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煦 茍強
[摘要]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僅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還要把課程思政作為鑄魂育人的新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語文教學,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的思政育人功能。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是語文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基本維度,是全科育人、全員育人的新路徑。
[關鍵詞] 課程思政;高中語文;融合
課程思政是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思政教育新理念?!耙煤谜n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當前,關于課程思政的理論建設和實踐探索主要在高校進行,中小學對此關注得還比較少。高中階段是提升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除了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還應把課程思政作為鑄魂育人的新渠道,努力開創(chuàng)全科育人、全員育人新格局。
作為母語教育,語文教育在我國教育史上長期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鴉片戰(zhàn)爭以前,我國教育的實質就是語文教育(母語教育),它基本遵循著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教育方針和教育路線,即“將個人道德的教育、社會智能的教育和國家政治的教育集于一身”,[2]其內容包括道德倫理教育、宗教哲學教育,以及歷史、地理、天文、經濟等教育內容。“母語教學中,社會學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舉足輕重的地位。”[3]近現(xiàn)代以來,語文成為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學科?!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工具性”是指語文是交際、思維以及文化傳承的工具;“人文性”則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認同和崇拜上,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完善的人格品德。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語文的工具性要求進行聽、說、讀、寫四方面能力訓練;人文性則是對學生進行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有鑒于此,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的育人功能,推動語文課和思政課同向同行,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是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不同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講求的是滲透性和融合性,要把思政元素滲透和融合在課程教學中,達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們要善于挖掘語文課中的思政元素,將其有機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傳統(tǒng)文化和法治意識是語文課中重要的思政元素,也是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三個主要內容。其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民族精神是高中思政課必修4《哲學與文化》的重要內容;傳統(tǒng)文化是貫穿高中思政課必修4《哲學與文化》的主干內容,“文化傳承與理解”也是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法治意識是高中思政課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法治意識同時也是高中思政課必修3《政治與法治》的主體內容。
一、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情感共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在普通中小學、中職學校,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等學科教材編寫和教育教學中?!币虼?,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應有之義和課程職責。愛國主義倡導集體主義價值觀,國家利益重于個人利益。中國人濃厚的家國情懷,就是源于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利益大于一切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毒V要》要求,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同時指出:“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祖國的命運與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密不可分。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苯詠恚腥A民族國勢衰落,飽受列強欺侮,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因此,語文課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教育學生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
思政課的愛國主義教育側重于理論性認知,語文課通過對相關文學作品的賞析,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學作品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但理論上往往難以企及。沒有理論,我們就很難深入思考;只有理論,也很難認識事物的本來面貌。與理論相比,文學作品更能調動人的情感,激活人的感性認知,這也正是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所在。例如,“剝削”,在思政課中就是一個概念,就是指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剝奪工人剩余價值的行為。學生雖能理解這個概念,但很難對剝削這種行為產生情感體驗。而當學生學習了《包身工》這篇作品之后,就會非常同情工人的處境,就不可能不痛恨剝削制度。這種情境化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認知,是理性認知無法替代的。
語文課中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篇章有很多,這些作品都可以作為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重要資源。
如上表所示,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體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篇目共計十六篇,涉及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題材。以《沁園春·長沙》為例,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1925年,正值時局動蕩,國家命運前途未卜。毛澤東在長沙逗留期間寫下了這首詞?!肚邎@春·長沙》中的湘江大地寥廓萬里、絢麗多彩,不僅展現(xiàn)出毛澤東的博大胸襟,也體現(xiàn)了他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官僚軍閥、改造舊世界的決心與壯志?!皭澚壤瑔柹n茫大地,誰主沉浮?”展現(xiàn)的是青年毛澤東面對風云變幻的時代所生發(fā)出的對祖國命運的深刻關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體現(xiàn)的是一代青年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背會一首詞、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更是深切意識到“使命感”——關注時局、關心國運、與祖國共命運同呼吸,這是每一代青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融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傳承民族精神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fā)展共同的文化為前提?!拔幕瘋鞒信c理解”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也是思政學科必修4《哲學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思政學科對傳統(tǒng)文化只是一個概論性的導讀和理論性的認識,沒有詳細地展開解說。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自覺,“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4]這些具體問題需要語文課來面對。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取了相當豐富的古詩詞、古文和古典名著。這些作品猶如一粒粒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如《離騷》《蘇武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等作品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國家的赤誠與熱愛,洋溢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師說》《勸學》《游褒禪山記》等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尊師重道、敏學好問、堅定志向的價值觀;《〈論語〉十則》《陳情表》等通過質樸而生動的文本闡釋了“孝”的精髓;《歸去來兮辭》《赤壁賦》等傳達了古人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自然審美趣味……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相關文言文句法、語法知識、積累文言文詞匯,在突破古今交流屏障的同時,也建立起古今對話的思維體系,通過對作者或作品人物的分析,把握作品傳達出的主旨及思想情感,在古今對話中真正熱愛祖國語言,熱愛中華文化,樹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新一代高中生成長于信息化時代,電影、綜藝、動漫等是他們喜愛的生活方式,其中的優(yōu)秀之作甚至掀起全民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如央視綜藝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我們不可忽視視聽傳播對中學生感知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影響,要通過課堂文本學習、課外視聽傳播相結合的方式,讓傳統(tǒng)文化真正“潮”起來。
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兩重屬性,它關乎學生生活交流與民族記憶的傳承,不應只當作一門高考科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了解、熱愛、傳播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使學生在其浸潤之下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融入法治教育,培養(yǎng)法治意識
加強法治教育,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法治意識是思政課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高中思政課必修3《政治與法治》是法治教育的主板模塊,主要講述的是基于法治理念的國家政治生活,但缺乏有關日常生活的法治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法治教育,既可以豐富法治教育的內容,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
以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2《詩經·氓》為例。本課需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核心價值:從文學性的角度講,《氓》以“賦”為主,兼用“比”“興”,達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是《詩經》美學原則的生動詮釋,尤其是“賦”的手法,直陳其事卻又富于波瀾,其高超的抒情藝術對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大有助益;從思想性的角度來看,《氓》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戀愛時的歡欣與期待、婚后的無奈與憂憤,內容飽滿,啟示性很強。為實現(xiàn)上述教學目標,需要進行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學生會找出男主人公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女主人公最終做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離婚”之舉等內容。這時教師就可以強化學生對《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的了解,引導學生明白只有人人學法、懂法、用法、護法,才能保障我們的合法權益,推進國家法治進程。該引申不會占用太多課堂教學時間,既實現(xiàn)了“普法”,又加強了學生對文本主題思想的理解。
語文學科課程思政,既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的責任。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語文教學要善于發(fā)掘、精心設計,要融思政教育于日常教學中,與思政課相互協(xié)同,為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作出貢獻。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新時代中學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GS[2019] GHB145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王富仁.語文教學與文學[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2.
[3]于漪.弘揚人文 改革弊端——關于語文教育性質觀的反思[J].語文學習,1995(6):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鄭 煦 ? 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東河區(qū)包頭一中。
茍 強 ? 甘肅省慶陽市鎮(zhèn)原縣鎮(zhèn)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