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海 毛克鋒
[摘 ? ? ? ? ? 要] ?專題化教學與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如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構建知識體系框架,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是高校思政課教師面臨的困難。通過專題化教學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相互結合,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關 ? ?鍵 ? 詞] ?專題化;任務驅動;思政課;高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48-0001-03
“專題化”教學是突破傳統(tǒng)的教材章節(jié)邏輯體系依序授課的一種教學方式,是根據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課程內容的內在思想和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概括和充實,形成既有先后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并圍繞這一專題來確立教學方案,相對集中、深入地進行教學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專題化教學模式具有教學內容主題鮮明、重點突出、教學方法多樣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顯著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將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有機融合,使學生在教學(實踐)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獲得知識與技能,從而提高職業(yè)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導向教學法原本主要運用于理工科等實踐或模擬情境較多的學科教學中,鑒于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及思政課自身較強的理論性,我們將任務導向教學法運用于思政課的教學中,期望通過此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解決思政課堂枯燥乏味這一難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8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第十章“五位一體”總布局第一節(ji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難點,是思政課教師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突破的問題。根據專題化教學及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要求和教材章節(jié)內容的安排和邏輯體系的設計,結合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來解決這一難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點的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我們仍然要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就成為我們教學的重點。2018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與以往相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在第十章“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一個新問題,也是一個重點問題,更是一個難點問題。
高職高專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點,教師在教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時必然面臨更大的困難。通過以專題化教學和任務驅動方法進行教學后,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教學中的重難點。
從思政課教師的角度來說,要講好、講透這一問題,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從知識寬度、廣度上做好功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知識,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緊密相連,既有縱向的也有橫向的聯系。其次,要充分了解學情,從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點出發(fā),結合教學目標要求來完成教學設計。最后,要從課程思政的理念出發(fā),根據授課對象的專業(yè),選取與之聯系密切的素材進行教學,既能達成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從高職高專學生的角度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涉及許多未曾接觸過的知識,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恰恰是學生的短板所在。當然,還有思政課一貫的枯燥性給他們帶來的厭倦、抵觸情緒。
針對這些難題,通過專題化教學和任務驅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加深對這一問題及相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二、專題教學內容的設計(整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教材前后許多知識有緊密的聯系,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首先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轉化并不是說我國當今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本質上的變化,而是一種在原有的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出現的遞進性的變化,是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發(fā)展遞進到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落后的社會生產發(fā)展、遞進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的一種表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到新時代的新的階段性的表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我們黨和政府制定大政方針、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依據。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領域、區(qū)域、群體的不平衡,在區(qū)域發(fā)展、城鄉(xiāng)發(fā)展、收入分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均有體現;發(fā)展不充分主要表現為一些地區(qū)、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fā)展不足的問題,既有生產力發(fā)展總體水平和個別生產領域產能的不足,也有法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yè)、生態(tài)文明等的不足。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解決了社會發(fā)展動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內在要求,解決了社會發(fā)展整體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綠色發(fā)展,解決了美麗中國建設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開放是國家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解決了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zhàn)略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共享,是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解決了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前進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些方面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切實破解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之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現階段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統(tǒng)領,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戰(zhàn)略目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是源自中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要求,是中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新的歷史階段所呈現出的新特點提出的新要求,是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主線。深刻認識、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了解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供需關系問題、結構性問題(產業(yè)結構、區(qū)域結構、分配結構、生產要素結構)等,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掌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措施、內容,結合全國經濟發(fā)展現狀及在各行業(yè)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進行的不同的探索、取得的不同成就,特別是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下各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fā)布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專題指南中,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第十三個專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之下,結合高職高專學生特點,我們將專題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為主線,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新發(fā)展理念、“一帶一路”思想、“新兩步走”戰(zhàn)略目標、當今中國發(fā)展面臨的復雜國際形勢等問題進行整合,使前后的知識能聯系起來,構架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本專題的內容多且較為復雜,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把握知識講授的深淺。選取了教材第九、十、十一章的部分內容,主要考慮一方面在已完成的教學中為本專題的開展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為學習后面章節(jié)的內容作了一定的鋪墊。同時,“一帶一路”內容的選入又同國內國際時事相聯系,通過完成設置的任務既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的興趣和實際動手能力。
三、任務驅動環(huán)節(jié)設計(任務制定與分解)
為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將班級學生以每小組10~15人左右進行分組。根據專題整合后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并將任務傳達給各個學習小組??紤]到高職高專學生較差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積極性,在要求達到的任務目標上會有所降低。具體任務分解見下表:
由于高職高專學生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因此預設任務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現象到本質的遞進過程。前期的任務主要從身邊的現象出發(fā),教師也主要起到指引、提示的作用,用個別案例引導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基本都能實現預設的目標要求。隨著任務進度不斷推進,難度也隨之增加。在現象和案例的要求上,從學生自身、家庭、同學逐漸擴展到全省、全國乃至全球,需要學生具備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要求也在不斷增加,不僅需要搜集資料,還要學會分析、綜合,直至最后得出結論,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也在逐漸凸顯,需要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甚至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可靠的資料源,這也對教師的準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小組需在5~7天的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期間既需要小組成員充分發(fā)揮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又需要小組成員之間良好的分工協作。獲得信息的途徑既有個人的生活、學習經歷,也有通過訪談、調查問卷的形式獲得的,更有大量信息是通過網絡才能獲取,不僅將課程內容融入了實踐活動中,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溝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四、實行過程反思
已有的教學實踐表明,“專題化+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并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但在本專題的教學中仍然面臨一些難題需要解決。
第一,本專題是以突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教學難點為目的,所選內容較多,如何在教學中把握各個內容講解的“度”是個問題。既不花過多的時間以免重點不夠突出,又能真正把各個問題之間的聯系是任課教師應該思考的。
第二,任務完成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撐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現象和事例,教師如何避免任務過程偏向理論解讀。眾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被廣大學生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理論性強且枯燥乏味,教師如何簡潔、清楚地把理論講透是對思政課教師的一大考驗。
第三,任務完成過程中缺乏更為有效的激勵機制。特別是在民辦高職高專院校,除了以成績激勵學生外,以何種其他的方式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完成各個階段的任務的積極性也是一個問題。
第四,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為繁復的各項任務,需要教師與學生處理、協調好各種關系,如任務與專業(yè)課學習的關系、學習與娛樂的關系、生活與工作的關系等。
專題化教學與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都已經在很多學科的教學中得到了運用,有效地將兩者結合起來去突破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是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的。當然,在專題內容整合和任務分解設計可以根據實際進行調整,以便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郎新發(fā).“專題式教學”: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新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0(4).
[2]張桂蘭.淺析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任務驅動教學方法[J].職業(yè),2012(4).
[3]胡鞍鋼,鄢一龍.我國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何處[J].人民論壇,2017(S2).
[4]湯兆云.踐行新發(fā)展理念 推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解決[N].光明日報,2018-04-13.
編輯 王亞青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民辦高職高專院校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2018JS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