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語文教育專業(y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以廣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提出高職語文教育專業(y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應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積極探索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適當開展閱讀與表演教學,以提高高職語文教育專業(yè)學生閱讀、分析、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小學語文教學能力。
【關鍵詞】高職 ?語文教育 ?外國文學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C-0165-03
外國文學是高職語文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外國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閱讀、分析、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為他們提高個人文學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該課程內容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時間跨度大,從古希臘時期到20世紀均選有優(yōu)秀作品;二是地域范圍廣,從東方到西方,思想內容龐雜;三是翻譯風格多樣,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譯作,語言風格各不相同。而當前許多高職學生基礎薄弱、閱讀量較少、積極性較低,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了解不同文學流派的特征、學會鑒賞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困難可想而知。鑒于此,本文試以廣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對高職語文教育專業(y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實踐進行探討。
一、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一)根據課程標準選擇教學內容。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課程內容模塊,其中包括古希臘羅馬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東方文學等十二個模塊。筆者主要在課標內容指定的范圍內,選擇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文學流派的名家經典作品作為教學內容。
(二)根據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學生在中學時期了解過一些著名的外國文學作家作品,但不夠深入。由于閱讀量少,許多學生對必讀的著名作品知之甚少。課前,筆者在云課堂平臺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紅與黑》《簡·愛》《老人與?!贰栋屠枋ツ冈骸返?0部教育部指定的中學生課外閱讀推薦外國書目中,60%以上的學生閱讀少于兩部,并且記憶模糊。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有必要進行查漏補缺,介紹一些符合學生理解認知能力和學情的青少年必讀書目,以使學生有一個閱讀的方向和途徑,實現教學的“低起點,高要求”。
例如,《百年孤獨》時間線長、人員復雜、人名相似度高,對于閱讀量少、對外國文化了解不多的學生而言,無疑會加重其閱讀的壓力、澆滅其閱讀興趣,因此,可將之作為略讀作品。相對而言,《簡·愛》中的情節(jié)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簡·愛》塑造了簡·愛獨立堅強的人物形象,對學生的價值觀塑造有著積極的意義,可作為精讀作品。在《簡·愛》教學過程中,女性獨立、堅強、自愛的主題也可作為課堂討論的重點內容。
(三)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教學內容。經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外國篇目進行梳理統(tǒng)計發(fā)現,外文數目約占課文總數的18%。例如,外國文學課標教學內容中提到的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短篇小說家契訶夫,他們的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所體現,分別是《七顆鉆石》《窮人》《凡卡》。在以往的教學中,介紹列夫·托爾斯泰時,主要圍繞《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三部曲展開。筆者在進行教學時,加入了小學語文教材中列夫·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童話、兒童小說作為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精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相關篇目,并讓學生結合所學文學知識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意識到他們學習的內容是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實踐證明,結合小學語文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外國文學課程的興趣。
二、積極探索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云課堂平臺與多媒體輔助手段進行教學。在云平臺添加課前活動,以視頻、文檔、網絡鏈接的方式發(fā)布課前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某個時期某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某個文學流派或某個作家的相關介紹,旨在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在課中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教學,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注重學生閱讀分析文學作品能力的培養(yǎng)。課后,在云平臺發(fā)布課后作業(y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通過網絡手段,實現師生的雙向交流與互動。
(二)運用討論法及文本演繹法。外國文學課程內容深廣,學生基礎薄弱,閱讀量不足,理解分析能力存在局限性,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為此,筆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課外活動。例如,在學習文藝復興時期但丁的《神曲》時,由于涉及內容深廣,課堂時間緊張,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筆者以任務為驅動,設置問題,布置任務。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查閱作品資料,做好筆記。課堂上小組代表發(fā)言,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分享。又如,開展莎士比亞戲劇教學時,筆者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情節(jié)內容,改編成符合自己語言習慣的劇本,并進行趣味表演,使學生在表演中加深理解,獲得不一樣的文學體驗。僅靠傳統(tǒng)課堂教學,面對外國文學豐富的作品海洋,學生難免會走馬觀花一無所獲。為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體會,提高學生語言技能和文學藝術綜合能力,筆者組織了課本劇比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對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并通過視頻錄制、舞臺展示等方式走進外國文學。比賽獲獎作品《偽君子》《麥琪的禮物》《變形記》等均選自外國文學寶庫。新編的劇本內容、獨特的舞臺表演形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制作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與特點、能表現出角色性格的服裝和道具,布置符合劇目表達內容及環(huán)境的場景,能夠加深學生對劇本內容的理解;舞臺表演的形式,能夠提高學生語言技能和小學語文教學能力。高職語文教育的學生理論知識基礎薄弱,但動手能力強,喜歡實踐,文本演繹的方法符合學生學情,有效實用。
(三)堅持學以致用,滿足學生的需求與發(fā)展方向。外國文學的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為他們提高個人文學素養(yǎng),為將來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因此,提高學生對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國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與教學能力尤為重要。小學教師在進行外國作品教學時應認識到中外文化背景和中外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手法的不同。例如,在講解19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時,教師可結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窮人》《凡卡》兩篇作品,指導學生重點認識19世紀俄國的歷史背景,學習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主題內容等,讓學生學會在教學實踐中將外國文學中“大”的內容活用到課文“小”的教學當中去。如調用列夫·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手法,活用到小學課堂中分析《窮人》的動作描寫。又如《凡卡》的課文教學,教師應幫助學生將19世紀俄國的歷史現狀、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特點的知識點活用到《凡卡》的教學當中去。這樣,學生將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才能讓六年級小學生認識凡卡所處的時代背景,深刻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
三、適當開展閱讀與表演教學—— 以小說《巴黎圣母院》教學和莎翁戲劇表演為例
2019年小學語文部編版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語文教育專業(yè)的高職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具備過硬的語文能力,應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動身等來進行實踐訓練。教材的“前言”強調,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探究式活動,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也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等精神的發(fā)展?;谏鲜稣J識,筆者開展了以下兩個教學活動。
(一)綜合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以及閱讀法、觀賞法、交流討論法完成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的教學。教學設計、實施概述如下:
1.學生在高中階段都學習過課文《巴黎圣母院》,但這種學習是從“語文”角度,而不是從“文學”的角度。因此,高職語文教育專業(y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課文《巴黎圣母院》的教學,既要兼顧中學的教學情況,又要加以擴展,真正進入“文學”的境地。
2.開學第一周布置閱讀原作,兩周后進行課堂教學。按如下要求完成:第一,從人物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情節(jié)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三方面做讀書筆記,摘抄原文,可適當評論,不少于1000字,在課堂上交流檢查;第二,設計10道判斷題檢測與之相關的文學知識(具體從略);第三,分組負責下列任務,在課堂上交流,即每一個組(6個人左右)負責在課堂上介紹一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作品的內容、創(chuàng)作背景、人物形象簡析、作品主題評析、環(huán)境描寫、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等八個方面。這八個方面,是全面理解掌握一部作品的途徑。但這八個方面材料很多,作為教師應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以免學生漫無邊際,感覺到沒有收獲。例如,“作者簡介”這個內容,起碼記住三點:第一點,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雖然雨果并不理解這次起義,但出于人道主義,挺身而出為公社社員辯護,反對凡爾賽劊子手對群眾的鎮(zhèn)壓;第二點,雨果享有崇高的聲譽,在他80歲生日那天,60萬群眾過他的窗前,為他祝壽;第三點,去世前,昏迷中尚且迷糊地吟詠:“人生就是白晝與黑夜的斗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對自己的一生進行描述。去世后,法蘭西舉國致哀,為他舉行國葬。百萬人為他送葬,這是巴黎最大規(guī)模的偉人葬禮。最后下葬于偉人墓。這三點比較特別,因而容易記住。這樣設計實施,是為了通過這些具體的問題和要求,促使學生讀原作并有所收獲。這種設計實施,能夠擴展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空間,進一步明確小說閱讀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
3.課后集體觀看電影《巴黎圣母院》。觀看后,組織學生談談讀原著與看電影的不同感受與體會。旨在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閱讀原文的樂趣與好處,讓學生明白閱讀原文的重要性。
4.根據教材內容,從附錄書目中選擇,要求一個學期內至少讀完《堂吉訶德》《魯濱孫漂流記》《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小說。學期結束檢查。
(二)莎士比亞劇作《哈姆雷特》(節(jié)選)課本劇表演?!豆啡R特》是一部五幕悲劇,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教材節(jié)選第三幕第一場—— 城堡中的一室。我們知道,莎士比亞作為偉大的作家之一、作為世界戲劇史上的泰斗,選用他的作品來表演有充分的理由和顯著的作用。筆者嘗試實施如下:
1.在全年級提前半個月布置閱讀原作(課本),要求學生深入閱讀作品,并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內容包括梳理情節(jié)脈絡,認清劇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人物關系,記錄經典的臺詞名句。
2.在課堂上討論戲劇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重點分析哈姆萊特的人物形象。接著分角色朗讀臺詞,進一步梳理情節(jié),理清人物關系。
3.確定角色人選,排練。首先,對原劇本進行改編,選擇符合東方語言習慣的句式詞匯,加入一些網絡新詞,增加趣味。其次,注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分小組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臺詞、背誦臺詞。最后,配合臺詞設計舞臺動作、表情,練習舞臺走位等。
4.結合作品背景和作品內容,分組完成場地、服裝、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5.設計印制評分表,從語言(口語)表達、表情、動作幾方面評分,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文學能力。例如,學生在表演哈姆萊特“生存還是毀滅”這一段獨白時。一著重評價學生的語言技能,包括音量是否合適、音質是否優(yōu)美、感情是否充沛、表情是否恰當等;二著重評價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如學生在舞臺表演及臺詞表達時是否能夠把握住哈姆萊特的心理特征,是否能夠理解展示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特點等。
經過充分的準備,演出終于如期進行,并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教學評價與反思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采用閱讀鑒賞、討論交流、表演展示、分析評價等方式方法,順利地完成了外國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全年級11個班近700名學生,期末考試及格率100%、優(yōu)秀率36%。這個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的專業(yè)意識、用功程度以及學業(yè)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他們在文學理論知識的積累上有所欠缺,但是好動、動手能力強。這些學情,迫切需要教師深入了解,端正教學態(tài)度,增強教學信心,培養(yǎng)教學耐心,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學生外國文學知識豐富了,閱讀量增加了,基本掌握了外國文學作品評析的方法和路徑,提高了學習興趣,提升了文學素養(yǎng)。但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和困難。一是教學資源貧乏。筆者到學院圖書館了解,這些世界名著存量很少,有些根本就沒有,學生借不到原著,難以完成閱讀任務;二是云課堂平臺不通暢,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師生間不能夠及時有效地互動交流,這給教學帶來一定阻力;三是活動場地有限,要在舞臺或大教室里順利演出,硬件設施難以滿足,比賽活動難以開展。四是少數學生基礎差,興趣不濃,專業(yè)方向不明確,因此沒有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中。比如,要求閱讀名著,做好讀書筆記,個別學生連最簡單的摘抄好詞好句都沒有完成;課本劇表演時,也有不少學生不參加觀看評分。這些都需今后努力改進。
【參考文獻】
[1]孫文娟.高師外國文學課程的“落地性”教學反思——基于小學語文教學[J].淄博師專論叢,2018(3).
【作者簡介】林崇娟(1990— ),女,廣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