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林,何亞倫,曹梅利,尹 磊,陳勝利
(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 1. 重癥醫(yī)學科; 2. 中西醫(yī)結合科; 3. 膽道科,上海,201805)
臨終死亡質量指患者心中所期待的死前和死亡時的狀態(tài)與其他評估者所觀察到的真實死亡狀態(tài)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的高低代表了患者真實死亡質量高低[1]。臨終死亡質量的評估包含了生活質量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維度以及對生命的終結、死亡前的準備、死亡時的情況等方面[2]。隨著當今社會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生活壓力的增大,ICU治療人群逐漸以中老年人為主,當疾病發(fā)展至不可治愈期,人們更加關注如何能獲得“善終”或“好死”[3]。ICU治療環(huán)境較為特殊,大部分患者在ICU長期使用大量的生命支持措施如機械通氣等,臨終期生存質量低,死亡率高[4]。因此如何把控ICU瀕死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護理質量一直是提升ICU臨終服務質量的重點[5]。ICU患者由于疾病因素難以自我解決身心困擾,同時又無法與他人進行恰當?shù)臏贤ǎе纯?、遺憾及各種創(chuàng)傷死去。而護士作為最直接照顧者之一,有必要去了解這些患者生前最后階段的體驗以及ICU臨終護理狀況。因此,本研究通過質性研究中的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從ICU護士的視角了解患者在生命末期最真實的死亡狀態(tài),分析影響患者在ICU死亡質量的因素,為ICU安寧療護的開展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法,于2019年3月—7月對上海某三甲醫(yī)院ICU護士進行訪談。訪談對象的符合以下標準:①已取得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證;②在ICU從事護理工作時間≥1年;③經歷過患者在ICU死亡并為其提供過臨終護理;④同意參加本次研究。樣本量以訪談資料達到飽和,沒有出現(xiàn)新的主題為止,最終訪談13名ICU護士。受訪者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1.2.1 確定訪談提綱: 采用描述性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通過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法收集資料。通過文獻回顧初步設定訪談提綱。征求重癥護理領域、安寧療護領域、護理科研領域專家意見,對內容提綱進行修改調整,最終確定訪談及延伸問題。訪談問題包括:①“你如何看待患者在ICU死亡?”②“你認為什么樣的狀態(tài)是ICU臨終患者想要的?”③“你覺得什么樣的狀態(tài)對于ICU臨終患者來講是不好的?為什么?”④“如果是你,會希望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提高這些患者的臨終質量?為什么?”⑤“你覺得患者在ICU死亡,他們生命的最后階段的生存質量會受哪些因素影響?”。為鼓勵受訪者表達更多對ICU臨終患者死亡質量的看法,一些其他問題被用于訪問過程中,包括:“可以舉個例子嗎?”“你是怎么理解…”“你的意思是…”。
1.2.2 資料收集方法: 訪問者與受訪者交涉后,雙方就采訪地點達成一致。訪談地點選在ICU外一處安靜、私人、舒適的場所,所有訪談均為“一對一”訪談形式。每一段訪談時間控制在30~50 min。在訪談開始前,研究者解釋訪談目的,在征求受訪者同意后,對談話內容進行錄音。采訪過程中,注意觀察記錄每位受訪者的表情及語氣的變化,每段訪問均在受訪者表示無更多想法需要表述后停止。
13位護士按訪談時間順序編碼為N1~N13。每段錄音資料在訪談結束后的24 h內由訪問者及另一位研究人員分別逐字逐句轉錄成文字內容,注意受訪者肢體及面部表情的記錄,雙人對轉錄內容進行核對。采用選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訪問者及該研究人員分別獨立對轉錄的文字內容進行析取、編碼、匯集、提煉主題及求證等。
本研究提取出4個護士角度下ICU臨終患者死亡質量相關主題:①ICU患者死亡質量重視度低;②ICU臨終患者難以達成理想的治療決策;③ICU臨終患者安全感需求高;④ICU患者臨終狀態(tài)缺乏評估。
幾乎所有護士表示ICU患者死亡狀況并不理想,大多患者很難避免痛苦地離世,這種痛苦與死亡前被給予過多無意義的治療有密切聯(lián)系。N12:“對這類患者,最終的搶救是必要的,可能不能改變什么,患者也遭受很大的痛苦,但這是醫(yī)護人員的一種責任,沒有辦法?!盢5:“很多患者在我們這兒都會經歷插管、按壓這些過程,有些救不回來的真的痛苦?!盢1:“我們現(xiàn)在看的多了也就習慣了,人都會死嘛,但是我絕對不會選擇這種死法?!盢6:“尊嚴在ICU去談真的是很難,我們的確也很想做點什么,但是太難了,你也知道,ICU不就這樣嗎?”N4:“我覺得我們能為患者去做的有太多太多,但是護士們的臨床工作太重了,醫(yī)生對這個就更不重視了,醫(yī)生、護士、家屬,任何一個對患者的死亡都是影響很大的!”
2.2.1 當下病情限制患者進行自我決策: 患者從轉入ICU到步入臨終期,病情進展急驟。嚴重的病情狀態(tài)不足以支撐或者不允許患者自己做出治療決策。N13:“患者轉進來,有些是昏迷的狀態(tài),也不能知道他們自己到底想不想這樣活下去?!盢7:“我記得有個老太太家里挺有錢的,一開始子女不愿意放棄所以轉進來了,后來幾次探視老太太在紙上寫‘讓我死,求求你們’這樣的話,子女不忍心就放棄了。那個老太太其實就感覺走的挺好的,沒受太多苦,子女最后也都是在的?!盢3:“一些患者即使知道很痛苦,可還是想活下去,但是家里人卻不愿意,因為覺得會人財兩失,所以不得已就自動放棄出院了。”
2.2.2 擁有決策權的家屬信息獲取有限: 部分護士認為醫(yī)生沒有在患者已無治愈希望時直面告知家屬,家屬也無法了解到患者的真實感受,三方信息傳遞不對等。N5:“家屬想要表達自己的孝心,所以就不惜一切代價去救,但是沒有想過這可能不是患者所想的。”N1:“ICU家屬接觸患者很少,不太了解患者現(xiàn)實的狀態(tài),只能通過醫(yī)生去了解,但醫(yī)生總會模棱兩可地去談,給家屬希望?!盢3:“醫(yī)生為了避免一些醫(yī)療糾紛,有時候和家屬談話不會把情況說的那么糟,也是為給家屬一個緩沖期,但這無異于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痛苦?!?/p>
ICU患者臨終期極度缺乏安全感,當治療已無法改變死亡結局,讓患者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更為重要。訪談內容顯示臨終患者的安全感不僅來自于親人的陪伴,醫(yī)護人員的關心與同樣重要。
2.3.1 ICU無法滿足臨終患者的親人陪伴需求: 受訪的每一位護士都提到親人陪伴在ICU受到極大的限制。N11:“其實我們這兒來的很多是癌癥晚期的患者,病人在知道自己患腫瘤后最想的還是和親人在一起?!盢8:“進了ICU,家里人每天就只能來看2次,每次也就10 min,患者大部分時間是很孤獨甚至絕望的?!盢4:“在我們科,患者死亡后基本上由醫(yī)護人員來做尸體護理,其實讓家屬幫忙一起,送患者最后一程,對患者和家屬來講都是一種安慰?!?/p>
2.3.2 臨終患者對ICU的信賴感低: 部分護士認為ICU護理人員配備不足,繁忙的工作導致醫(yī)護人員無法及時滿足患者的需求,也容易忽略患者的尊嚴,因此患者對ICU的信任感較低。N6:“這些患者是很可憐,但是我們有時候一個人照顧2個甚至3個患者,干活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再去注意病人有什么心理上的需求??!”N2:“死亡在我們科其實是挺常見的事,醫(yī)生和護士都習慣了,所以有時候不會去想太多患者死亡之前的一些感受?!盢12:一些病情突發(fā)的患者,醫(yī)生和護士在搶救的時候只是流程化的救治,沒有考慮到患者真正的需求和患者的尊嚴?!盢8:“醫(yī)護人員之間是不是配合的好,護士在操作時,比如說吸痰,是否熟練、輕柔,都會影響到患者的狀態(tài)與心情?!?/p>
多位護士對如何判定ICU患者處于臨終狀態(tài)表達了疑惑。N3:“很多患者我們其實覺得已經快不行了,但是醫(yī)生覺得有希望不能放棄,所以我們會覺得那些搶救也不是說不需要的,但很多最后搶救了也是死了,還遭了那么多痛苦。嗯,所以說還是沒有人能準確的說這個患者已經沒啥搶救意義了?!盢6:“誰去來定義這個狀態(tài)呢?護士也有感覺,也能做些專業(yè)的判斷,但是沒有一個文字的東西能讓我們去認識,讓我們知道,哦!也許他真的是到了這個狀態(tài)!可能醫(yī)生更有數(shù)吧?!?/p>
近年來,伴隨相關政策出臺,國內安寧療護工作穩(wěn)健開展,社區(qū)基層單位開設安寧療護科室,擴大對臨終患者的收治。但整體而言,國內安寧療護專業(yè)人才數(shù)量仍然較少。研究[6-8]表明臨終患者需要專業(yè)的醫(yī)護工作者進行照顧與協(xié)助,才能獲得更加理想的生命終末期狀態(tài),因此對醫(yī)護人員善終教育培訓勢在必行。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三甲醫(yī)院ICU護士具備對臨終患者的共情心,但臨床工作繁重,經歷太多患者死亡,護士對患者的離世容易產生疲憊心理。國內三甲醫(yī)院即使是收治晚期腫瘤患者時,也很難從救治直接跨越至安寧療護,在患者病情突發(fā)變化時,ICU成為了最終選擇。針對此種局面,姑息治療在三甲醫(yī)院中凸顯優(yōu)勢,隨著患者病程向末期發(fā)展,治療重點由高質量的延長生命逐漸轉向臨終期的安寧。因此,與社區(qū)或學校安寧療護培訓不同,本研究認為對ICU醫(yī)護人員進行善終教育應基于三甲醫(yī)院安寧療護體系的定位,即姑息治療患者的照護。國外研究者針對ICU護理人員開展臨終照護教育課程,主要圍繞放棄治療、癥狀控制、臨終護理及溝通交流4項臨終相關主題[9]。課程培訓結果顯示80%的ICU護士認為該培訓能解決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臨終患者照護問題,并且對于患者疼痛的評估與處理更為自信。因此建議國內研究可細化安寧療護的培訓課程,將ICU臨終照護培訓特征化,重點培訓如何評估與處理患者生理癥狀,如何評估患者疾病發(fā)展以及如何更好地與患者、家屬做好臨終階段的溝通交流,給予全人、全程、全心照護。
國內研究[10]調查顯示,ICU患者的臨終治療決策幾乎全部來自于家屬,而家屬與患者對病情信息的接收幾乎都來自于醫(yī)護人員,因此醫(yī)護人員的信息傳遞格外重要。柏冬麗等[11]對200例患者參與臨終決策期望調查發(fā)現(xiàn),患者參與臨床決策的信息需求度和交流需求度分別為(8.61±0.97)分(總分9分)和(17.31±1.42)(總分18分),表明臨終患者渴望進行有關治療決策等信息交流。但一方面如何傳遞“壞消息”讓醫(yī)護人員倍感壓力,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屬接收到的信息也直接影響到治療決策。尤其ICU護士雖作為患者的第一照顧者,該角色卻在信息共享傳遞中被極大弱化,很難參與到決策探討中去[12]。國外部分研究[13]通過以家庭會議形式對ICU臨終患者的診治進行探討。家庭會議通過ICU醫(y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之間的定期溝通交流,幫助家屬了解患者病情發(fā)展、身心狀態(tài),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在此基礎上共同探討患者進一步的治療方案,共同確定放棄或終止有創(chuàng)治療的時機。家庭會議模式促進ICU醫(yī)療團隊與患方的合作交流,引導ICU臨終治療決策模式的轉變,可有效改善ICU患者臨終治療現(xiàn)狀[14-16]。但ICU患者由于病情所致的交流限制是無法獲知患者自身想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患者具備有效的思考力、表達力、行為力之時,提前對未來結局做好決定,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死亡質量。預立醫(yī)療照護計劃(ACP)是個人為將來失去決策能力的情況下,提前在自己具備清醒的思考能力與行為能力時,事先為自己可能發(fā)生的醫(yī)療處置做出決策的過程[17]。ACP的推行,一方面可以減少家屬與患者決策意愿不對等的沖突,尊重患者自身意愿;另一方面優(yōu)化了終末期患者ICU轉入標準,避免了患者被動轉入ICU接受更多無意義的治療,減少醫(yī)療資源的浪費。但目前國內未成制度推進該計劃,更多研究仍需關注ACP在中國國情下實施的可行性以及制定合適的執(zhí)行方案。
ICU主要是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救治,為保證安全性與高效性,國內大多數(shù)ICU采取封閉式管理。但患者在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承受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痛苦與恐懼,更多需要家人的陪伴,滿足家屬及患者的探視需求格外重要[18-19]。但當前醫(yī)療環(huán)境下,ICU的探視制度是難以完全滿足患方需求的,在保證診療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應提倡人性化的改革。彈性的探視安排既要能滿足患者、家屬需求,又不至于擾亂正常的臨床照護工作[20-21]。也正因如此,ICU醫(yī)護人員成為了患者的最直接照顧者,如何使臨終患者對所處環(huán)境更加信賴,是ICU醫(yī)護人員在進行照護工作時應當思考的[20-22]。但日常工作的繁忙使大部分醫(yī)護人員無暇顧及患者的需求。面對這種局面,可對ICU臨終患者進行集束化的照護:①從治療策略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保證充足的人力資源,應更聚焦于臨終患者的診治,減少不必要的操作,更多關注臨終患者的情感需求。②從人員優(yōu)化上,設置ICU安寧療護??普兆o人員并且經過規(guī)范化培訓,重點關注如何與ICU臨終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改善患者的死亡質量。③從操作層面上,加強對ICU醫(yī)護工作者的臨床技能的綜合提升,不僅應降低操作失誤率,更應注重操作中的溝通交流,得到患者的認可與理解。
本研究發(fā)現(xiàn),ICU患者的臨終狀態(tài)缺乏客觀的評估。首先從疾病進程而言,如何判定患者進入臨終期沒有既定標準,因此也導致臨終患者的后續(xù)診治是不明確、不連續(xù)的。國外研究顯示,生存期的評估是評定患者是否進入臨終期的重要指標之一[23]。國內學者孟憲麗等[24]構件了晚期腫瘤患者臨終關懷準入評價體系,包含了5個一級指標與15個二級指標,其中生存期為權重最高指標。因此ICU應當引入評價體系,對危重患者生存期進行早期評估,結合其他評價指標判斷患者是否進入臨終狀態(tài)。此外,當ICU患者進入臨終階段,照護人員更需要動態(tài)評估患者的各項需求,因此也衍生出各種評估量表。生理需求可通過客觀的評估方法如疼痛的評估、睡眠的評估等;精神需求評估可通過靈性相關評估量表、焦慮評估量表等。但對ICU臨終患者的評估需要選擇簡單、合適的評估工具,因此還需更多研究探討各類評估工具在ICU患者臨終狀態(tài)評估的合理性與實用性。除此之外,臨終患者生活質量和死亡質量的提升需要不斷對照護質量進行評價與改善,如生存質量評估量表、死亡質量評估量表等均可作為ICU臨終患者照護質量的評價指標[25]。
本研究旨在從ICU護士的視角來探尋臨終病人的死亡質量,通過對13名護士進行深入訪談,發(fā)現(xiàn)ICU醫(yī)護人員對臨終患者死亡質量重視度低,患者在ICU缺乏安全感。此外,醫(yī)護人員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存在信息不對等問題,患者在臨終期無法做出最優(yōu)的治療決策,同時對于患者疾病狀態(tài)評估的缺乏導致無法判定ICU患者是否步入臨終期?;谝陨蠁栴},建議應在全國安寧療護大力推廣形勢下加強對ICU醫(yī)護人員的善終教育,以姑息治療為出發(fā)點細化ICU安寧療護的培訓方案。ICU醫(yī)護人員有必要與患者、家屬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模式,推動決策模式的改變,通過預立醫(yī)療照護計劃鼓勵患者提前為生命的終止做好準備,減少多方決策沖突。ICU臨終患者無法得到家人足夠的陪伴,也未能從醫(yī)護人員處得到充分的安全感,而醫(yī)護人員針對患者臨終階段的照護缺乏科學的評估與評價,這些因素均對患者死亡質量產生了影響。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探索細化ICU臨終照護培訓方案,實際建立臨終患者準入體系及評估系統(tǒng),此外通過引入或創(chuàng)新溝通交流模式來推行ICU決策模式的改革。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