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旭
說“場景營銷”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場景”。
1.晚餐時間,白領小王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吃飯,想點個外賣解決晚餐問題。
2.每次加班到很晚,回家路上也沒有車,女生一個人感覺不安全。
3.早上趕著上班,來不及吃早餐。
4.晚上睡前,躺床上打開手機微博刷消息,打發(fā)時間。
以上都是我們常見的生活場景。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場景,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想要做什么事。
“場景”一詞,原本是影視語言,指在特定時間、空間內發(fā)生的行動,或者因人物關系構成的具體生動的畫面,無數(shù)連續(xù)的場景組成了完整的故事。
從廣義角度看,“場景”一詞可以概括為特定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人類行為,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系、目的等要素。
場景隨處可見,例如,堵車或刷牙時聽喜馬拉雅、得到上的欄目,中午在辦公室用美團、餓了么點外賣,等等,都是一個個細分的生活場景。
因此,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就有可能促使消費者產生消費行為。學會利用不同的特定場景去實現(xiàn)相應的商業(yè)目的,這就是我們說的場景營銷。
場景營銷,主要的構成因素是“時間+地點+行為(人、關系和目的構成的當下行為)”。比如周末和朋友去海底撈吃火鍋。但場景營銷的本質并不是為了知道這些因素,而是要明確在這個時空和行為事件下,消費者一定會產生特定需求或問題,而我們的品牌和產品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需求。
比如王老吉在最早的廣告中就不停地展示“吃火鍋”場景和產品的關聯(lián);海底撈宣傳“一起嗨,海底撈”,也是為了綁定聚會場景;東鵬特飲學了紅牛的“困了累了就喝東鵬特飲”廣告,也是利用了場景營銷的方法。
可以說,場景,是連接產品/品牌與消費者的紅娘。
紅娘做的是什么,就是根據男女雙方的條件和需求,進行恰當匹配,從而促進聯(lián)姻。同樣的,場景營銷就是把產品和消費者需求進行更好的匹配,促進購買。
我們知道,產品的本質,其實是消費者需求的一種解決方案。比如餓了就會有填飽肚子的需求。這個時候,解決這個需求的方案有泡方便面、點外賣、到樓下快餐店吃碗面、自己煮飯等。具體要選擇哪個方案(產品),取決于當時所處場景下的獨特需求,然后再根據不同產品提供的差異化價值來決定。
比如,如果正在公司加班,很忙走不開,那么可能干脆點個外賣;如果當時非常餓,等不及外賣,就很可能自己泡桶方便面吃。
換個角度來說,某個需求的產生,也是基于特定場景之下的結果。
比如,每次出門逛街帶著一個又大又重的充電寶很麻煩,但是不帶的話,手機電量又會不夠。基于這一場景,你就有了“如何在不麻煩的情況下又能解決手機電量問題”的需求。那么解決方案可能有:第一,增加手機電池的續(xù)航能力,但這個是科技難題,目前還沒實現(xiàn);第二,把充電寶變得方便攜帶,這個可實現(xiàn)性就比較大了,一些小如口紅的迷你充電寶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場景下的需求。
此外,不管你的年齡、性格、收入等情況是什么樣,人的特定行為動機都可以由特定場景來激發(fā)。比如為什么我們有時候理性堅強,有時候又淚流滿面?因為在不同場景下,人的情緒行為是不一樣的,由此產生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
根據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的研究結論,人的行為主要由四個方面影響,分別是社會角色、性格稟賦、文化屬性、當下場景,其中當下場景對人的行為影響是最為明顯的。
場景營銷的核心就是洞察具體場景中消費者所具有的心理狀態(tài)和需求,而場景就是喚醒消費者某種心理狀態(tài)或需求的手段。
做好場景營銷的關鍵是對消費者心理狀態(tài)的把握,企業(yè)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產品所滿足的消費者需求是什么,這種需求背后的心理動機是什么,而這種心理動機又是在消費者的何種心理狀態(tài)下產生的。
在此基礎上,企業(yè)可以利用現(xiàn)實的場景或自己制造場景對消費者進行刺激,讓消費者進入某種心理狀態(tài),從而啟動消費者的行為鏈條。也就是說,場景營銷的實質是針對消費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的營銷,而不是針對具體的場景進行的營銷。場景只不過是刺激消費者的一種手段,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張圖片、一個事件、一個現(xiàn)實場景。
場景需要考慮兩個維度:購買場景和使用場景。
1.購買場景
如果你想做一款產品,那么你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消費者在哪些場景下,還有哪些需求沒有被很好地解決。這些就很可能是你的商業(yè)機會。
比如給嬰兒喝水時,總是要把開水涼好久才能降溫。這個場景下,就有“快速降溫”的需求,而“55度杯”這類產品就是這樣產生的。
如果你現(xiàn)在已經有具體的產品了,想更好地賣出去,那么在制定營銷計劃前,我們需要分析的是消費者在什么場景下會購買我們的產品,并分析用戶購買的動機和理由。
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很多人的創(chuàng)意或者所謂的需求洞察都很難落地,或者干脆就是偽需求,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考慮購買場景。比如有個人想做鹵味生意,然后就直接在客流量很大的道路邊開了家店,結果卻沒什么生意。這是因為沒有充分考慮鹵味產品的購買場景,即什么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會有購買鹵味的需求。
你會發(fā)現(xiàn),在下班途中,尤其是在靠近居住的地方,購買一點鹵味回去當晚飯的配菜,這個場景一般來說是比較合理的。那么在選址、產品結構、門頭設計等方面就應該圍繞此場景展開。比如這一場景下,人們通常急著回家,那么相應的門頭和產品設計,就要盡可能地讓他們快速產生需求,并且快速決策。
2.使用場景
你的顧客在什么樣的場景下使用你的產品?
使用場景的考慮,就是優(yōu)化你的產品體驗,增加復購率和口碑推薦。
比如,不久前我在廣州搭高鐵時,嘗了一種名為“兩顆雞蛋煎餅”的特色小吃,這是一家九毛九旗下品牌門店的產品,但讓我在意的是其產品包裝。
我們平時吃其他卷餅時,因為有外層包裝,每咬一口就需要把里面的煎餅抖出來,有時候還會一不小心抖掉地上,體驗非常不好。但是這家店的包裝就非常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采用螺旋式包裝盒設計,每吃一口,就可以輕易地撕下這部分包裝紙,然后很方便地繼續(xù)吃下去。
再比如,東鵬特飲的產品包裝設計就考慮了卡車司機用戶的使用場景—采用可以擰蓋的塑料瓶包裝,一下喝不完可以擰緊繼續(xù)行車,不怕灑出來,而且瓶子大小剛好可以放進駕駛座位旁邊的圓筒里。其蓋子上還有一個杯蓋,也是考慮長途行車通常有兩人,這樣一瓶可以兩個人一起喝,也是充分考慮了該群體的使用場景,增加了產品的體驗感。
不同的商業(yè)模式和業(yè)態(tài)的出現(xiàn),也是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痛點需求的結果。比如吃火鍋一般都是幾個人一起的場景。但隨著消費環(huán)境和需求的變化,也有一個人吃火鍋的場景,呷哺呷哺等火鍋品牌就滿足了這個場景的需求痛點。場景因需求而生,隨需求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