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 陳達
摘要:旅游文本的英譯究其本質(zhì)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為提高旅游翻譯質(zhì)量,更好地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旅游文化,促進中國文化更快地“走出去”,用傳播學(xué)作為理論依據(jù),以金沙遺址博物館中英旅游文本為研究對象,綜合分析旅游文本翻譯與傳播的關(guān)系、中英旅游文本的異同、英譯方法和技巧等,歸納出旅游文本翻譯原則。以求跳脫傳統(tǒng)的在乎翻譯的“譯”,從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翻譯這一言語活動。
關(guān)鍵詞:傳播學(xué)? ?金沙遺址? ? 旅游文本? ?英譯方法和技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3-0112-03
在翻譯活動的歷史畫卷上,每一頁都留下了傳播的痕跡。自奈達(Eugene A.Nida)提出“翻譯即傳播”[1]以來,很多學(xué)者開始從傳播學(xué)的視角來審視翻譯問題。
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從關(guān)注中國,變成想要了解中國,進而搭上中國發(fā)展的便車、快車;大量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游覽參觀,領(lǐng)略自然風(fēng)光,體驗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文化。旅游究其本質(zhì)就是一種異域文化的體驗。因此,我國絕大多數(shù)景區(qū)都推出了英文文本。語言可以傳承文化。我國旅游英譯文本就是傳播我國優(yōu)良文化的載體。它是外國友人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媒介。然而,有些景區(qū)的文本英譯質(zhì)量不高。如何適應(yīng)外國人的閱讀和思維習(xí)慣,以恰當(dāng)?shù)挠⒆g方法和技巧傳遞原文主要信息,進而傳播我國的文化,是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旅游文本翻譯與傳播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交往的活動,其本質(zhì)就是交往傳播(communication)。無論采用怎樣的形式,如筆譯、口譯、機器翻譯,也無論所譯的內(nèi)容,如科技信息、文學(xué)作品、應(yīng)用文章,它們所要完成的任務(wù)都可以歸納為信息的傳播與交流?!盵1]因此,旅游文本的英譯是一個動態(tài)的信息傳播與交流的過程,以傳播學(xué)理論來研究旅游文本英譯的問題是合理的。
然而,在現(xiàn)實的一些旅游文本英譯中,沒有很好地填補由于外國游客不了解我國的文化而形成的“文化空缺”。英譯旅游文本不僅僅是簡單的不同語言的轉(zhuǎn)化,而更是對其中蘊含的深層次文化進行詮釋。根據(jù)傳播學(xué)理論,旅游文本翻譯要以不同信宿(受眾)理解為中心、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為核心,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充分發(fā)揮出旅游文本傳遞信息和誘導(dǎo)行動的功能。
(一)中英旅游文本的異同
旅游文本通過詳細地描述旅游景區(qū)和景點的風(fēng)土人情及特點,給讀者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從中獲取相關(guān)的自然、地理、文化、風(fēng)俗方面的知識”[2],增強文本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激發(fā)讀者想要親眼觀賞的潛在愿望。
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一套為其讀者所熟知的相對固定的表達習(xí)慣和思維方式,因此,在旅游文本翻譯時會存在一定的區(qū)別。以漢英旅游文本為例:
漢語旅游文本:句式結(jié)構(gòu)多樣,辭藻華麗、優(yōu)美,烘托氛圍性語句居多,語言優(yōu)美動人,具有很強的誘導(dǎo)性。
英文旅游文本:句式結(jié)構(gòu)單一、嚴謹,用詞凝練準(zhǔn)確,平實性的描述語句居多;對景區(qū)事物的準(zhǔn)確直觀性展示。
總之,漢英旅游文本各有特色,在進行文本翻譯時,對漢英文化差異予以高度重視,以讀者理解為中心,使其在文化上獲得認同感,同時翻譯內(nèi)容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傳播學(xué)理論下的旅游文本翻譯過程
美國政治學(xué)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一書中將傳播過程歸納為五個要素的互動關(guān)系與活動過程(5W模式):Who(誰)——傳播主體、Says what(說了什么)——傳播內(nèi)容、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傳播渠道、To whom(對誰說)——傳播受眾、With what effect(產(chǎn)生什么效果)——傳播效果[3]。傳播學(xué)視角的旅游文本的英譯,具有兩個傳播主體:原文作者和譯文譯者;由此產(chǎn)生兩次傳播過程(如下):
(三)傳播學(xué)理論視角的旅游文本翻譯原則
1.以游客為中心原則
旅游文本英譯是一種跨國界、跨民族、跨語言的特殊傳播活動。它的受眾是廣大的英語國家游客。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因此,對于旅游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為“傳受雙方具有互動性,信息傳播過程是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過程”[4],所以,只有當(dāng)英譯后的旅游文本能真正被外國游客理解和接受,這個傳播活動才是成功的,才能真正達到旅游文本的傳播目的。
例如:金沙遺址第四展廳展出的“太陽神鳥”金飾、金冠帶、金面具等最令人矚目,為便于外國游客理解,將第四展廳名稱“千載遺珍”譯為“the Sunbird Disk and Other Relics”。
2.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為原則
傳播是翻譯的起點站,也是翻譯的目的地。在英譯旅游文本這個傳播活動中,傳播效果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當(dāng)英譯旅游文本被受眾(外國游客)接收(入眼),并為其認知(入腦),引起了感情上的變化(入心),進而導(dǎo)致行為上發(fā)生變化(入行)[5],這樣才能達到積極的傳播效果,才能達到傳播的目的。例如:
原文:在這里,歷史的迷霧漸漸散開,古國的身姿緩緩顯影,3000年前一段輝煌的文明夢幻般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出自金沙遺址)
譯文:It is right here that the historical curtain is pulled away,revealing to us an image of an ancient country together with its glories that prospered 3000 years ago.
中文旅游文本善用優(yōu)美的詞匯,例如“迷霧”“身姿”“夢幻般”。為便于外國游客理解與接受,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在英譯本中將“迷霧”用“curtain”表達,“身姿”(古國的圖像),譯為“image”;而“夢幻般”僅僅為烘托氣氛使用,因此,英譯時省略未譯。
二、翻譯方法和技巧
旅游文本的英譯,目的在于讓外國游客了解和理解源語文化,進而喚醒他們來華旅游的激情。因此,譯者作為傳播主體之一,應(yīng)該從目標(biāo)受眾的角度出發(fā),正確處理文化信息,選擇最佳的翻譯方法和技巧,達到最大化地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效果。
(一)釋義
“釋義就是將傳播受眾(外國游客)文化中沒有的詞、 短語和句子給以必要的解釋,以使讀者更容易理解翻譯文本的內(nèi)在含義,增加文本的可讀性,激發(fā)其旅游興趣?!盵6例如:
原文:卜甲
占卜是古代祭祀中的重要儀式,一般選擇龜腹甲,用鉆(鑿)方式在龜甲的一面鉆孔,然后燒灼,根據(jù)另一面的裂紋(兆)卜問兇吉。
譯文:Bu Jia(tortoise-shell used to practice divination)
The role of divination took on a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course of offering activities.Pyromantic divinations were normally conducted on tortoise breastplates.Usually,the ancient diviners pretreated the bones by drilling or chiseling on one side of the plates before burning.Cracks o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te portended different fates.
英譯時“卜甲”采取音譯法“Bu Jia”,保留原文本的語言特色,但同時釋義(tortoise-shell used to practice divination),起到一個解釋說明的作用,讓外國游客能夠明白“卜甲”是什么,增強英譯文本的可讀性,補充外國人對于我國的文化欠缺,使其更好地領(lǐng)略到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
英譯“用鉆(鑿)方式在龜甲的一面鉆孔”時,增譯主語“the ancient diviners”,更加符合英語習(xí)慣,有助于外國游客懂得原文所要傳達的意思。
(二)轉(zhuǎn)換法
即翻譯進程中為了使譯文合乎受眾(外國游客)的思維方法、表述方式、用詞習(xí)慣而對原句中的詞類、句法和語態(tài)等進行轉(zhuǎn)換。(源自百度)例如:
原文:石器
金沙出土了眾多石器,除石雕品外,還有一些特殊物品,如罄,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打擊樂器。又如璧,它是古代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禮器之一。而制作簡單粗糙的石餅形器,則在早期祭祀活動中被大量使用。
譯文:Stone Artifact
Large numbers of stone artifacts have been unearthed at theJinsha site.In addition to stone carvings,archaeologists alsofound some special stone artifacts,such as Qing(chime stones),one of the earlier Chinese percussion instruments,and Bi(a round fiat disk with a holein it),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tual implements used in ancient offering activities.A kind of cake-shaped artifact with a simple and rough construction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used in the earliest sacrificial activities.
英語句子語義重心常常在前,習(xí)慣將一句的中心詞用作主語。因此,英譯時,為更加符合英語習(xí)慣,更改原文中的句子成分,將“金沙出土了眾多石器”譯為“Large numbers of stone artifacts have been unearthed at the Jinsha site”,讓外國游客可以一目了然地辨別出句子的中心詞。例如:
原文:在金沙遺址內(nèi)廣泛分布著房址、灰坑、窖穴、水井、水塘、陶窯等生活遺跡,還出土了大量與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用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金沙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況。
譯文:Great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features,including ash pits,caches,wells,ponds,kilns and other household remains,are distributed around the Jinsha site.Furthermore,a number of production installations and features related to everyday life were unearthed,presenting us,to some extent,with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Jinsha people.
英譯時將信息主語“Great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features”放在句首,凸顯句子的主干信息,讓外國游客一目了然主要信息,符合英語思維方式。
(三)省譯法
即刪去不符合外國人思維習(xí)慣、言語習(xí)慣和表達方式的詞或是贅述的詞,以防止譯文過于冗長。例如:
原文:置于二層西廳,面積約900平方米。此廳以大型半景畫和原狀態(tài)大型考古遺跡為主,展示了金沙時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活場景,形態(tài)逼真,氣勢磅礴,極具視覺沖擊力。
譯文: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 hall on the secondfloor with an area of about 900m2.Animpressive diorama and archaeologicalremains bring us great visual impact on the eco-environment in Jinsha period.
英譯時,“形態(tài)逼真,氣勢磅礴”直接省去了。原文本中“形態(tài)逼真,氣勢磅礴”與“極具視覺沖擊力”所表達的意思不盡相同,外國游客想要了解的是最直接的信息,根據(jù)以受眾理解為中心原則,直接翻譯成“bring us great visual impact”。這樣既簡潔準(zhǔn)確地表達出原文本的意思,又符合英文旅游文本真實地傳遞信息的特點。
(四)合譯法
即把兩個及以上的短句合成一個長句,普遍用于漢譯英。例如:
原文:第五展廳 Exhibition Hall No.5
設(shè)置于底層西廳,面積約830平方米。包括背景、溯源、遺韻、迷霧等內(nèi)容,對金沙文明的歷史背景進行縱向與橫向的概述,以加深觀眾對金沙的立體認識。
譯文: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 hall on the basement floor with an area of about 830m?.It summarizes the history of Jinsha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background,origin,declining glory,and mysteries etc..
英譯時,在前面兩個短句之間用一個介詞with 連接起來,既簡潔,又兼顧到譯文的整體性。后面兩句采取了合譯法加釋義法,中間用了一個介詞of連接起來,并且將“溯源”“遺韻”“迷霧”等詞語巧妙地譯為“origin,declining glory,mysteries”,既保證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又兼顧譯文的連貫性,讓外國游客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
三、結(jié)語
傳播學(xué)為旅游文本英譯研究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在旅游文本英譯時,要以外國游客為中心,綜合運用釋義、轉(zhuǎn)換法、省譯、合譯法等翻譯方法和技巧,傳遞原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填補外國游客的中國文化“空缺”,避免傳播噪音,造成外國游客理解偏差,使他們更快地獲取所需信息,達到積極的傳播效果,激發(fā)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推動我國旅游事業(yè)的蓬勃、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俊,侯向群.翻譯學(xué):一個構(gòu)建主義的視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30.
[2]賈文波.應(yīng)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09.
[3]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xué)出版社,2013:35-36.
[4]陳龍.大眾傳播學(xué)導(dǎo)論[M].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3:27.
[5]關(guān)世杰.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J].對外傳播,2006(2):32-36.
[6]畢冉,李濤.傳播學(xué)視角下旅游翻譯原則與方法探析[J].遼寧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6):50-52.
責(zé)任編輯:景辰
[作者簡介]孫楊,西華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陳達,西華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文學(xué),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