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提出,英語課程內容由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構成,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創(chuàng)設具有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的英語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參與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并從中學習語言知識,發(fā)展語言技能,汲取文化營養(yǎng),促進多元思維,塑造良好品格,優(yōu)化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確保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英語學習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精心設計學習活動,以實現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融合統(tǒng)一。
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很寶貴,如何讓學生高效地理解文本,將課堂效益最大化,教師的學習活動設計很重要。課堂的所有任務都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加強任務指向性。筆者結合自己的授課經歷,以高中英語閱讀課Of Friendship為例,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學情分析
文本Of Friendship是江蘇新教材中的單元拓展閱讀,改編自培根的《論友誼》。文本結構清晰,語言平實簡單,但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文本里有幾個生詞,某些語句的理解難度較大。學生學完本課,需學會劃分文章結構,掌握各部分要義,并將該篇章的內容、結構、寫法運用到寫作當中;通過小組合作,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友誼的三個“果實”,并理解文章里的部分語句與生詞含義;意識到友誼的重要性及好處,明白如何成為一個朋友并正確擇友。
二、教學活動過程及案例分析
1. 導入。首先,通過播放本班級軍訓及月光詩會的照片,展示學生高中生活的豐富多彩及同學間的友誼,以貼近學生生活,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調動課堂氣氛。學生能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友誼的美好,增強班集體的認同感。然后,展示圖片(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結合friendship構詞法,引入friendship。再利用friendship思維導圖加深學生對友誼的理解,運用簡短詞匯及語句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加強任務指向性,正式進入本課主題。
2. 結構分析。學生閱讀文本,以結構圖形式將篇章劃分為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要義。基于文本劃分結構,能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整合信息,厘清文章脈絡,為寫作框架做好鋪墊。筆者原以為該篇的文章結構內容對學生來說會比較簡單,但通過任務劃分來看,學生對第二段的劃分有些模糊,對各部分內容概括的產出較難,該部分占用了不少課堂時間。課堂任務的設置應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再簡單的篇章對高一學生來說都具備一定的難度,課前應充分認識學生的學情。該部分可以直接引導學生抓住各部分文章要義,隨后教師呈現結構圖或者給出幾個結構圖讓學生自己選擇。這樣可以將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留給學生寫作產出,否則課堂時間太緊,任務指向性不夠。
3. 細節(jié)閱讀。首先,學生找出友誼的重要性后,教師以匹配句子與相應段落的方式讓其理解友誼的“三個果實”。匹配要義旨在讓學生歸納總結要點,根據第二段及段落上下文推斷,避免直接呈現文本的枯燥性,也能培養(yǎng)學生推斷總結的高階思維品質。隨后的朗讀讓學生賞析語言,體會用法表達。
其次,本文的文體特征之一是只有論據,并沒有實例性的論點。教師提供三段對話,讓學生分組討論對話所體現的友誼果實類型,將學案上呈現的三個場景歸類,從而深入理解友誼的好處。讓學生基于文本探討友誼的“三個果實”的含義,將文本轉化為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以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語句。分三大組分別討論例子更加具有針對性,然而討論量較大,還是占據了一些時間。本部分可以將三個片段合并為一個或兩個,既能節(jié)省課堂時間,也能讓學生將友誼的果實理解到位。教學活動任務設計要加強指向性,讓學生高效地理解文本。
4. 深層思考。學生閱讀友誼好處的三個段落并思考能否調換順序,該任務設置能讓學生理解“三個果實”的遞進關系,友誼的情感更加深入。學生關于最后一段的句子“enjoying the company of a crowd is not the same as being with friends”能否刪去的探討旨在讓學生理解朋友的質量比數量更加重要,引發(fā)學生思考此句的啟下功能。作者接下來會寫到擇友需謹慎,為下一步如何擇友的討論寫作內容做鋪墊。
5. 寫作。首先,寫前鋪墊讓學生根據友誼的“三個果實”內容思考我們應如何擇友,表達自己的觀點。該部分旨在為寫作做鋪墊,基于對文本三個果實的內容探討,引發(fā)學生討論我們該選擇什么樣的朋友。通過對擇友的探討,讓學生明白我們在擇友的同時其實也在被選擇,擇友的標準其實也是做人的標準,品質很重要。該部分不僅再次讓學生回歸了文本,也為學生寫作提供大提綱,并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了升華。其次,再次帶領學生分析文章首尾呼應的結構與其中的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結構及銜接詞就如何擇友進行寫作,鞏固課上所學結構與內容,用文字表達其對擇友的理解。由于前面部分環(huán)節(jié)討論時間過長,時間未掌控好,導致該部分寫作未完成。課堂上任務指向性不夠,應將本課結構及場景探討簡化、整合以留出時間給課堂上的產出。
三、教學案例反思
從本節(jié)課的讀中與讀后環(huán)節(jié)來看,課堂所有的任務設置均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展開。以聽、說、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并表達意義,培養(yǎng)其語言能力。學生學會如何擇友、做人做事,成為有文明素養(yǎng)的人,從而提升其文化意識。通過對文本段落順序及篇章語句的理解與探討,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能力,使其明白如何擇友,提升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能力,使其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而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學生通過閱讀策略掌握要義、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自主、高效地學習,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其中,要義匹配及其他問答任務達到既定目標。由于課堂時間緊,通過案例理解友誼的“果實”任務是將班級分為三個大組分別討論其中的一個,該任務花的時間較長,導致后面寫作時間不足。該部分可以將三個案例設計整合為一個案例供學生討論,這樣不僅能讓全體學生深入探討一個場景,以便更好理解文本內容,還可以節(jié)約不少時間。在理解“enjoying the company of a crowd is not the same as being with friends”這個句子時,學生對于朋友質量和數量的總結不夠到位,課堂上應注意幻燈片的呈現方式并及時追問或結合例子步步深入引發(fā)學生思考,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結合最后一段的探討很自然地過渡到寫作的話題,銜接較順暢。
該閱讀課思路清晰,沿著讀寫及擇友的主線,對文本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目標明確。同時,各環(huán)節(jié)也體現了英語課堂的核心素養(yǎng)。但課堂上應更加精簡自己的教師指令語,且語義要明確,從而讓學生更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任務。課堂上多次回歸文本是好事,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閱讀的時間不夠,因此,應對教學某些任務環(huán)節(jié)進行刪減,要舍得放棄,使任務更精簡,更具指向性,以節(jié)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產出,幫助學生在回歸文本的基礎上高效地理解文本。
以上是筆者在該閱讀課中的一些思考與體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設計英語學習活動與任務時,應充分考慮課程六要素,如何加強任務指向性,使學生高效理解文本進行進一步探索,精心設計學習活動,以實現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融合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陳婷,南京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