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燕
摘?要?將傳統(tǒng)的科學活動融入游戲精神,使科學活動游戲化,既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幼兒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游戲化的科學活動,需要教師設置趣味性的游戲情境,選擇適宜性的活動內(nèi)容,以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用生活化的材料以喚醒幼兒的操作意識,讓幼兒與材料有效互動;教師還要設計支持性的活動方式,讓幼兒真實體驗探究過程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茖W活動游戲化能讓幼兒感受探索的樂趣,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建構科學知識,發(fā)展探究能力。
關鍵詞?科學活動;游戲;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2-0045-02
科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在教育目標的指引下,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對材料進行操作、觀察和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的過程??茖W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早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對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觀察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幼兒園科學教育實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現(xiàn)象:一種是仍然以呆板的口頭說教方式進行教學;一種是給幼兒操作材料的自主,有了操作形式,卻忽略了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探究、觀察、思維、表達以及情感體驗,活動效果甚微。這就需要教師們反思怎樣開展科學活動才能提高活動的趣味性,增加幼兒的興趣,同時又能提升幼兒的科學學習效果,其實也就是怎樣才能使科學活動游戲化。《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科學活動的組織策略。
一、設置趣味性的情境游戲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方式,幼兒只有在游戲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才會得以最大程度的發(fā)展??茖W活動游戲化要求教師們將游戲與科學活動進行有效結合,旨在讓幼兒在興趣的感召下自主自發(fā)的參與到活動中。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游戲與集體教學活動結合的方式有分離式、插入式和整合式三種,因為學科特質,科學活動更注重幼兒在操作、實驗等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所以在科學活動中更傾向應用插入式類型,即在科學活動中插入游戲,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插入,也可以將游戲安排在中間的展開部分和活動最后的結束部分,插入式更符合現(xiàn)在的“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思想,對教師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和運用,是實現(xiàn)科學活動游戲化的首選。整合式類型是指整個集體教學活動都是圍繞一個情境游戲進行的,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游戲營造的氛圍輕松,學習效果也更好。不管是哪種結合方式都要注意設置的情境游戲要充滿趣味性和新穎,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不能使幼兒出現(xiàn)游戲疲勞;還要強調的是游戲與科學活動內(nèi)容之間要有邏輯關系,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游戲的價值是讓幼兒感受輕松愉悅的氛圍,更加容易地感知、理解、體驗抽象復雜的事物,是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游戲是為了輔助集體教學。
以大班科學活動《小球頂起來》為例,導入部分插入角色表演游戲,教師以兒童的口吻高興的說“大家好!我是小球!”接著再以另一種聲音扮演彩棒說道“我是彩棒!”接著教師用可憐的語氣低聲說:“聽說高處的風景很美麗!于是我想站在小球的身上看風景,可我怎么也站不上去,你們能幫幫我嗎?”此處教師用夸張的聲音、表情及語言將幼兒帶入了角色游戲,游戲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幼兒動手嘗試的愿望,進而進行接下來的活動,這就是以游戲的形式插入到活動中。
二、選擇適宜性的活動內(nèi)容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要讓幼兒主動參與到科學活動中,教師就要以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發(fā)展需要為前提,從生活和自然中精心選擇活動內(nèi)容。幼兒進入大班后,他們的眼界更為開闊,探索的欲望也更加強烈,他們喜歡玩科探區(qū)的天平,知道怎樣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戶外活動時能在窄窄的長凳上走得又快又穩(wěn);很多幼兒在電視或大型節(jié)目表演中看過走鋼絲的游戲,為他們能在細細的鋼絲上保持平衡而不掉下來而驚奇和興奮。不管是直觀的操作、觀察天平材料,還是通過走長凳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平衡等,這些都豐富了幼兒關于平衡的經(jīng)驗,因此筆者圍繞平衡設計了一系列的科學活動,如《平衡鳥》《有趣的平衡》等,在《平衡鳥》中,筆者提供了鳥形象的卡紙,借助回形針幼兒在操作中探索并發(fā)現(xiàn)了物體平衡與重心位置、材料輕重的相互關系,感知到物體平衡的原理。
三、提供生活化的活動材料
游戲化的科學活動注重幼兒在操作、實驗和探究中進行學習,而材料是幼兒的問題和探究的載體,幼兒在與材料的不斷互動中發(fā)展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生活化的材料對幼兒來說是熟悉的;熟悉的材料在經(jīng)過教師的一番改造、重組后又變得陌生,熟悉而又陌生的材料刺激著幼兒的感官,也激發(fā)了動手的興趣和挑戰(zhàn)的欲望。如在大班科學活動《光的反射》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鏡子,日常生活中幼兒基本上都照過鏡子,為了讓幼兒更有激情地去探究光的反射現(xiàn)象,筆者還專門選擇了一些有趣的、生活中的材料,若干反光的物品有不銹鋼勺子和水杯、光盤、手表等;還有不能反光的物品如石頭、書、毛絨玩具等,讓幼兒自由探索如何將光反射進教室,哪些物品能反射光、哪些不能,在游戲中幼兒注意力高度集中,忙的不亦樂乎。
四、設計支持性的活動方式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滲透游戲精神,就是要給予幼兒更多自由、自主的權利,讓他們自主的選擇材料,給予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由操作,但需要強調的是動手操作不等于科學活動,如果幼兒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操作材料,沒有帶著問題去操作和思考,那就是毫無目的的瞎玩,并不是科學探究;同樣如果幼兒只是在教師的要求下進行操作,操作的目的和操作結果代表的意義都需要教師講解,這樣的操作也只是走個過場,本質上仍然是在灌輸科學知識?!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薄?-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笨茖W活動不僅要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還要引導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等內(nèi)部思維層面上的活動;此外還要給予幼兒充分的交流與分享的機會,讓他們整理操作過程中的想法,梳理自己的思路,組織自己的語言,盡情地表達出來;同時在認真傾聽中關注別人的想法,在分析和比較中思路得到開拓,即幼兒之間通過語言交流,產(chǎn)生了思維碰撞的火花,每個人都得到了提升。
仍以《小球頂起來》為例,導入部分插入游戲后,幼兒在問題情境的激發(fā)下開始動手嘗試,教師提出問題:“小朋友去試一試,看看用幾根彩棒可以將小球牢牢的撐在桌子上,并把操作結果記錄在表格上?!彪S后幼兒自取材料、自主操作與探索,教師一邊觀察幼兒的操作狀態(tài)并適時指導,一邊鼓勵幼兒用語言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整個操作過程幼兒高度投入,也會為自己用彩棒成功的把小球頂起來而興奮、歡呼,可見幼兒操作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外部動手的活動,更是內(nèi)部動腦的活動。此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分享交流:“你是用幾根彩棒把小球頂起來的?”分別請幼兒試一試,輕松的話語讓幼兒有極大的熱情去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想法及發(fā)現(xiàn)。記錄也是科學活動中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記錄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大班幼兒可以使用概括程度高的記錄方式,也可以由幼兒自行決定記錄方式,教師給予支持和指導。
游戲是幼兒的生活內(nèi)容,自由、自主和創(chuàng)造的游戲伴隨著幼兒的生命成長,因此教師要在科學活動中彰顯游戲精神,讓幼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科學、探索科學,讓科學活動內(nèi)容更生動,讓科學活動形式更有趣,有效地促進幼兒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