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佳泉
“帶柄蟶”是我老家舟山六橫島的方言,指淺海灘涂上一種類似貝殼的生物。
其外形的上半部分,有點像普通的蟶子,但卻是棕黑色的,扁扁的兩瓣外殼緊緊地閉合在一起,但它的外殼又沒有貝殼那么硬,不易破碎,有點像膠木的樣子,所以,這也是我懷疑其是不是貝類的原因。它的頭部扁平,四周光滑且呈長方形,到尾部后又呈橢圓形收攏,然后似乎很突然地長出一條尾巴來。這尾巴呈乳白色,剛捕獲上來時有點軟,形狀有點像我們平時養(yǎng)在家里陽臺上吊蘭的根,比章魚的觸須要硬,不過仔細(xì)看,這尾巴好像是空心的,里面有黑乎乎類似于泥巴的東西,也許這根本就不是什么尾巴,而是它的腔腸或者其他器官。這玩意兒最大也就普通蟶子那么大,尾巴比上半部分略長些。不過,正因為它長了這么一條特殊的“尾巴”,所以,人們就叫它“帶柄蟶”。特別是將它捕獲后,不一會兒,它那白色的尾巴就會變硬起來,拿在手里,更像一條長長的手柄。
趕海時,帶柄蟶是比較好找的,它一般蟄伏在有點水的泥灘上,太陽一照,它便從泥里冒出來,露出兩個極小的“洞眼”,在水里噴水呼吸,“洞眼”的四周還有一些毛茸茸的觸須隨著它的呼吸進(jìn)行抖動。這時候你千萬不能驚動它,不然,這家伙就會“嗦”的一聲鉆人泥里,逃遁得無蹤無影。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它的“洞眼”時,應(yīng)該伸出巴掌,在它不遠(yuǎn)的地方,冷不防地斜插下去,揪住它的尾巴,一下子就可以將它“捉拿歸案”。
帶柄蟶最大也不過大拇指那么大,肉也不多,始終上不了臺面,有時候抓到的只有零星幾枚,許多漁家怕麻煩,就順手把它扔回了海里。其實,它的肉是極為鮮美的,特別是用它燒的湯,喝過后回味無窮。記得在村辦小學(xué)讀書時,有一次學(xué)校搞野炊活動,老師讓我們先到海邊趕海,自己抓東西回來燒。來到海邊,大家像久居籠中的鳥兒,迫不及待地?fù)湎虼蠛#跒┩可献杂勺栽诘亍帮w翔”。有人干脆一屁股坐在泥里,讓后面的人推著,玩起了“海上滑輪車”;有的則在泥涂上挖個壕溝,互相玩起了打泥仗;也有的找根棍子,在積滿海水的泥坑里趕小魚玩……因為光顧著玩了,等到集合時,同學(xué)們一個個成泥猴似的,而捕獲到的戰(zhàn)利品卻只有幾粒長腳螺和幾枚帶柄蟶。長腳螺在灘涂上到處都是,隨便找找就能撿很多,而帶柄蟶因其長得特別,在捕獲時又特別刺激、過癮,所以才受到同學(xué)們的青睞。盡管戰(zhàn)利品少得可憐,但總歸是自己的勞動所得,大家張羅著,自己動手開始燒制海鮮湯。
海塘邊,壘起幾塊石頭,架上鐵鍋,再把剛剛捕獲的“帶柄蟶”等戰(zhàn)利品放進(jìn)去,在老師指導(dǎo)下再放些水和鹽。點燃撿來的枯枝、蘆葦,趴著身子,噘起小嘴,使勁往“灶”里吹氣,不一會兒,炊煙就裊裊升起來了。童心總與好奇聯(lián)系在一起,期待中,心急的同學(xué)忙跑到其他小組進(jìn)行偵察,看到有的小組已經(jīng)開始品嘗,看著他們大呼小叫的樣子,趕快回來又是添柴又是吹氣……終于,鍋里開始冒熱氣,揭開鍋蓋一看,帶柄蟶已經(jīng)開裂了,剛才無色無味的水已經(jīng)變成了乳白色,無須任何調(diào)味品,一道別具風(fēng)味的海鮮湯燒制成了。揉揉被煙熏得通紅的雙眼,舀一碗嘗嘗。哇噻!那種鮮美的味道很難用語言來表達(dá)。
我記不起多長時間沒去趕海了,也不知道灘涂上還有沒有這種叫“帶柄蟶”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