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
【摘 要】1976年一場里氏7.8級大地震致使唐山24萬余人罹難,16萬多人重傷,7000多戶家庭全家震亡,2008年汶川地震有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不同程度受傷,地質災害具有突然性、破壞性,使人們在短時間內(nèi)受到災害的沖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災情結束,人們的生活恢復平靜后,然而怎樣使人們在發(fā)生災害時能夠較為科學的保護自己呢,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通過開展系列科普教育活動,讓群眾積極應對災害。
【關鍵詞】新時期;博物館;防震減災;科普教育
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作為最主要的研學旅行場地,它由地震科普展館和地震紀念展館兩個分展館組成,總建筑面積1萬2千平方米,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地震主題展館,走進展覽空間,觀眾能身臨其境的感受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慘烈情景,與唐山人民共同經(jīng)歷抗震救災和恢復生產(chǎn)的悲壯歷程,深刻體會“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抗震精神的凝鑄與升華,同時也為唐山由毀滅到重生,建成一座全國最堅固、最安全的生態(tài)城市,在科學發(fā)展道路上飛速邁進而振奮鼓舞。在科普展館,人們會親身感受到地震的強大力量,獲得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培訓教育,掌握逃生避險自救知識等等,這里規(guī)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地震專題科普展館【1】。
近年公園共組織科普教育活動上百場,參與群眾人數(shù)達上萬人。公園通過挖掘唐山抗震精神和地震文化內(nèi)涵,增設配套設施,提升服務水平,積極開發(fā)愛國主義教育、素質拓展體驗、防災避險知識講授、趣味娛樂互動等四大類實踐活動,讓廣大群眾,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一、開展夏令營、冬令營活動
夏令營、冬令營活動作為公園的主題活動,每年組織20余場,主要組織形式是以當天媒體合作,如《唐山晚報》和《燕趙都市報》等當?shù)孛襟w,活動時間為四天。課程為第一天園區(qū)概況;第二天普通話及禮儀培訓;第三天防震減災知識培訓;第四天小小講解員活動。在學習中小營員們認真傾聽、積極發(fā)言,深受教育,同時廣大家長表示,這些學習使自己和孩子都非常受教育,今后要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
二、組織專題活動
2010年習近平總書記蒞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向大地震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敬獻花籃,臨行前還特別指示:把地震遺址公園建設好,使用好,充分利用公園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普及防災科普知識做出更大貢獻。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來到公園,并贊許說:“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管理處全體工作人員秉持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和囑托,不忘初心,全力做好各項工作,特別是廣泛開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增強未成年人的防震減災意識,使防震減災知識深入每一個家庭,讓學生也成為宣傳防震減災知識的使者。
開展“防震減災 伴我成長”活動,主要課程設置為:
與相關單位提前取得聯(lián)系,對活動地點和內(nèi)容進行踩點和溝通。
活動當天,學生們在紀念墻前面,向唐山大地震遇難同胞和抗震救災中犧牲的英雄三鞠躬,舉行祭奠儀式。(需10分鐘)
講解員介紹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總體情況,包括唐山大地震概況、地震遺址、紀念墻、紀念林、紀念水池、地震主題雕塑等。(需10分鐘)
組織同學們參觀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向同學們發(fā)放防震減災知識手冊,觀看4D 影片《災難警示錄》。通過講解員的介紹,同學們在這個展館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地震、了解地震,接受科學應對災害的教育,掌握逃生避險的自救知識(需50分鐘)
組織同學們參觀唐山地震博物館紀念展館,講解員向同學們介紹唐山大地震突如其來的災難、唐山人民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和新唐山的建設成就。(需40分鐘)
走進防震減災知識課堂。1)開展“防震減災知識講座”,讓同學們在這里掌握逃生避險的自救知識,提高防震減災意識。2)觀看防震減災動畫宣傳片《笨笨狗PK聚能魔》3)進入防震減災知識問答環(huán)節(jié)。通過講解員的提問,學生們以舉手搶答的形式回答問題,回答正確者獲贈小禮品一份。(需1小時)
發(fā)放課后作業(yè),內(nèi)容為三十道選擇題和一道主觀闡述題,讓孩子帶回家,同家長一起或在家長協(xié)助下完成。這一課后作業(yè)作為拔高型的自選題,自愿參加,擇優(yōu)予以獎勵。
三、開發(fā)特色課程
地震,是一項破壞性極大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但是由于無法預報地震的發(fā)生,所以開展地震知識及逃生技能的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來說非常必要。目前,我國對中小學生防災減災教育意識逐漸加強,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則提供了很好的學習體驗平臺。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是我市唯一的,也是周邊地區(qū)最大的地震科普體驗展館,科普館可為我市廣大市民了解地震、感受地震,接受科學應對地震災害教育,掌握逃生避險的自救知識提供場所及技術支撐。我們希望通過對中小學生開展“認識地震、應對地震主題科普教育活動,帶領孩子們認識地震,了解地震觀測技術和建筑抗震原理,通過親身體驗,教他們識別身邊的地震致災隱患,鼓勵他們防范和冷靜面對突發(fā)事件,保證自身安全,帶動和提高學校、家庭乃至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
1.開發(fā)一本內(nèi)部刊物名稱為《走進地球》,計劃為100頁,且配圖,內(nèi)容計劃包涵:地球內(nèi)部結構、什么是地震、唐山大地震圖片。前兩個季度為資料收集期,第三季度為資料整理器,第四季度為資料印刷、發(fā)放期。以網(wǎng)上搜集資料,查閱圖書典籍及實地走訪唐山地震遺址和唐山大地震中幸存者,以照片形式保留資料,整理后制成內(nèi)部刊物,刊物形成后將以獎品形式發(fā)發(fā)給研學學生。
2.開展唐山大地震主題教育ppt,ppt的內(nèi)容制作一定要盡量還原歷史,搜集大量的圖片以及視頻,按照地震發(fā)生前,地震發(fā)生時,救援,振興,重建這條主線來講述歷史,我們需要在ppt當中插入一些地震時的物品,不要圖片的形式,而是3d效果立體展示,因為這些物品背后,都是一個個真實而震撼人心的故事,如果能夠在ppt當中立體的展示出來,能夠讓人印象深刻,有更強的震撼效果。第一季度進行策劃和編輯制作;第二季度實施效果測試;第三季度根據(jù)測試結果進行調(diào)整;第四季度進行推廣。ppt以電腦制作的形式完成;測試過程邀請中小學生來園參觀,并在現(xiàn)場提出意見和建議。
3.公園開發(fā)了一部防災避險全息影片,內(nèi)含(1)學校避震(2)家庭避震(3)公共場所避震(4)在商場、書店、戶外避震等防災避險知識。通過邀請學生參演等互動形式來實現(xiàn)研學教育。
四、進行人員培訓
1.邀請專家來園培訓。邀請防震減災知識、地理知識、禮儀、講解、中小學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等方面的專家來園進行業(yè)務指導。
今年公園計劃培訓兩次,半年一次,培訓地點在紀念展館放映廳,每次計劃課程3-5天;參訓人員為管理處全體工作人員。
課程內(nèi)容計劃為:地球地理知識;防震減災和應急避險知識;急救知識;安全教育;研學游理論與實踐;愛國主義教育等,目前已完成形體、禮儀等方面的培訓。
2.外出學習交流。選派優(yōu)秀講解員11名,管理處管理人員3名,共計14名,分兩批次外出學習,每次學習時間為5天(含交通往返開展現(xiàn)場參觀、課程觀摩、座談交流等方式,深入學習行業(yè)場館展項陳列布展、互動課程、研學規(guī)劃、活動組織和人員培訓等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圖冊》,唐山,2016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