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堯金 楊國福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讓學生在學校里能健康、有愛心地生活,積極地、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培養(yǎng)學生從小就有一顆愛心,有一定的安全意識。具備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有創(chuàng)意地愉快地生活。其中,“動手動腦、有創(chuàng)意”促進了德育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使品德形成于社會發(fā)展中,外化于行,學生因此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個擁有道德、智慧的人。中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活,自由大膽地提出疑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與生活環(huán)境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交流中建構完善自身的道德與修養(yǎng)。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激發(fā);思辨;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4-096-01
如何在《道德與法治》這門初中德育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是一個現實的課題。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初中德育轉型的課程,我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一邊摸索著前行,一邊總結經驗教訓,綜合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習因素,充分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和教學設計,更有力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的初衷是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健康快樂地成長,讓學生具備思考和辨別地能力,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一、改變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知識總體上感覺枯燥無味,教學難度系數大。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如果照本宣科,沒有充分備教材,備學生,那么,學生學習起來就毫無興趣。所以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寬闊的學習空間和思維空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之后,一定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教師必須到打破固有的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其中,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提高學生探究的興趣,做到“教學做合一”這樣就做到了尊重學生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動性,能親自動手實踐,嘗試著用簡單的科學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而且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徹底能夠擺脫懶散思想的束縛,跳出來。讓學生們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究,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所有的學習都更加有效、有意義。
二、激發(fā)主動探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組織群體互動
如何更好地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知識有效傳播的效率呢?我認真地斟酌了一下學生的實際情況后,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不斷地將學習過程優(yōu)化,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因此,我在講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中《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課時,首先出示同學們熟悉的執(zhí)法機構,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局、派出所等執(zhí)法機構。然后提出問題:“你們都認識這些執(zhí)法機關嗎?但是你們知道他們的權力是誰賦予的嗎?”隨之引出“什么是憲法?我國的‘國家憲法日是哪一天?為什么說我們有尊嚴的生活要由憲法予以保障?為什么說國家權力的運行規(guī)則要由憲法做出規(guī)定?”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小組合作,把課前搜集的資料拿出來交流,這樣在行動上進行相互配合的互動方式,通過合作交流與討論,并且老師在交流時時不時地用鼓勵的話語來推動學生們討論與學習,小組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小組成員們合作學習的開展,擴大了每個學生學習的信息量,有效提高了教學成效。
學生積極參與能夠激發(fā)出學生更多的探究欲望,不斷產生對學習的新鮮感。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教師放開手,把課堂交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如在講授九年級《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課堂上,我讓學生們自己發(fā)明一種東西,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學生們參與性高,學習興趣高漲。學生的發(fā)明也讓我大開眼界:影子機器人、電動書桌、狗屋等,形形色色,各有創(chuàng)意。在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就不是一味向學生灌輸書本上的內容,而是以學生為主,圍繞課題提出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和熟知的事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給學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時間,以此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的探究性認識,提升探究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突破。
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中《走進網絡生活新空間》這一課時,首先出示孩子們上網時出現的一些畫面,引起孩子們的注意,然后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利用一些網絡上的信息來試探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fā)孩子們的探究能力學生參與積極。如,當我問“在上網的過程中,網頁上經常出現恭喜你中了一百萬或一些黃色畫面時,你會怎么做?“孩子們各抒己見,答案精彩紛呈,這些是我沒有預料到的。當我又拿出一些信息,讓學生辨別信息的真假時,學生回答得頭頭是道,并且答案非常精確。讓學生在思考中充分想象,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讓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提高安全意識,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教師不是一味地教死書,還要教會學生生活的能力與自我保護的能力。在講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珍視生命》這一課時,我提出問題:生活中我們的敵人有哪些?孩子們各抒己見,列舉了生活中威脅著我們生命安全的敵人,如:火災、水災、車禍、泥石流等。針對這些問題說出了各自的意見,甚至還有所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有的孩子說當發(fā)生火災時趕快撥打119,并迅速撤離火災現場,如果煙霧太大,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靠墻彎腰行走,撤離過程中不能走電梯,必須走安全通道。以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思辨能力。
四、結論
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鼓勵學生從小勇于懷疑、審視,讓每一個人都能很自信地將自己的想法流利地表達出來。綜合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習因素,充分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和教學設計,更有力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課外,充分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最優(yōu)地傳授學生知識,讓學生有效學習;從學生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給學生營造更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健康快樂地成長,讓孩子具備思考和辨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