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蕊 胡漫麗 林小芳 丁葉 徐進 李芳 汪之頊
產婦自胎兒及附屬物娩出,到生殖器官恢復至非妊娠狀態(tài)一般需要6~8周,這段時間在醫(yī)學上稱為產褥期(民間稱為“坐月子”,一般指產后1~2個月,但不確定)[1]。產褥期是女性生命中一個重要歷程,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產婦身體及心理恢復[2],科學的產褥期保健,有利于降低產褥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產后康復有積極作用[3]。為了解中國不同地區(qū)婦女產褥期生活衛(wèi)生行為及影響因素,本課題組于2017年3~9月在中國不同地區(qū)招募調查對象,通過產婦與婆婆和/或母親比較,觀察產褥期生活衛(wèi)生行為,從而獲得不同地區(qū)婦女產褥期行為衛(wèi)生學狀況和近20~30年來代際變遷情況。
選擇華南(廣東)、華東(浙江)、華中(河南)、華北(天津、河北、山西、湖北、山東)、西南(重慶、四川)、西北(寧夏、新疆)、東北(遼寧、黑龍江)地區(qū)[地區(qū)劃分依據為自然和經濟因素[4],省份選擇依據隨機抽樣和客觀條件(地方同意和支持)],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14個調查點,調查點內選取省會城市/直轄市及1個三/四線城市(劃分依據為經濟水平[5]),市、縣級婦幼保健院為樣本收集點,771個家庭經知情同意入選(半年內有嬰兒出生,不應答率約40%),以產褥期產婦及女性長輩(婆婆和/或母親)為調查對象,共收集調查問卷1 608份,有效問卷1 535份,有效率95.5%。
成立課題組,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對研究對象進行一對一的回顧性問卷調查。正式調查前,在南京進行了預調查,針對存在問題修改調查問卷。本研究獲批南京醫(y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審批,調查中遵循知情同意原則,保證調查過程真實可靠。
1.調查內容:包括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情況、生育史及分娩方式、傳統與現代產褥期行為的接受度(傳統產褥期行為:產后一月存在諸多行為禁忌,例如不下床、不出門;現代產褥期行為:不拘泥于產后一月,受到不同于體健時的照顧,但不需禁忌很多行為)、產褥期生活衛(wèi)生行為[6-7]、對產褥期習俗觀點的來源等,年輕產婦和婆婆/媽媽采用相同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包括年輕女性678例、婆婆386例、媽媽471例,其中179個家庭年輕女性、婆婆和媽媽均參與調查,499個家庭僅有年輕女性和婆婆/媽媽參與;地區(qū)分布為華南96例、華東193例、華中224例、華北613例、西南247例、西北97例、東北65例。
調查對象年齡為17.9~88.9歲,年輕女性平均年齡(31.0± 5.8)歲,婆婆/媽媽平均(56.0 ± 7.6)歲。調查對象文化程度分布:文盲占6.7%(103/1 535)、小學占15.9%(244/1 535)、初中占23.5%(361/1 535)、高中/中專占23.7%(364/1 535)、大專/職大占18.7%(287/1 535)、大學及以上占11.5%(176/1 535);年輕女性高中及以上居多(63.1%);婆婆/媽媽高中以下占多數(73.8%)。配偶文化分布:文盲占3.4%(52/1 535)、小學占12.9%(198/1 535)、初中占26.9%(413/1 535)、高中/中專占25%(384/1 535)、大專/職大占17.9%(275/1 535)、大學及以上占13.9%(213/1 535)。
調查對象中初產婦825例(53.7%),年輕女性中初產婦545例(80.4%),婆婆/媽媽中280例(3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 203例(78.4%),剖宮產312例(20.3%),年輕女性自然分娩、剖宮產分別為56.2%(381/678)、41.7%(283/678),婆婆/媽媽中為93.4%(800/857)、5.7%(49/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兩代人分娩方式發(fā)生了變化。
67.9%(1 042/1 535)調查對象認為婦女需要傳統產褥期行為,83.2%(1 277/1 535)認為需要現代產褥期行為。需要傳統產褥期行為原因:不落毛病占78.5%(818/1 042)、不見風、著涼占73.8%(769/1 042)、休養(yǎng)更充分占72.3%(753/1 042)、風俗占49.5%(516/1 042)、不活動和干活占42.3%(441/1 042)、體現生育功勞和家庭地位占8.0%(83/1 042);選擇現代產褥期行為原因為休養(yǎng)更充分占74.8%(955/1 277)、不落毛病占69.6%(854/1 277)、不見風、著涼占65.5%(836/1 277)、不活動和干活占36.3%(464/1 277)、風俗占31.6%(403/1 277)、體現生育功勞和家庭地位占11.0%(140/1 277)。
1.洗漱習慣:(1)洗澡。23.9%(340/1 535)調查對象很少洗澡,45.5%(648/1 535)未洗澡;(2)洗頭。25.8%(366/1 535)很少洗頭,43.5%(618/1 535)未洗頭;(3)刷牙。22.3%(316/1 535)與平時一樣,30.5%(433/1 535)未刷牙。以上習慣,年輕女性和婆婆/媽媽中分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年輕女性未洗澡、未洗頭、未刷牙的比例均較婆婆/媽媽下降,年輕女性較上一代洗漱習慣有所改善(洗漱頻次增加、不良習慣下降)。詳見表1。
表1 產褥期間洗漱習慣的改變[n(%)]Table 1 Change of washing habits during puerperium[n(%)]
2.活動情況:(1)下床活動,45.2%(643/1 535)調查對象下床活動時間明顯減少,19.6%(279/1 535)不下床,年輕女性不下床的比例低于婆婆/媽媽;(2)室外活動,35.3%(502/1 535)室外活動時間明顯減少,48.5%(690/1 535)不出門;(3)曬太陽,43.3%(615/1 535)曬太陽時間明顯減少,30.4%(432/1 535)避光、不曬太陽;(4)開窗通風,39.5%(562/1 535)通風時間明顯減少,32.7%(465/1 535)避風、不開窗,年輕女性開窗通風的占比高于婆婆/媽媽;(5)做家務,31.4%(447/1 535)很少做家務,33.2%(472/1 535)不做。以上行為,在年輕女性和婆婆/媽媽中的分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產褥期間活動情況的改變[n(%)]Table 2 Change of activity during puerperium[n(%)]
3.生活行為建議來源:建議主要源于父母占84.8%(1 302/1 535)、公婆占74.8%(1 148/1 535)、親戚/鄰居占39.1%(600/1 535)、朋友/同事占24.6%(378/1 535),部分源于老公占17.0%(261/1 535)、醫(yī)生/護士占16.3%(250/1 535)、電視書刊占7.3%(112/1 535)、網絡占6.9%(106/1 535)、月嫂占4.7%(72/1 535)。年輕女性源于朋友/同事占28.0%(190/678)、醫(yī)生/護士占26.4%(179/678)、親戚/鄰居占24.9%(169/678)、網絡占22.1%(150/678)、電視書刊占18.5%(125/678)、月嫂占10.2%(69/678),占比與婆婆/媽媽不同,婆婆/媽媽中對應百分比為15.9%(136/857)、13.2%(113/857)、36.1%(309/857)、2.4%(21/857)、4.9%(42/857)、3.2%(27/857),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1.洗漱習慣影響因素:以上調查發(fā)現,較多婦女存在產褥期間不良洗漱習慣[6-7](不洗澡、不洗頭、不刷牙),為了解洗漱習慣影響因素,分別以是否洗澡、洗頭、刷牙為因變量(是=1,否=0),剖宮產與否(是=1,否=0)、調查對象及配偶文化(1~6)、對傳統產褥期行為態(tài)度(接受=1,不接受=0)、建議源于父母、公婆等(是=1,否=0)為自變量,低水平自變量為參照水平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剖宮產、本人文化程度、醫(yī)生/護士建議是洗澡、洗頭及刷牙的促進因素,認可傳統產褥期行為促進不良洗漱習慣形成,父母的建議阻礙了洗澡、洗頭發(fā)生,建議源于月嫂是洗澡、刷牙的促進因素,老公建議對洗頭有促進作用、親戚/鄰居的建議對洗頭具有阻礙作用。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洗漱習慣的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washing habits
2.活動情況影響因素:分別以是否下床、室外活動、曬太陽、開窗通風、做家務為因變量(是=1,否=0),剖宮產與否(是=1,否=0)、調查對象及配偶文化(1~6)、對傳統產褥期行為態(tài)度(接受=1,不接受=0)、建議源于父母、公婆等(是=1,否=0)為自變量,低水平自變量為參照水平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剖宮產是下床活動、曬太陽、開窗通風的促進因素,認可傳統產褥期行為阻礙了下床活動和開窗通風,父母的建議是室外活動、曬太陽、做家務的危險因素。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活動情況的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ctivities
結果表明,傳統產褥期習俗仍被多數女性認可,但行為方式需改變;現代產褥期行為更受青睞。傳統產褥期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歷史上最早的記載《禮記內則》,距今有兩千多年歷史?,F今社會對傳統產褥期習俗需采取辯證理性的態(tài)度,在傳統禁忌與現代醫(yī)學間找到科學合理的平衡點[8],推動現代產褥期行為的實踐與發(fā)展迫在眉睫。
總體來看,3~4成的調查對象不洗澡、不洗頭、不刷牙,年輕女性較婆婆/媽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良衛(wèi)生習慣。文化程度、醫(yī)生/護士的建議、剖宮產可促進良好衛(wèi)生習慣建立。李芳[9]等人的調查發(fā)現60~80% 農村產婦產后兩周不刷牙、不洗頭、不洗澡;張慧媛[10]的研究中顯示城市產婦和農村產婦分別有24%、49%的比例不刷牙、不洗澡。個人衛(wèi)生狀況與感染性疾病發(fā)生密不可分[11-12],不良衛(wèi)生習慣可能導致產婦產褥期疾病發(fā)生率上升,危害健康。剖宮產利于良好習慣形成,與李艷麗[13]研究結果相似,剖宮產者住院時間長于自然分娩者,接受相關知識較多,經濟條件較好[13-14],調查中剖宮產者多為年輕女性,結果顯示年輕女性生活習慣優(yōu)于婆婆/媽媽。
產后活動上,多數女性活動明顯減少,部分基本不下床/不出門,同時存在不曬太陽、不通風。藍海英[15]、成麗虹[16]的調查也有類似情況。研究表明,經常運動的人患冠心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的幾率較低[17],規(guī)律的體育活動可有效提高機體功能[18]。美國婦產科學院也建議產婦產后一周每天至少進行20~30分鐘的適度體育鍛煉[19]。坐月子在中國由來已久,相關禁忌根深蒂固,產后活動情況不佳。文化水平高的女性受現代知識影響,健康意識提高[20],產后活動可能性增大,健康宣教迫切需要。
綜上所述,年輕女性較上一代在產褥期生活衛(wèi)生行為上有所變遷,但仍存在一些不恰當行為,可能會影響產婦及嬰兒的健康。相關工作人員應開展產后保健宣講工作,倡導健康的生活衛(wèi)生行為,糾正不合理產后行為,讓產婦及家屬對傳統月子行為能夠做到“取之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