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華
(山東省博興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6500)
COPD是呼吸內(nèi)科常見慢性疾病,晚期多因RF而需要重癥監(jiān)護,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機械治療,但通氣過程中常出現(xiàn)多種影響患者預后的風險,而常規(guī)ICU護理效果不明顯[1]。風險評估護理是指通過評估呼吸風險,再給予相應的護理對策,有效規(guī)避機械通氣相關風險,促進預后改善[2]。本研究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COPD-RF患者,就探討風險評估護理對COPD-RF患者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COPD-RF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行貫機機械通氣治療,根據(jù)不同護理分為兩組,對照組(n=40)接受常規(guī)護理,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50~75歲,平均(60.17±3.58)歲;ICU入住時間5~58 d,平均(31.34±3.85)d;心功能分級(NYHA):12例Ⅲ級,28例Ⅳ級;RF病程5~47 h,平均(14.25±2.36)h;觀察組(n=40)接受風險評估護理,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50~78歲,平均(60.24±3.60)歲;ICU入住時間5~60 d,平均(31.54±3.68)d;NYHA分級:13例Ⅲ級,27例Ⅳ級;RF病程5~48 h,平均(14.30±2.31)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對比(±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對比(±s)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和ICU停留以及住院時間對比(±s,d)
表3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和ICU停留以及住院時間對比(±s,d)
納入標準:①資料完整者;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研究;③認知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或其他嚴重疾病者;②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急性心力衰竭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環(huán)境護理、呼吸機護理、壓瘡護理、飲食護理等,觀察組再接受風險評估護理:
1.2.1 成立風險評估護理小組:選擇具備豐富ICU工作經(jīng)驗的護理人員組建風險評估護理小組,要求具備豐富實踐經(jīng)驗、理論知識、高度責任心,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對小組成員進行COPD-RF風險護理相關知識,包括COPD-RF的生理和病理特點、安全有效的拔管方式、科學的呼吸道管理、序貫機械通氣的指征等,并邀請呼吸內(nèi)科專家進行指導[3]。
1.2.2 風險評估:①呼吸機相關肺炎(VAP)風險:密切關注患者管內(nèi)反流現(xiàn)象、痰液形成情況和口腔清潔程度;檢查呼吸機清潔和連接情況;評估血氣分析指標,判讀電解質失衡的風險。②氣管內(nèi)導管風險:分析吸出分泌物的性質、顏色,判斷氣管內(nèi)出血和氣管黏膜壓力性損傷的風險;評估通暢情況、氣管固定情況、氣管內(nèi)插管情況,判斷易位和滑脫的風險[4]。
1.2.3 護理干預:①基礎護理:每日病房消毒,確保空氣流通、清潔;抬高床頭,以30°為好避免胃液反流,并定時進行拍背和翻身,促進排痰,避免壓瘡;根據(jù)pH值沖洗口腔,并給予吸引,避免VAP。②氣道護理:持續(xù)給予濕化處理,并及時吸出痰液,確保呼吸道通暢,避免呼吸道感染;每日進行喚醒,促進患者蘇醒,及早脫機;嚴格實施消毒流程,避免交叉感染。③呼吸機管理:妥善管理氣管插管,避免面部壓瘡和漏氣;根據(jù)患者呼吸情況和血液分析情況調整呼吸機治療相關參數(shù)和模式;及時傾倒冷凝水,避免其流入管道。④心理護理:給予建立宣教,及時解答患者疑問,樹立信心,并講解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癥狀,緩解負面情緒。⑤按摩護理:指導患者家屬進行被動鍛煉和肢體按摩,預防DVT,協(xié)助患者早期進行主動運動鍛煉,促進恢復。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氫離子濃度(pH)]、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肺動脈壓(PAP)]、肺功能指標[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機械通氣時間、ICU停留時間、住院時間以及預后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選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計量資料以n(%)、(±s)表示,χ2、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對比: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O2、PaO2、PaCO2、pH分別為(97.54±5.42)%、(92.44±4.77)mm Hg、(37.75±1.79)mm Hg、(7.65±0.34),護理后對照組患者SaO2、PaO2、PaCO2、pH分別為(88.80±3.07)%、(78.66±5.65)mm Hg、(47.25±1.22)mm Hg、(7.08±0.42),護理后兩組患者SaO2、PaO2、PaCO2、pH對比差異明顯(t=8.8740、11.7865、27.7365、6.6713,P<0.05)。見表1。
2.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指標對比:護理后觀察組患者LVEF、PAP、FEV1/FVC、FEV1分別為(65.62±3.29)%、(34.38±1.88)mm Hg、(63.58±3.61)、(63.65±3.58)%,護理后對照組患者LVEF、PAP、FEV1/FVC、FEV1分別為(53.28±2.56)%、(40.15±1.96)mm Hg、(52.23±2.75)、(52.68±2.30)%,護理后兩組患者LVEF、PAP、FEV1/FVC、FEV1對比差異明顯(t=18.7219、13.4368、15.8179、16.3050,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和ICU停留以及住院時間對比:兩組患者機械通氣和ICU停留以及住院時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明分別為5.00%(2/40)、2.50%(1/40),顯低于對照組20.00%(8/40)、10.00%(4/40),以上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10.2857、4.8000,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n(%)]
COPD是一組以肺部通氣功能障礙為主要改變的肺部疾病,RF是其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病死率極高,機械通氣可有效改善呼吸衰竭癥狀,延緩疾病進展,促進患者預后改善[5]。但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存在導管滑脫、切口感染、DVT、VAP等風險,給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6]。常規(guī)護理為遵醫(yī)囑護理,常在患者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后再進行護理干預,給患者造成了巨大影響,因此效果不如意[7]。風險評估則是在患者治療基礎上,觀察并評估其風險,再以此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使其有效避免其他因素的影響,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8]。
結果顯示,觀察組SaO2、PaO2、PaCO2、pH、LVEF、PAP、FEV1/FVC、FEV1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風險評估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結果顯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風險評估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以后改善。分析是風險評估護理先對小組成員培訓,使其掌握更多的相關風險護理方式,有利于護理質量提升。同時做好風險評估,確定相關風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幫助患者有效規(guī)避,減少風險對患者的影響[9]。并強化基礎護理,確保口腔清潔,避免痰液聚集;給予持續(xù)濕化,促進呼吸通暢,提升舒適感;加強呼吸機管理,避免VAP;嚴格執(zhí)行消毒管理,提高治療安全性[10];并給予心理護理和按摩護理,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并避免DVT,促進其及早下床活動,縮短出院機械通氣和ICU停留以及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風險評估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縮短機械通氣時間、ICU停留時間,提高治療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