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華
摘 要:名著閱讀關系到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對高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極有幫助。文章簡述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分析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讓學生在閱讀中品析情思、在感悟中明白文理、在引導中獲得啟示、在交流中加深體驗等方面探討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對策。
關鍵詞: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文學素養(yǎng);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2-0040-02
語言學理論認為,文字承載著人類的思維,而具有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文學名著更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財富,閱讀名著對高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極有幫助。近年來高考試卷中名著閱讀所占的分數(shù)有增加趨勢,教師應該重視名著閱讀教學,使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本文簡述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分析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討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對策。
一、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1)豐富語文知識。教師通過名著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很快理解作家所傳達的中心思想,掌握修辭手法、文學流派、寫作技法、作品風格等語文知識。2)提高文學素養(yǎng)。教師通過名著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學會利用多視角看待具體事件與問題,深入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提高文學素養(yǎng)。(2)有利于增強學生人文素養(yǎng)。1)歷史教育作用。文學名著一般具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的文化意義,閱讀名著是對該歷史背景下某個事件的一種辯證的認知,有助于學生了解事件的發(fā)展梗概、歷史局限性以及必然趨勢。2)形成正確的“三觀”。文學名著是作家個人思想的結晶,是個人語言藝術的集中體現(xiàn),帶有鮮明的個人思想情感,傳遞著一種個性化的價值觀。學生通過閱讀文學名著,可以感知其中的思想情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方面。1)教學觀念方面。陳舊的閱讀教學觀念是影響名著閱讀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這種陳舊的閱讀教學觀念強調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橹行?,不重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忽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的閱讀活動走馬觀花,難以感知名著的獨特魅力。2)教學方法方面。在名著閱讀教學中,一些需要學生依靠文學素養(yǎng)、歷史文化知識來理解的內容,教師往往直接進行講解,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使得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缺乏體驗感,因而降低閱讀名著的熱情。教師常常盯著所謂重點章節(jié),習慣于直接針對易考點、??键c進行講解,將注意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技巧上,很少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佳。(2)學生方面。1)閱讀興趣方面。一般高中學生在高一時文理不分,學生對名著閱讀的意義沒有清晰認識;等到高二文理分科之后,部分學生對名著閱讀表現(xiàn)出隨意性,遲遲找不到興趣點;高三面臨高考壓力,剛剛培養(yǎng)的一絲興趣又被沉重的學習負擔澆滅。為了節(jié)約時間完成其他課業(yè),很多學生只能犧牲自己的閱讀興趣,用簡化學習法來應付閱讀題型。2)閱讀習慣方面。新課程改革之后,語文課程中名著閱讀的題型朝細節(jié)化方向發(fā)展,原本圍繞中心思想的考題模型被打破,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客觀題為主,但答案隱藏很深。學生往往對細節(jié)性的信息缺乏分辨能力,自主閱讀時沒有形成寫批注、分析語段的習慣,導致閱讀之后對全文缺乏整體認識,分析問題比較片面,或者感到無從下手。(3)教材方面。一些地方性教材、教輔材料的篇目選擇缺乏針對性,未能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
三、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對策
1.在閱讀中品析情思
名著中的情思可以分開細論,即文學大師通過人物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和思想,這是讀者了解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窗口。例如,針對高中語文必修五“名著導讀”——《三國演義》,很多學生習慣于表面觀察,對背后的思想內容理解不深,因而感覺不到作者“想要說什么”。文學大師羅貫中是怎樣表達自己情感態(tài)度的呢?作為敘事章回體小說,情感態(tài)度往往隱藏在字里行間,學生不易把握。教師應點明“擁劉反曹”的基調,引導學生在具體描述中體會作者情感的表達,并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基調。曹操一些行為在今天來看不仁義,在手段的正當性方面有一定的背離,而羅貫中作為一位接受儒家思想的人物,更認同劉備實施的“仁義”處世原則。教師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作者的情思。
2.在感悟中明白文理
一般來說,名著篇幅長、人物多、情節(jié)豐富,和部分學生習慣閱讀的網絡小說截然不同,在構思、修辭、技法方面能真正體現(xiàn)文學藝術價值,其思想的鋒芒往往隱藏在深處。教師應該對體現(xiàn)文學大師妙處的內容加以適時點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學藝術價值觀。例如,教學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時,可引導學生從語言對話等方面理解人物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家庭觀,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名著的內在邏輯、思想內涵。
3.在引導中獲得啟示
學生的閱讀思維往往比較簡單直接,不容易記住名著中埋下的伏筆或不起眼的敘述等內容,而這些內容中往往隱藏著重要的考點。因此,教師應該將這些內容背后隱藏的線索、隱含的內容一一進行解讀,使學生能夠完整地感悟到這些不起眼之處所起到的連接性或統(tǒng)籌性作用。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通過記錄人物、思想、評論,提高洞察能力與讀寫能力。例如,張飛具有“粗中有細”的性格特點,但鴻篇巨著《三國演義》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他的“粗中有細”,很多學生無法正確舉例。教師則需要負擔起“把話說透”的責任,讓學生知道張飛的性格特點集中體現(xiàn)在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tǒng),張翼德義釋嚴顏”中,引導學生有指向性地閱讀并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張飛“粗中有細”的語言細節(jié),目的是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并且知行合一。
4.在交流中加深體驗
文學作品有其交際功能,文學大師往往是通過其作品與讀者進行交流,在不見面的情況下通過文學載體引發(fā)讀者共鳴,這種共鳴就是一種體驗感。學生的社會閱歷非常有限,一些共鳴往往不能及時發(fā)生。教師應該發(fā)揮“人生指南”作用,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文學名著,增加對名著的體驗感。
總之,名著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對高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極有幫助。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名著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這既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必要途徑。閱讀名著的過程是一種體悟文化和思想的過程,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品析情思,在感悟中明白文理,在引導中獲得啟示,在交流中加深體驗。
參考文獻:
[1]萬吉存.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教育觀察,2019(25).
[2]李彬.例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名著閱讀的融合[J].語文建設,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