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安徽省霍邱縣兩所學校的5到7年級的42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為《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和《留守兒童基本信息及家庭背景資料問卷》。結果表明: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年級、留守期間與父母的聯(lián)系頻率顯著相關。
[關 ? ?鍵 ? 詞] ?5到7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48-0007-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批農民涌入城市務工,受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機制體制的約束,他們的子女幾乎依舊留守在農村地區(qū),學術界把“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仍留守在農村生活的未滿18周歲的兒童”稱為留守兒童,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留守兒童越來越成為一個數量龐大的弱勢群體[1]。父母關愛和陪伴的缺失,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一定影響。5到7年級學生正處于即將步入或剛步入青春期的特殊階段,本文試圖通過實證研究,找出影響5到7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為其教育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被試為來自霍邱縣某4個鄉(xiāng)村學校(含有小學和初中)的5~7年級農村兒童。從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共隨機抽取422名學生作為被試,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fā)放422份,被試需按照問卷指導語要求作答,無時間限制,完成后主試立即回收?;厥諉柧?22份,剔除無效問卷126份(漏答題、連續(xù)20題以上答案重復和效度量表得分7分以上的均視為無效)后,保留有效問卷296份,有效率70.14%。有效被試296人中留守兒童222人,非留守兒童74人;5年級47人,6年級56人,7年級119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th Test,簡稱 MHT)。該問卷由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構成,適用于從小學4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可以幫助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總分為56~64分者為有心理問題傾向,65分以上者,即可認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總焦慮程度較高,需要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每個內容量表得分8分以上者,說明該項焦慮程度較高;3分以下者,說明該項焦慮程度較低[2]。
《留守兒童基本信息及家庭背景資料問卷》,由主試自編,共15題,前4題主要為家庭背景的調查,所有被試作答;后11題涉及留守兒童留守時間的長度、留守期間與父母聯(lián)系的頻率、父母回家的頻率、監(jiān)護人的類型等,留守兒童作答,非留守兒童不作答。
(三)數據收集及處理
用Excel2003建數據庫,運用SPSS23.0進行數據分析,統(tǒng)計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檢驗標準,其中M為均值,SD為標準差,N表示樣本數。
二、結果
(一)有無留守經歷對農村5到7年級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差異比較,根據表1可知: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孤獨傾向、對人焦慮和沖動傾向六個項目差異不顯著;但身體癥狀和恐怖傾向兩個項目差異顯著。從心理健康總分來看,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得分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因素
根據表2可知: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年級和留守期間與父母聯(lián)系頻率顯著相關。事后LSD檢驗表明7年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6年級和5年級;很少聯(lián)系、一個月都不到一次與經常聯(lián)系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偶爾聯(lián)系與其他兩種聯(lián)系方式均存在顯著差異。
留守時間的長度、父母務工地點、父母回家的頻率和監(jiān)護人類型對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顯著影響。
(三)不同性別、留守/非留守的農村5到7年級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差異
以心理健康總分為因變量,以性別與留守與否為自變量,采用2(性別)*2(留守與否)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性別的主效應異常顯著(F(1,296)=8.30,P=0.004,P<0.01),留守與否的主效應顯著(F(1,296)=6.05,P=0.014,P<0.05),但是性別和留守與否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296)=1.270,P=1.207,P>0.05)。可見,農村5到7年級不同性別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異常顯著,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但兒童的性別與留守與否之間不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
三、討論
(一)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各項目的差異比較
本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二者之間差異異常顯著,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自責傾向、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六個項目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身體癥狀和恐怖傾向兩個項目差異顯著,該結果與前人如陳琳[3]的研究結果較一致。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要學會更早地照顧自己、關注自身的生理健康狀況,所以對自身的身體癥狀會更加敏感;兒童期是形成親子依戀關系的關鍵時期,由于親情的缺失致使留守兒童不能形成安全的親子依戀關系,這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易對外界產生恐怖心理;另外,農村教育力量薄弱,師資匱乏,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更是少之又少,當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問題困擾時不能及時給予專業(yè)的疏導,也不利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二)與父母聯(lián)系頻率與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系
本研究發(fā)現,經常與父母聯(lián)系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高,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如郭飛[4]是一致的,說明了溝通對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影響。頻繁的聯(lián)系使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也能讓留守兒童們在遇到問題時能得到及時的梳理和宣泄。本文的調查被試正處于兒童期向青春期的過渡階段,他們遇到的問題更復雜,更需要指導和幫助。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日常交往除教師以外,要么是和他們面臨著同樣困惑的同齡人,要么是關系并不親密的代撫養(yǎng)人。同齡人和代撫養(yǎng)人給予不了太多的幫助,而農村地區(qū)教師資源比較匱乏,大多數學生遇到困惑時不會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所以有困惑時,如果不能與父母溝通的話,只能憋在心里,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的影響。
事后LSD檢驗發(fā)現:偶爾聯(lián)系與經常聯(lián)系或一個月聯(lián)系不到一次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經常聯(lián)系和一個月聯(lián)系不到一次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幾乎不聯(lián)系或者經常聯(lián)系意味著父母行為前后是一致的,這有利于兒童心理一致感的形成,心理一致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發(fā)展。
(三)性別與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農村5到7年級兒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顯著差異。由于本文研究的對象處于兒童中后期和青少年早期,這時期的男孩和女孩的心理發(fā)育狀況是不同的,男孩比女孩會更多地采取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某種程度上能宣泄心中的不難;另一方面女孩的自尊往往比男孩低,更脆弱[5]。由于性別和留守本身就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他們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產生交互作用。
(四)留守時間長度、父母回家頻率、監(jiān)護人類型、務工地點與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本研究分析得出留守兒童留守時間的長度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不顯著,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外出時間越早、留守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消極心理越嚴重[6],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研究對象年齡之間跨度不大導致的,缺少低年級和幼兒間的比較。
父母回家頻率方面,本研究發(fā)現父母回家的頻率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影響不顯著。外出打工的家庭一般經濟狀況比較差,父母為了多掙點錢,不會為了陪伴孩子專門回家,回來肯定是有事情要處理,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所以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影響不顯著。
監(jiān)護人類型方面,不同的監(jiān)護人對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影響不顯著。調查發(fā)現:幾乎所有的監(jiān)護人只負責照顧生活,對心理關注較少,所以監(jiān)護方式不同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不顯著。
務工地點方面,無論是在本縣、本市、本省還是外省,便捷的交通已經決定了距離不是問題,對于留守兒童的結果是一樣的:父母均不在身邊,所以務工的地點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不顯著。
四、建議
(一)對學校層面的建議
學生受教育、成長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學校領導和老師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各方面的發(fā)展,對于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要重點關注[7]。首先,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檔案制度,以便能更加全面、縱向了解這一群體,發(fā)掘這一群體的優(yōu)點和特長,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其次,學校一定要搭建心理咨詢平臺,配齊配足師資力量,讓留守兒童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得到專業(yè)的指導;再次,學校要特別關注7年級留守兒童,可以針對這一群體開設相關的專業(yè)知識講座,如專門針對女生的青春期衛(wèi)生保健知識等。最后,學校應多開展一些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鼓勵留守兒童參與進來,這不僅能提高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二)對家庭層面的建議
良好的溝通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有利于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首先,父母要與留守兒童代養(yǎng)人或其他監(jiān)護人做好溝通。父母在外出時,最好委托有教育能力、有時間精力的適合孩子的代養(yǎng)人或其他監(jiān)護人,日常要多與代養(yǎng)人或其他監(jiān)護人溝通,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并針對孩子的性格與代養(yǎng)人或其他監(jiān)護人協(xié)商教育策略和方法。其次,父母要與學校和老師溝通。父母要經常聯(lián)系學校老師,隨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并及時進行教育引導,幫助留守兒童促進個性發(fā)展,提高學習成績,培養(yǎng)道德情感。最后,父母要與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有生活層面,也要有心理層面;溝通方式上要學會放下身段,給予更多的尊重,這樣他們遇到問題或者困惑時才愿意和父母傾訴。
(三)對政府層面的建議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就政府層面上來說,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勢在必行。一是進一步強化政府主導,加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基層組織作用。在基層社區(qū)組織中搭建各方參與平臺,讓各類政府機構、企事業(yè)組織、志愿服務隊伍依托基層社區(qū)組織參與到留守兒童關愛服務中去。二是進一步完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各政府部門關愛留守兒童的職責分工,強化各部門統(tǒng)籌協(xié)調,落實各部門工作責任,完善關愛服務體系。三是進一步健全留守兒童救護保障機制。如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關法規(guī)政策應再健全完善,兒童救助和兒童福利等措施還應再加強,另外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還應再加大,要把配齊心理咨詢室、心理專業(yè)老師作為一個硬指標來抓,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在遇到一些問題時能夠得到專業(yè)的指導。
五、結論
對安徽省霍邱縣某兩所鄉(xiāng)村中心校的5到7級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年級、留守期間與父母的聯(lián)系頻率顯著相關。
總之,農村5到7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為低下,應引起家庭、社會和學校的重視,要充分發(fā)揮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聯(lián)動協(xié)同功能,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形成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學校和政府的關愛,有助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秦瑤.留守初中生學校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2]周步成.心理健康測驗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5-10.
[3]陳琳,陳嬡.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音樂教育關聯(lián)性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2018,35(5):114-120.
[4]郭飛.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以安徽省為例[D].濟南:山東大學,2016.
[5]Robert.S.Feldman.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蘇彥捷,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324-325.
[6]楊菊華,段成榮.農村地區(qū)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教育機會比較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1):11-21.
[7]陳蔓莉.遵義縣農村留守初中生生活滿意度調查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10(5):116-121.
編輯 王亞青
①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留守經歷對‘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干預研究”(項目編號:SK2018A0793)前期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靜(1983—),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