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玲
[摘要] 目的 分析預見性護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在入院前進行緊急搶救且需要轉運的80例急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組,其中將2018年10月~2019年4月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4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2019年5~10月實施預見性護理的40例患者納入觀察組;比較兩組家屬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搶救成功率、轉運意外發(fā)生率、救護車到達時間、有效搶救時間。 結果 觀察組家屬的總滿意率(95.00%)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P<0.05);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90.00%)高于對照組(72.50%),轉運意外發(fā)生率(7.50%)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21、4.500,P<0.05);觀察組的救護車到達時間(30.69±3.26)min、有效搶救時間(43.59±13.56)min均短于對照組的(36.89±3.44)min、(59.98±10.36)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541、4.802,P<0.05)。 結論 預見性護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中的應用,可縮短救護車到達時間與有效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家屬護理總滿意率,并降低轉運意外發(fā)生率。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院前急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應用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 transferringemergency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pre-hospital first aid. Methods Eight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needed emergency rescue and transfer before admission were studied from October 2018 to October 2019. They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forty patients undergoing routine nursing from October 2018 to April 2019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forty patients undergoing predictive nursing from May 2019 to October 2019 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family members, rescue success rate, and transfer accident rate, arrival time of ambulance and effective rescu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family memb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00%) was higher than 8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χ2=4.114, P<0.05).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0.00%) was higher than 72.5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nsfer accident rate (7.5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25.00% in the control group(χ2=4.021, 4.500, P<0.05). The ambulance arrival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30.69±3.26) min,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 (43.59±10.56) m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36.89±3.44) min and (59.98±10.36) min in the control group (t=6.541, 4.802,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 the transfer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efore admission can shorten the ambulance arrival time and effective rescue time,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family member,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transfer accident.
[Key words] Predictive care; Pre-hospital first aid; Emergency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ransfer; Application effect
急危重癥患者所得疾病為某種危急、瀕危的病癥,因為該病癥病情發(fā)展較快,在轉運過程中發(fā)生意外風險事件概率較大,所以在轉運過程中需要有效的護理干預,避免其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減低救治成功率[1-2]。常規(guī)護理干預在轉運的意外風險評估上靈活度較低,不足以保證患者入院后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3]。而預見性護理是由護士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與判斷,預知存在的護理風險,提前準備好一系列措施的護理方法[4]。為進一步分析預見性護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中的應用效果,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在入院前進行緊急搶救且需要轉運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在入院前進行緊急搶救且需要轉運的80例急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組,其中將2018年10月~2019年4月救治的4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2019年5~10月40例患者納入觀察組。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0~75歲,平均(52.50±4.13)歲;急危重癥類型:腦出血10例,消化道大出血9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11例,腦外傷1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0~76歲,平均(53.05±4.05)歲;急危重癥類型:腦出血11例、消化道大出血8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12例、腦外傷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取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納入標準:以急診方式入院且需實施轉運的各類急危重癥患者;患者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在29歲以上。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史、智力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常規(guī)臨床救護)? 接到出診通知后,準備好急診所需的物品。在轉運過程中被動執(zhí)行醫(yī)囑,實時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告知意識,并立即予以處理。嚴格參照院內(nèi)的轉運流程快速、平穩(wěn)的進行操作各項救治工作。
1.2.2 觀察組(預見性護理)? (1)對急救人員進行培訓,如救護車司機,日常進行培訓,加強其時間觀念。完善急救中心的制度,嚴格按照救護中心的規(guī)定統(tǒng)一準備好急救物品、藥品、器械等,定期進行檢查與維修。對急救護理人員提高工作要求,尤其是院前救護人員,每周對其進行急診理論學習與急救技能訓練。(2)接診準備。對護士接聽電話工作進行訓練,要求其能夠引導對方說出主要信息,并迅速做出判斷,在進行出診通知時,要求在5 min內(nèi)通知其他護士、醫(yī)生、司機等,及時出診。到達急救現(xiàn)場后,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意識、心電圖等指標進行評估,對于呼吸異?;蜓躏柡投鹊偷幕颊?,為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并給予鼻導管、面罩吸氧。如因不同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遵醫(yī)囑給藥,對患者進行平喘、利尿等處理;對于昏迷者,則給予葡萄糖溶液(50%)靜脈輸注,經(jīng)血壓測量發(fā)現(xiàn)其循環(huán)不穩(wěn)定時,為其快速補液;有明顯外傷出血或骨折者,對其止血包扎與固定。(3)轉運體位選擇。幫助患者仰臥在平車上,使其頭部與救護車車頭方向保持一致,在推動的過程中保持車速穩(wěn)定。如患者呼吸困難,將床頭調(diào)高,讓其半臥并予以吸氧;因腦部疾病引起重癥疾病者,則讓其平臥頭偏向一側,時刻注意其呼吸道情況,避免發(fā)生嘔吐,導致窒息;昏迷者,去枕并取平臥位,使用口咽管,予以氧氣吸入;有休克者則采用中凹臥位;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疑似脊柱損傷者,在搬運時使用頸托固定其頭部,保持頭部與軀干間的長軸相同;有四肢骨折者,用夾板、支具固定,避免移動過程中再次發(fā)生損傷。(4)心理干預。在轉運中,急診護士可對意識清醒的患者進行語言鼓勵,告知其家屬轉運目的地、轉運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等,消除家屬顧慮,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家屬在旁陪同。(5)轉運后,院前急診護士需要與接班護士交接患者具體情況(病情、體征、護理情況等),再次對皮膚、體征、呼吸道情況進行檢查。送至院內(nèi)后,記錄好工作表格后方可離開。
1.3 觀察指標
(1)家屬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采用我院自制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該問卷包括護理人員的操作方法、護理舒適程度、主動性、疾病知識教育完整性等20項問題評價,并有優(yōu)(5分)、中(3分)、差(0分)3個選項,共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2)搶救成功率:統(tǒng)計經(jīng)過急診搶救后,生命體征或嚴重致殘的危險得到解除,病情平穩(wěn)>24 h的患者占本次研究人數(shù)的比例。(3)轉運意外:輸液管脫落、阻斷,供氧中斷,心臟驟停,血壓驟降。(4)使用秒表記錄救護車出診及到達現(xiàn)場時的時間(救護車到達時間),以及從實施急診護理開始到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時間(有效搶救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家屬護理總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家屬的總滿意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搶救成功率與轉運意外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為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0%,轉運意外發(fā)生率(7.50%)明顯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救護車到達時間與有效搶救的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救護車到達時間、有效搶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院內(nèi)急診科接到就診通知時,應在最快時間內(nèi)準備好各項事宜,以求短時間內(nèi)到達事故現(xiàn)場,及時挽救患者生命。在急救工作的開展中,轉運屬于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不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可能會發(fā)生意外風險事故,導致患者再次受到傷害[5]。預見性護理即超前護理,其屬于現(xiàn)代護理發(fā)展的新理念護理方式,通過分析患者發(fā)病的危險因素,提前進行針對性的護理,不僅能改善患者預后,還能調(diào)動提高護士的獨立思維、工作積極性,使護理工作由被動轉變?yōu)橹鲃?,從而提升其質(zhì)量[6]。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在接到急診通知時,在最快時間出診,爭取以最快速度到達事故現(xiàn)場,能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有效救治時間;在急救過程中,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予以藥物或針對性的護理,可避免疾病進展迅速,威脅患者生命安全[7]。所以,在院前急救危重癥患者的轉運中應用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其搶救成功率。由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的轉運意外發(fā)生率(7.50%)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李靜菡[8]研究中,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轉運意外發(fā)生率為2.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似。分析原因,這可能是因為在轉運中護理人員以患者病情不同進行不同的體位護理,能夠避免轉運過程因病情影響造成二次損傷,所以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中應用預見性護理,可降低轉運意外發(fā)生率[9-10]。
此外,本研究還得出,觀察組的救護車到達時間、有效搶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在日常未接到急診通知的工作中,對救護車司機進行關于時間的訓練、急救藥品的檢查等,能在出診時,減少因急救物品準備不全耽誤救治時間[11]。而對急診科護士進行急救專項的訓練,能夠培養(yǎng)其預測與緊急事件應對能力,提升其工作技能,可有效減少在急救中因經(jīng)驗不足耽誤患者最佳治療時間的發(fā)生,所以預見性護理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技能[12-16]。同時,預見性護理不同于傳統(tǒng)的護理方法,其在事前對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的意外進行準確判斷,提前做出預防的措施,如轉運中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等,既可以降低轉運中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率,又可以為患者節(jié)約出更多有效的救治時間。本研究比較兩組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可知,觀察組家屬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急診科護理人員快速出診,為危重癥患者及時做好轉運措施,可以避免患者受到二次傷害,同時還可以縮短其救治時間。家屬會因患者搶救及時而提高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且在轉運途中對家屬進行心理疏導與安撫工作,可以緩解其情緒,進一步提高其信任度,其護理滿意率也會隨之提升。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中的應用,可縮短救護車到達時間與有效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家屬護理總滿意率,并降低轉運意外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付莉霞. 急救知識宣教在急危重癥病例院前急救護理中的作用[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2):73-75.
[2] 張源慧,唐龍. 預見性護理在ICU機械通氣患者院內(nèi)安全轉運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2):32-33.
[3] 鄭丹蓓,許潤珍,黃紅霞. 加強院前急救護理管理對提高院前救護效果的影響研究[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7, 14(34):75-78.
[4] 程晶,劉雪晴. 結合CRAMS評分和早期預警評分指導多發(fā)傷院前急救護理的應用及分析[J]. 臨床急診雜志,2016,17(9):692-695.
[5] 言麗萍,柯永娟,伍瑞榮. 急危重癥患者院前急救中三維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9, 13(14):218-220.
[6] 王雪蓮,夏慧. 創(chuàng)傷院前急救與院內(nèi)救治智能手術網(wǎng)絡系統(tǒng)無縫對接的護理配合[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 33(30):2368-2370.
[7] 周云,湯雁曉. 優(yōu)化院內(nèi)轉運流程對急診危重患者預后及護理安全的影響[J]. 廣西醫(yī)學,2019,41(9):1193-1195.
[8] 李靜菡. 預見性護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癥病人轉運中的應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7,1(7):105-107.
[9] 魯潛乾,羅麗珊,胡展華. 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8,8(24):181-183.
[10] 袁燁.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6,22(z2):204-205.
[11] 徐瑾,施小紅. 危重癥患者失禁性皮炎的護理研究進展[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7, 23(8):1180-1184.
[12] 陳蕾,趙靜,魏婷婷. 危重癥患者及家屬遷移應激的護理研究進展[J]. 護士進修雜志,2019,34(22):2057-2060.
[13] 伍靜,鐘遠健,錢虹,等. 病傷嚴重度指數(shù)在院前急救及轉運中的應用[J].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 3(1):50-52.
[14] 劉德全. 重癥急救患者一體化急救護理效果[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9,23(10):99-101.
[15] 中國老年保健協(xié)會第一目擊者現(xiàn)場救護專業(yè)委員會,現(xiàn)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專家共識組,石澤亞. 現(xiàn)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專家共識[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9,31(5):513-527.
[16] 孫永霞. 護理程序在院前急救危重癥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應用[J]. 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6,22(4):559-561.
(收稿日期: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