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正
當疫情漸行漸遠時,我們對教育本質的追問與反思卻越來越近。后疫情時期,我們在復學返校之際乃至教育逐漸回歸常態(tài)后,更需要回望、省視和展望,在對疫情期教育“位”與“為”的復盤中分析得失,更新思維,思考未來。
現(xiàn)象與分析:公共突發(fā)事件下生命關聯(lián)的缺位
2020年突然爆發(fā)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帶來了不同教育觀的碰撞、長期居家的小空間、學習方式的變化等諸多新問題,廣大學生實際狀態(tài)怎樣、教育該如何應對,應當成為教育者全力思考的新課題。
孩子們與此次疫情的生命關聯(lián)度怎樣呢?媒體持續(xù)報道,長期居家不外出,停課、停工、停業(yè)等等,早已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包括孩子們的生活。但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外在的、淺層的和暫時的影響。
疫情初期筆者對蘇南八所學校的 341位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發(fā)起一次問卷調查,在學生最近居家受教育內容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課知識,占 87.1%,占比過半的依次是閱讀書籍 76.2%、疫情自護知識 61.5%、體育運動鍛煉59.4%。其他內容均未過30%。
而在家庭教育觀方面,筆者讓家長選擇在疫情期間,你認為最重要的教育內容是哪三項(限選三項)。排在前三位的是文化課知識占 64.7%,體育運動鍛煉占50.3%,疫情自護知識占 43.8%,自我管理教育占到第四位 26.2%。除敬畏自然、善待動物方面占 25.6%,其余戰(zhàn)“疫”專題教育均未過 20%,甚至愛國主義教育僅占16.5%,科學精神教育僅占6.5%。
你能從這組數(shù)據看出什么嗎?當前許多家長對學生重視的主要是孩子的文化知識和身體健康,以及長期居
家?guī)淼淖晕夜芾頍溃鴮Ξ斍皯?zhàn)“疫”專題教育價值普遍認識不足,實際受教育情況也與此類似。在這樣的教育狀態(tài)下,孩子們除了感覺上課有變化、出門不方便之外,他對疫情還有什么深刻的體悟嗎?若干年后,他還能想起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講,部分學生忙于學業(yè)而忽視了自己與社會有意義的生命關聯(lián),他們處于個人的孤島之上,缺乏對社會必要的交流和體悟,其實這也是長期考學至上社會現(xiàn)象的一個折射。
思考與行動:育人視角下 “戰(zhàn)疫”課程的重構
江蘇省教育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在《人民政協(xié)報》中說,“當醫(yī)生在逆襲奮戰(zhàn)、救死扶傷時,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方位在哪里?”每一個教育者都要從育人的視角而不僅僅是教學的視角,思考在戰(zhàn)疫過程中我們讓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學。
內容指向:重視孩子與社會的生命關聯(lián)
這次疫情顯示出,孩子們需要的不只是增強防疫知識、加強體育鍛煉,還要有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先進事跡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等等,這是一場關于正確認識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國家的關系的人生大課,是教科書所無法提供的。3月 6日,教育部在《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中總結的各地典型經驗,就特別指出了要統(tǒng)籌課程學習和戰(zhàn)“疫”專題教育。
唯亭實小的成長課系列課程正是基于此思考推出的,希望孩子們和家長們的目光,能夠從書本中走出來,視野也不再囿于小家,讓孩子的心,與疫情中的人和事緊密相連。
系列一:科學精神課——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思考。
期待孩子們反思疫情為什么會產生、網絡上真真假假的信息怎樣辯別,能夠崇尚科學、理性思考。
系列二:社會責任課——我不是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我。
期待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這群逆行者平凡而真實,他們也有牽掛,也有擔心,但是因為職責,而義無反顧。
系列三:公德教育課——遵守規(guī)則才能真正的自由。
期待孩子們認識到,與病毒作戰(zhàn),考驗的不僅是科學水平,也考驗著人們的公德意識!
系列四:生命教育課——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期待讓孩子們能夠意識到,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不是一道選做題,而是一道必選題 !
系列五:自我管理課——學會自主規(guī)劃,合理安排時間。
期待孩子們意識到,不能總是由家長操心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不能總是被老師打卡學習被動控制,而應當學會自我安排、自我教育,做生命自覺的學生。
面向未來的課程內容,需要更多的引導家庭、引導孩子打破“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狀態(tài),走向生活,走進社會,指向于孩子與社會的生命關聯(lián)。
實踐導向:補齊課程短板優(yōu)化教育常態(tài)
全國政協(xié)常委、“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先生說:“比起落下幾個月的功課更為重要的是,面對這場災難,我們要用什么來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能不能把災難當做教材,把危機變成機遇,真正地重新構建我們的教育?”
重構課程的關鍵不是另起爐灶,而是重新檢視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和實施情況。比較值得關注的問題有:一是課程知識化,因為考學至上的導向,更多注重知識灌輸,缺乏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比如當前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程度有一定提高,但在此次疫情中,微信朋友圈和自媒體各種吃什么遏制病毒旋即引起全民瘋狂搶購等非理性行為層出不窮,科學素養(yǎng)不高。
二是活動形式化,環(huán)保、公德等教育活動更需要強化體驗性、實踐性,才能在步入社會面對公共問題時避免無所適從,甚至言行不一。比如無知的吃野生動物,任性的不愿戴口罩、不服從檢查,貪婪的天價口罩,疫情重點地區(qū)返鄉(xiāng)隱瞞行蹤或拒絕隔離是自私也是犯法,疫情就像一個放大鏡,它既放大了有些人的善良,也放大了有些人的丑陋。死記硬背的道德條文未能發(fā)揮實際效用。
三是目標短視化,非考試內容往往被視作可有可無,常常被擠占或邊緣化。比如很多主題教育,往往都是一個國旗下講話或一個班隊會課拍幾張照,再加上征集幾張主題手抄報,就應付過去。疫情期間,許多人才幡然醒悟,生命教育才是真正的主課,而家長們給孩子們“神獸”的名號背后,其實是自我教育的長期缺位。
短缺的不是課程內容,而是課程實效。教育者需要將疫情中暴露出來的課程實踐短板盡快補上,尤為重要的是,我們不能總在面對危機時才想起補課,要在教育常態(tài)情況下,不斷完善和推進有利于學生生命成長過程的完整教育。
價值取向:傳遞好當下與未來的接力棒
網絡上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2003年非典時,90后還是孩子,被全世界守護,而現(xiàn)在,無數(shù) 90后站出來沖進前線,守護著這個世界?!?/p>
還有一個汶川姑娘的話,讓我們集體動容?!拔矣X得我應該去。”四川第四人民醫(yī)院護士佘沙說,“因為我和其他護士不一樣,我是汶川人呀!”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佘沙還是一名學生,看著家園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迅速重建。2020年,當年的汶川小姑娘懷著感恩之心,多次主動請戰(zhàn)支援武漢。
你看,愛和責任是可以傳遞和接力的。
這場疫情給今天的孩子留下什么,將來他就會怎么回報社會。反之,我們期待學生將來怎樣回報社會,今天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怎樣理解社會。而課程的價值也正是基于此,它培育的是未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需要從當下汲取精神養(yǎng)分,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正如劉可欽校長在給中關村第三小學全校學生的一封信中說,“若干年后,再回首 2020年的春節(jié),你們已經長大,接過了父母師長的接力棒,當初身邊大人們的勇敢、堅韌、付出,也終將在你們的身上體現(xiàn),全力以赴去保衛(wèi)我們的國家、親友、孩子,以及無數(shù)不認識的同胞?!?/p>
若干年后,我們的孩子能夠成長起來嗎?答案在每一個教育者的手中書寫。傳遞好當下與未來的接力棒,這是每一個教育者的責任與擔當!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唯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