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高職院校藝術賞析課程的開展,旨在能夠豐富學生的藝術基本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品格和審美鑒賞能力,充實、豐富學生的生命情感。藝術賞析課程的開設,是院校堅持“情智結合”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體現,如何進一步發(fā)揮藝術賞析課程的藝術感性優(yōu)勢,切實增強學生內心的體驗,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美育教育培養(yǎng)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 ? ?鍵 ? 詞] ?藝術賞析;高職院校;美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48-0018-02
促進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需要充分認識到藝術教育所發(fā)揮的關鍵性作用。通過開展藝術鑒賞課程,增強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接受力和理性分析能力,既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品格,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還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高職院校藝術鑒賞課程致力于通過傳遞藝術基礎知識和組織鑒賞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藝術鑒賞課程實現了藝術感性育理性的良好結合,并將這一能力劃入學生應掌握的專業(yè)能力、知識的范疇。
一、高職院校藝術賞析課程現狀
現階段高職院校藝術賞析課程開展的境地顯得十分尷尬。藝術賞析課程的開展,本身符合了現代化教育事業(yè)的前進步伐,順應了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切實需要,但是,由于一些院校對于該課程的認識不到位,沒有明確該課程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在實際的實施中存在明顯的局限。有些院校將這門課程開設為選修課,然而由于學生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較為嚴重,有些學生參加課程只是為了湊學分。而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對于這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常常將這門課程看作“水課”“擺設”。這種刻板印象使得藝術賞析課程缺乏吸引力,并未受到廣大學生的重視。
造成這一惡性循環(huán)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教師的教學過程存在問題。課程中可能包含了太多欣賞的部分,沒有組織學生進行實時的分析。有些教師在課堂中多數時間用來播放教學視頻,講解較少,課堂傳遞的信息量有明顯的局限,進而造成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長此以往,勢必造成學生對這一課程的積極性的下降,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另一個問題是,由于教師缺少對藝術生命精神的關懷,沒有深入、透徹地展示出藝術作品與人文精神的相互關系。課堂中關于藝術作品的講解流于表面,沒能激發(fā)學生的共鳴感和認同感。藝術作品沒能夠充分地喚醒學生內心的真實的情感體驗,課堂并沒有對學生的知識、智力、哲學觀念、情感體驗發(fā)揮出明顯的積極作用。
藝術賞析課程的功能在于,通過以動人的藝術形式,多層次、多角度的賞析作品,幫助學生建立網狀知識結構。這門課程與藝術史、文藝美學等相關課程理論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堅持以藝術教育培養(yǎng)為基本方向,切實發(fā)揮藝術作品賞析的優(yōu)勢作用,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感知和體會生命的文化價值。藝術作品是藝術賞析課程教學的基本載體,教學目標、教學方式都要以具體的作品內容為依據。藝術作品不是孤立的,應當體現多層次、多角度的文化內涵。
二、高職院校藝術賞析課程的美育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良好的審美認識和審美鑒賞能力的發(fā)展
藝術賞析課程的開設,教師通過講解藝術作品,展示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表現藝術作品蘊藏的獨特的文化價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經典藝術作品有較為廣泛的涉獵,與此同時,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起審美認知,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能夠有進一步的領會和感知,進而提升了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
(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藝術作品的背后,往往蘊藏著獨特的價值內涵。教師在教學時,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和聯想,結合收集到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表達的情感主旨等,學生在頭腦中進行豐富的想象。這一過程中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符合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切實需要。這也有助于學生在自身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能夠保持敏銳的頭腦,靈活的思路和充實的靈感,切實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三)有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
藝術作品傳達的不僅僅是美、藝術,更包含了作者由生活實踐總結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價值。藝術賞析課程不是簡單的講究藝術創(chuàng)作的技巧,而是要與作者展開心靈上的互動和情感的交流。藝術作品所傳達出的積極、正面的思想價值,通過合理有效的引導,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領會和吸收藝術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品質,從而有助于學生建立更加積極、更加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高職院校藝術賞析課作品如何選擇
(一)明確的教學目的,切實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藝術賞析課程作品的選擇,需要以明確的教學目的為依據,要切實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實際需要,要適應社會和教育發(fā)展的趨勢?,F階段有些教師在藝術作品的選擇上常常較多選擇西方作品,忽視了中華民族特色作品的融合。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當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有較為貼切、深入的把握,切實選擇符合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而不是一味地選擇外國藝術家的相關作品內容。要強化學生的民族精神,在充分的了解和認知本民族藝術作品之后,再學習世界文化藝術作品。學生只有建立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夠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才能夠建立正確的多元文化交流的觀念,才能夠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各個地區(qū)、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藝術文化。
(二)貼近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感悟
藝術作品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充分肯定了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來源,也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藝術源于生活,藝術作品是由創(chuàng)作者在長期的社會交往和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生活實踐。創(chuàng)作者總結生活經驗,將靈感投注到現實,藝術作品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經驗,體現出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藝術教育培養(yǎng)絕不僅僅局限在藝術作品的表面,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體會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蘊藏的文化價值和情感內涵。貼近生活實際的藝術作品,也符合學生認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切實需要,縮短了學生與意識創(chuàng)作的距離,學生才能夠更進一步地探索藝術作品,激發(fā)自身對藝術作品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藝術賞析絕不停留在作品表面,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的重要意義,穿透藝術作品的表面,感知事物的本質屬性,激發(fā)和調動學生探索的欲望。藝術賞析絕不是僵硬、死板、簡單地灌輸,而是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對藝術有自主、自由的理解和領會?;诖?,才能夠切實增長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思維的良好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思維
藝術賞析課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通過藝術賞析,反映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習慣風格。教師應當善于把握藝術作品的跨文化思維,選擇當前有多元價值觀沖突的作品內容,從而更高效、更順暢地展開課堂互動。也能夠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跨文化思維的發(fā)展。
四、高職院校藝術賞析教學課程優(yōu)化的具體途徑
(一)做好理論知識拓展,重視藝術的非審美維度
藝術作品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所表現出的強有力的藝術張力、自律特性,都不能否認它存在的同時所伴隨的其他的作品信息。這些因素可能并不存在于藝術的審美維度,卻恰恰影響著人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影響著人們的藝術鑒賞。藝術作品的賞析要求我們關注藝術作品的非審美維度,也就是要在特定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下探索相關的文化歷史活動,品味藝術作品的藝術內涵。賞析藝術作品,要將其還原到特定創(chuàng)作的文化歷史條件下,展現出藝術作品應有的文化活力。藝術賞析需要以文化為引領,從文化的層面展開探究和深入分析。以舞蹈作品賞析課程為例,教師在展開賞析中國舞蹈作品部分時,應當首先立足于文化,將民間舞蹈還原到特定的民間文化之中,要切實把握民間舞蹈與民間文化的相互關系。體會某一個民間舞蹈所蘊含的精神信仰、性格特點,體會這個民族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把握這一民族舞蹈音樂的特點,以及該藝術作品的歷史起源。通過對上述內容的大致了解,再組織學生進行舞蹈創(chuàng)作,賞析該民族舞蹈作品的文化價值。舞蹈動作、音樂風格都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風格。以蒙古族舞蹈為例,他們的舞蹈動作中常常有立腰、拔背、架肋等等,這些挺拔的姿態(tài)恰恰反映了他們生活的地理位置——遼闊草原。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自然而然地有開闊的心胸,進而有夸張的舞蹈動作。藏族舞蹈一般很少有超過頭頂的動作,這與他們的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他們認為,高高抬起的手臂會打擾神明,與他們的宗教信仰相悖。安徽花鼓燈的舞蹈伴奏以鼓點為主,舞蹈動作與鑼鼓點有密切的聯系,舞蹈動作中有很多停頓、亮相,鑼鼓點也有相應的休止、暫停。藝術作品的賞析,與藝術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來源、創(chuàng)作民族、宗教文化等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應當善于在這些聯系中綜合的賞析藝術作品。
(二)遵循情理結合的基本原則,重視藝術作品對生命價值的影響
學生不僅僅是藝術教育培養(yǎng)的接收者,更是積極主動探究藝術作品、品味藝術內涵和體會生命價值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并不以掌握多少藝術基礎知識理論為目的,而是要通過賞析藝術作品,體會其蘊藏的情感價值,充實自身的生命情感。教師要明確這一藝術教育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充分關注藝術作品的精神思考,探究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只有保持對藝術作品有關人類生命的深切關懷的充分肯定,才能夠發(fā)揮藝術作品對人的價值觀念的積極作用。
五、結語
藝術賞析課程的優(yōu)化,需要高職院校教師以學生的實際發(fā)展和成長需要為依據,不斷地強化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提升教育培養(yǎng)技能水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綜合素質的良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霄華.高校藝術課程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1):97-98.
[2]楊芳.提高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專業(yè)性,全面深化課程改革:以立體構成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142-143,148.
[3]潘璐.航空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以《民間藝術賞析》課程為例[J].藝術評鑒,2018(568):145-146.
編輯 王亞青
①本文系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課題“基于藝術賞析課程的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9JY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昀(1982—),男,漢族,湖南桃源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廣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