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芳
(海軍安慶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安徽 安慶 246000)
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主要應用手術治療,隨著發(fā)病率的提高,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氣管插管全麻為一種典型的麻醉方法,有助于保證患者呼吸通暢。而咽喉部疼痛是頸椎病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高發(fā)百分之五十左右。臨床表現(xiàn)為聲嘶與咳嗽,應用行之有效的優(yōu)化方法,能夠加強護理效果。本文重點闡述集束化護理對頸椎病手術患者術后咽喉部疼痛的作用,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從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中接受手術治療的頸椎病患者70例,納入患者均符合臨床頸椎病診斷標準。排除合并有血液疾病、自身免疫病、精神疾患的患者。以手術時間為分界點,前35例為甲組,后35例為乙組,2組患者男女比例、年齡、發(fā)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給予乙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第一,術前護理。收集患者病史,幫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練習仰臥姿勢,告知患者手術流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第二,術后護理。觀察患者生態(tài)體征,動態(tài)監(jiān)測病情,做好并發(fā)癥防范工作。增強體位護理,保證平臥姿勢,在頭部兩方防止沙袋避免旋轉。確保患者呼吸暢通,在病情允許下幫助患者深呼吸。
給予甲組患者集束化護理預:第一,術前護理。向患者詳細介紹氣管插管的重要性,并著重介紹整個氣管插管的實施流程,告知其在操作中會出現(xiàn)不適感,讓患者做好準備,加強患者主動性。告訴患者術后預防咽喉疼痛的方法,減小患者心理壓力。氣管插管之前給患者霧化吸入十毫升的生理鹽水和十五毫克的氨溴索,并在導管前方涂抹利多卡因凝膠。第二,拔管護理。在拔管之前吸二到五分鐘的純氧,噴射通氣完以后在將氣管拔掉,之后迅速供養(yǎng),保證面罩氧流量每分鐘四到五升。第三,術后護理。給予患者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播放一些輕音樂。待患者麻醉蘇醒后,要在第一時間內(nèi)及時告訴患者手術成功的好消息,并著重告知患者氣管插管全麻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一系列不適癥狀,讓其做好應對有不適感的準備。第四,疼痛評估。護士在術后要積極準確地對患者的咽喉部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首先提高患者術后巡視頻率,一旦出現(xiàn)咽喉部疼痛癥狀,護士需詳細地對其發(fā)生疼痛的時間、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疼痛類型及其對睡眠的影響程度,進行記錄,并借助VAS評分體系對患者的咽喉部疼痛程度實施評估,對于評估結果大于4分的患者,需及時與主治醫(yī)師進行溝通,并遵醫(yī)囑為患者應用鎮(zhèn)痛藥物,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第五,早期飲水。早期飲水對于緩解患者術后咽喉部疼痛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待患者術后完全蘇醒之后,且不存在嘔吐癥狀的情況下,護士可指導其進行早期飲水。飲水時使用灌滿溫開水的無針頭無菌注射器進行,注射器選擇規(guī)格為5 ml,溫開水的溫度宜保持在38~40℃之間。緩慢的將水注入患者的口腔中,并嚴密觀察患者飲水過程中是否存在不適和異常,一旦發(fā)生異常則需立即停止,并給予妥善處理。如飲水過程中無異常,則保持每半小時給患者飲水1次的頻率,直到術后6 h。待術后6 h患者無不適癥狀時,可不借助注射器給予患者適量飲水。第六,口腔護理。在患者術后選擇濃度為0.12%的氯已定作為其口腔護理液,使用其對患者的牙齒表面、頰部、舌面及硬腭部進行擦拭,擦拭頻率為每日2次。第七,霧化吸入?;颊咝g后給予氧驅(qū)動霧化吸入干預,霧化藥液為氨溴索15 mg+生理鹽水10 ml,混合而成,氧流量設置為6 L/min。霧化吸入干預的頻率為每日2次。第八,心理減痛干預。首先在患者術后蘇醒后,護士要對其進行疼痛健康宣教,目的在于使患者了解產(chǎn)生疼痛的機制、原因和必然性,使患者能夠客觀看待術后咽喉部疼痛的發(fā)生,并著重讓患者明白這種疼痛是由于氣管壓迫咽喉部所致,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會逐漸消失,以此來消除患者產(chǎn)生咽喉部疼痛后的緊張、恐懼情緒。在此基礎上鼓勵患者要積極地宣泄內(nèi)心的不良情緒,來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最后幫助患者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以分散其對疼痛的注意力,達到減痛的目的。
對比兩組咽喉部疼痛發(fā)生率;對比兩組咽喉部紅腫等級與舒適度評分,采用自制的評分表對患者咽喉部紅腫等級與舒適度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低表示患者狀態(tài)越好。
采用SPSS 22.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進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比于乙組患者,甲組患者咽喉部疼痛發(fā)生率更低,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比于乙組,甲組的咽喉部紅腫等級更高與舒適度更低,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咽喉部紅腫等級與舒適度評分( ±s,分)
表1 對比兩組咽喉部紅腫等級與舒適度評分( ±s,分)
?
頸椎病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并發(fā)癥,如咽喉部疼痛、肺部感染等,其中比較常見的是咽喉部疼痛。它是因為氣管插管壓迫喉嚨所致,盡管隨著時間的增長會慢慢消失,但會讓患者產(chǎn)生不適,導致術后康復受影響?;颊哐屎聿刻弁磩荼赜绊懪R床療效,產(chǎn)生不良情緒,因此對其進行臨床干預勢在必行。集束化護理為新型的護理模式,能夠?qū)崿F(xiàn)對某一類患者實行一組護理干預,為臨床不可缺少的方式,能夠切實提升醫(yī)療服務服務質(zhì)量,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復。本文研究結果為:相比于乙組患者,甲組患者咽喉部疼痛發(fā)生率更低,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于乙組,甲組的咽喉部紅腫等級更高與舒適度更低,有統(tǒng)計學意義。和陳麗菁,姜香云,劉杏元等人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具有可行性。
總之,集束化護理對頸椎病手術患者術后咽喉部疼痛的作用更突出,一方面能夠減小咽喉部疼痛發(fā)生率,另一方面能夠降低咽喉部紅腫等級,提升患者舒適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