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屈曉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泌尿外科,湖北 武漢,43003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作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已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行為造成了巨大影響,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應積極關注人群心理健康,進一步加強重點人群緊急心理危機干預。為了解民眾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的心理行為特征,本研究針對武漢某社區(qū)居民焦慮和抑郁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相關原因并探討對策,旨在為相關部門制定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的群體心理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2020年2月13日—2月15日,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武漢市某社區(qū)的4個小區(qū)居民進行調查,納入標準:年齡≥16歲;知情同意,自愿參加調查。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是否有親人是醫(yī)護人員、是否有親人在抗擊疫情一線、您目前的健康狀況、您身邊是否有親人確診或疑似,再加上2個多項選擇題:“您目前主要擔憂什么?”“您目前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什么?”。本問卷由調查者在充分文獻回顧的基礎上結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2]擬定形成。
1.2.1.2 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3]:GAD-7可用于廣泛性焦慮的篩查及癥狀嚴重度的評估,由7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答案由4個選項構成,分別為完全不會、好幾天、超過一周、幾乎每天,相應的分數分別為 0、1、2、3,總分0~21 分。0~4 分代表沒有焦慮,5~9 分代表輕度焦慮,10~14 分代表中度焦慮,15 分及以上代表重度焦慮。被調查者根據自己2周內的實際感受來勾選各條目中內容出現的頻率,最后得出總分。
1.2.1.3 患者健康問卷抑郁量表(PHQ-9)[4]:PHQ-9 是基于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IV)制訂的抑郁自評工具,由9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答案由4個選項構成,分別為完全不會、好幾天、超過一周、幾乎每天,相應的分數分別為0、1、2、3,總分0~27分。0~4分代表沒有抑郁,5~9 分代表輕度抑郁,10~14分代表中度抑郁,15分及以上代表重度抑郁。目前我國專家共識[5]推薦綜合醫(yī)院可使用 PHQ-9、GAD-7自評量表對焦慮、抑郁狀態(tài)進行篩查與評估。PHQ-9、GAD-7 在多個領域均被證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用于焦慮、抑郁的篩查[6-9]。
1.2.2 調查方法
首先取得社區(qū)負責人聯系方式,調查者與社區(qū)負責人溝通,向其介紹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征得同意后,聯絡該社區(qū)內不同小區(qū)的負責人,取得同意及配合后加入各小區(qū)微信群,采用 “問卷星”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調查前對調查問卷內容進行詳細說明,再次強調調查目的、意義、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每個選項均設置為必答選項,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對于答題時長低于90 s的問卷給予剔除,截止2月15日24時共提交問卷340份,有效問卷333份。
參與此次調查的333位居民中,男185例,女148例;16~29歲108例,30~39歲159例,40~49歲49例,≥50歲17例;未婚91例,已婚229例,離異或喪偶1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6例,高中93例,大專及大學120例,碩士及以上34例;職業(yè):醫(yī)護工作者11例,個體戶39例,工人19例,學生27例,公司職員164例,家庭主婦25例,事業(yè)單位31例,其他17例。
333例居民中,有86例居民有親屬為醫(yī)護人員,有61例居民有親屬在抗擊疫情一線。目前健康狀況評價中,333例為健康狀態(tài)。有19例居民報告身邊有親屬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或疑似患者。
針對“您目前最主要擔憂的問題是什么?”的調查中,擔心“自己或家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居民最多,有231(69.37%)例,見表1。針對“您目前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什么?”的調查中,希望得到“家里有人突發(fā)疾病,如何就診?”幫助的居民最多,有159(47.87%)例,見表2。
表1 “您目前最主要擔憂的問題是什么?”調查結果
參與此次調查的333例社區(qū)居民中,中度焦慮72(21.62%)例,重度焦慮21(6.31%)例;中度抑郁65(19.52)例,重度抑郁19(5.71%)例;同時伴有中度焦慮和抑郁有40(12.01%)例,同時有重度焦慮和抑郁的有18(5.41%)例。見表3。
表3 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該社區(qū)居民心理狀態(tài)[ n(%)]
在參與此次調查的333位居民中,中度焦慮72(21.62%)例,重度焦慮21(6.31%)例;中度抑郁65(19.52)例,重度抑郁19(5.71%)例;同時伴有中度焦慮和抑郁有40(12.01%)例,同時重度焦慮和抑郁的分別有和18(5.41%)例。焦慮和抑郁均屬于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是機體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困境和危機時適應環(huán)境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反應[1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疫情期間人群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2003年SARS流行期間,多項研究[11-14]在對不同地區(qū)居民進行的心理狀況調查中均發(fā)現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感受異常。同時,疫情本身及應對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居民的生活習慣,改變其行為方式,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居民抑郁、焦慮的情緒體驗。因此,在關注抗擊疫情一線醫(y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15-17]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居民的心理健康。
焦慮及抑郁雖然是機體適應環(huán)境過程中的一種正常反應,但是這種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10]。要達到避免群體異常心理發(fā)生,就需要對群體發(fā)生抑郁、焦慮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對該社區(qū)333位居民目前主要擔憂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造成社區(qū)居民焦慮、抑郁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有231(69.37%)例居民擔心“自己或家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這與齊曄等[18]調查結果基本一致,也與SARS流行期間相關研究[13,19]的調查結果一致。②有149(44.74%)例居民擔心“自己不能正常工作,經濟收入有重大損失”,有121(36.34%)例居民擔心“孩子們不能正常上學,影響學業(yè)”,有111(33.33%)例居民擔心“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提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居民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負擔。
3.3.1 開通線上心理咨詢門診和心理熱線
過度焦慮、恐懼的情緒會引起身體的不適,甚至導致免疫力下降。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維護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居民心理健康,武漢市多家醫(yī)療機構開通“在線心理咨詢門診”平臺,由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提供心理疏導,群眾通過關注相關醫(yī)院的微信公眾號即可在線咨詢。此外,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和湖北省心理咨詢協會在疫情期間開通兩部免費心理咨詢熱線,為群眾提供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咨詢服務。
3.3.2 方便慢性疾病患者和急診患者就診和取藥
調查中發(fā)現有159(47.87%)例居民認為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家里有人突發(fā)疾病,如何就診?”。疫情期間,為了方便慢性疾病患者和急診患者就診和取藥,武漢市部分醫(yī)院開通了“云門診”服務,升級“在線問診”服務功能,提供在線視頻問診、藥品配送一站式服務。此外,為解決門診慢病重癥患者取藥的問題,武漢市共開設10家重癥定點零售藥房。對于急性腹痛、胸痛、暈厥、異物卡喉以及嚴重外傷等急診患者,則需要立即到定點醫(yī)院的急診科就診。
3.3.3 加強居家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知識的宣教
調查中發(fā)現67(20.21%)例居民想知道“在家消毒隔離的知識和操作指導”。社區(qū)應加強相關知識的宣教,通過網絡平臺、手機短信群發(fā)、廣播等方式強化宣教,每日對居民進行知識灌輸:①居住環(huán)境:房間要通風,每日開窗通風至少2次,每次至少30 min;②飲食要求:合理飲食,選擇易吸收、富含纖維的食物,如雞蛋羹、新鮮蔬菜、水果等,同時應避免聚餐;③消毒注意事項:掌握正確的洗手方式,每日勤洗手;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門把手、衛(wèi)生間和馬桶表面1次。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