文中的“弘揚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氣,造就了以‘清廉剛毅、除暴安良為鮮明特色的開封府官衙文化”直接全部省略,同時也把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拈_封府精神也省略了,所以這種省略不可取,因為它無法起到弘揚中國文化的目的,也無法體現(xiàn)漢語表達方式的節(jié)奏和韻律之美。
4.譯者責任心或文化自覺感缺失
英語、漢語旅游文本在形式上、篇章上和語言表達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英語文本注重言簡意賅,層次分明,直觀通達,重“形合”;而漢語文本則講究辭藻華麗、聲律對仗,重“意合”。而且漢語旅游文本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復雜的中國文化信息,在譯文中譯者要么直接省略對一些文化信息,如古詩詞的翻譯,要么給了翻譯卻缺乏必要的相關背景知識以方便外國游客的理解。其實有些內容并非不可譯,有很多文本都可以查到相關的譯文。但譯者直接省略中國的這些傳統(tǒng)古詩詞等文化因素,是缺乏文化意識,缺乏譯者責任心和文化自覺感的表現(xiàn)。[5]由此可見,在旅游文本英譯中,譯者要培養(yǎng)高度的責任感與文化自覺感,在碰到翻譯難點的時候,要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中國文化為取向”,在譯文中呈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踐行自身文化傳播使者的使命。
三.旅游文本英譯對譯者素養(yǎng)的要求
1.譯者應具有較強的雙語駕馭能力并熟練掌握各種翻譯手段
譯者對于英、漢雙語的靈活駕馭和準確使用能力是對旅游翻譯譯者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首先譯者應認真學習漢語,特別是對一些詩詞歌賦、典故、習語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要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正確理解源語信息是翻譯實踐活動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譯者還必須熟練掌握英文,能夠做到用詞準確、地道,盡量實現(xiàn)原文的意美、音美與形美。最后,譯者需要掌握多種翻譯策略與方法,靈活處理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以期達到更好的外傳效果,比如:直譯;拼音加注釋;增譯;適度改寫;適度刪減;意譯等。
2.譯者要有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和較強的責任心
正如上文所述,譯者責任心的缺乏會使旅游文本的英譯丟失傳統(tǒng)文化信息或使傳統(tǒng)文化信息闡述不清,給游客以模糊的認識。譯者本人要明確,自己的使命不僅在于把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燦爛的文化介紹給國人,更艱巨的使命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旅游翻譯作為一種外宣翻譯,在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譯者要有嚴謹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肩負起文化外傳的神圣而艱巨的使命,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旅游翻譯的質量,更好地為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服務。
3.譯者要加強翻譯理論的學習并緊跟時代主旋律
譯者在進行翻譯實踐活動時,需要一定的翻譯理論作為宏觀指導。誠然,翻譯理論來源于翻譯實踐,因而能指導實踐并為翻譯實踐服務。近年來,學者們從不同的理論角度來尋求旅游翻譯的有效途徑,所應用的理論較為豐富,廣泛涉及跨文化交際理論、功能翻譯理論、翻譯美學、語用學理論、生態(tài)翻譯理論等方面,為我們在新時代進一步研究旅游文本翻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譯者在研習翻譯理論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國家的新形勢和新的政策,從而在進行翻譯實踐活動時把握時代脈搏,同步于國家最新的文化戰(zhàn)略,服務于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
四.結語
中國文化外傳是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主要渠道,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則是中國文化外播的一個重要窗口,其翻譯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指出旅游文本翻譯具有信息和呼喚功能,同時也具有文化傳播和身份識別功能,通過對文本功能的分析指出當前旅游文化翻譯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探討了旅游文本的譯者應該具備的素養(yǎng)。文章指出在旅游文本英譯中,譯者應該不斷提高自身語言能力,擁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感,加強翻譯理論和指導思想的學習,以嚴謹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完成旅游文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譯工作,避免出現(xiàn)文化因素缺省、漏譯和誤譯等現(xiàn)象,從而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Limitation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牛新生. 關于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文化反思[J]. 中國翻譯, 2013(3).
[3]張穎.旅游文本英譯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譯補償[J]. 現(xiàn)代語文, 2015(7).
[4]謝雨霏,張魏川,吳顯友. 重慶旅游景區(qū)文本的譯文風格研究:問題與對策, 2017(1).
[5]陳剛. 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L18BYY015)
(作者介紹:張祝祥,遼寧工業(yè)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認知語言學;許偉麗,遼寧工業(yè)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