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米蘭
摘 要:本文基于農村家長自身行為存在不良習慣和對兒童認識存在誤區(qū)的現實情況,提出在大班可以實施反哺式教育活動以提高家長素養(yǎng)和育兒能力。實踐表明,幼兒在禮貌用語、遵章守紀、環(huán)保意識、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都是可以“反哺”給家長的。通過圖示交流、文學感染、行為挑戰(zhàn)、公益服務等教育策略使得家長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認知偏差得到改善,幫助家長樹立起了正確的兒童觀,提升了家長的素質,提高了家長的育兒能力,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反哺式;家長;教育活動
1 問題提出
反哺,本意是雛鳥長大后,銜食喂母鳥。束皙“嗷嗷林鳥,受哺于子”和蘇軾“鳥哺何辭日夜飛”的詩句講的都是這個意思。通俗點說,反哺就是后輩哺于前輩,下一代哺于上一代。作為一個生物學的概念,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家長向孩子學習。筆者發(fā)現,在農村幼兒家長中實施反哺式教育活動不僅有其現實需要,還有其重要的教育意義。
1.1 反哺式家長教育活動的現狀分析
1.1.1 家長自身存在行為的偏差
(1)禮貌用語缺失
有些家長送孩子來園,老師主動向他問好,家長不回應,孩子跟他道別,他也是扭頭就走,場面很是尷尬。
(2)衛(wèi)生習慣欠佳
我園地域及生活背景差異,這里的家長多數是撤村建居后居民,以往隨手丟棄垃圾廢物的現象成了習慣,這種行為到了今天很不可取。盡管大環(huán)境下有過多次宣傳教育,仍有家長出入校園亂丟垃圾。
(3)著裝不夠得體
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民的素質和公德,體現在居民的舉手投足間。家長中經常穿著睡衣拖鞋來園接送孩子,不文明也不衛(wèi)生。
(4)違反幼兒園制度
家長送孩子上幼兒園遲到現象頻頻發(fā)生,甚至九點到十一點了還有孩子姍姍來遲。家長中認為孩子還小,上幼兒園階段沒有學習任務,可以隨意遲到早退,對孩子的遲到不以為然。
1.1.2 家長對兒童認識的誤區(qū)
(1)好包辦幼兒內務行為
每當上學放學,家長總是主動包攬,替孩子背書包提生活用品。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家長認為自己的付出天經地義。
(2)舍不得幼兒為家庭服務
大班幼兒自己有意愿為家家庭付出勞動,往往家長不信任孩子能做好,總是剝奪機會。主要是家長對兒童認識誤區(qū),不相信孩子的實際能力,剝奪孩子鍛煉操作機會,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只能是傷害。
1.2 反哺式家長教育活動可行性分析
1.2.1 幼兒已具備的能力
首先幼兒通過在園的學習與實踐,他們已經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具有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和遵守規(guī)則的能力,他們越來越有主見,越來越自信。有能力對家長進行禮貌用語、遵章守紀、環(huán)保意識、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反哺”。
1.2.2 家長心理適應
家長本身的一些行為偏差被孩子發(fā)現提醒后,家長很樂意接受孩子的建議,覺得自己孩子長大了,有主見了,學到真本領了,比起老師或者其他人當面指出更有效果也不失面子。
1.2.3 數據對比
根據老師觀察統計,家長和幼兒對應的行為方面形成了鮮明的數據對比(如圖1)。通過加強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改進家長的行為偏差,糾正家長對兒童的認識是可行的。
2 操作定義
反哺式家長教育活動:是基于農村家長自身行為存在不良習慣和對兒童認識存在誤區(qū)的現實情況,幼兒作為家長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在多種類型的的教育活動中,通過圖示交流、文學感染、行為挑戰(zhàn)、服務公益等教育手段糾正家長群體中出現的問題行為,帶動家長進步,有助于家庭生活文明,增進親子關系及社會和諧。轉變家長樹立起正確的兒童觀,提升家長的素質,提高家長育兒能力的一項活動。
3 反哺式家長教育活動設計
3.1 設計原則
1.換位性原則:是指在日常禮貌禮儀方面特別要注意換位性,俗話說,誰都不喜歡熱臉貼到冷屁股。不要固執(zhí)己見,而是改變行動。
2.操作性原則 :在設計活動時,反哺式家長教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幼兒力所能及,家長作為傾聽者,學習者,積極主動的與幼兒溝通、協調。讓思考與操作相聯系,陶冶情感,鍛煉意志。
3.一致性原則:反哺式教育活動不該只是一件美麗的道具,意味著相同信息的重復性,家長和幼兒行為一致性,家庭成員之間一致性。
3.2 設計內容
反哺式教育活動內容來源于家長群體中的自身行為偏差以及家長對兒童認識誤區(qū)。根據已有的現實情況分門別類整理設計出相應的活動內容。如圖2:
3.3 設計流程
把家長自身存在的行為偏差及對兒童認識的誤區(qū)表現,聚焦問題所在,梳理出主要有哪些方面進行分門別類,形成內容進行實施反哺,達到一定的效果并作交流分享。如圖3
4 反哺式家長教育活動實踐
4.1 圖示交流類教育活動操作策略
1.畫標識以提醒,通俗易懂,無聲勝有聲
平時家長做的不好的地方,幼兒也口頭提醒過,家長容易忘記,孩子想到了設計標識來提醒家長。
案例1:睻睻把畫好的標識舉起來給大家看,我的爺爺吃飯的時候也要抽煙。我跟他說不要抽煙,他總是說哎呀我忘記了。我要把這張標識貼在冰箱門上,讓他一看就知道不能在吃飯的時候抽煙了。多多也把自己畫好的標識向大家透漏:“我奶奶好幾次穿著睡衣來送我上幼兒園,保安叔叔都批評過她,原來的張老師也提醒過奶奶。我把這個標識貼在奶奶床頭,這樣她就不會這樣了?!?/p>
分析:大班幼兒具有初步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他們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能把自己觀察到的素材進行整理、加工,整理加工就是“創(chuàng)作”。也正是幼兒主動繪畫標識貼在家里的醒目處,時刻提醒家長。這樣的標識獨一無一,家長看了內心也是很高興的,更高興為自己的不良行為做改變。以前多多的奶奶總是穿著睡衣送孩子來園,在多多的反哺下,奶奶改變了自己的做法,現在再也沒有穿著睡衣來幼兒園接送孩子了。
2.“畫”書信來表情,一封家書抵萬金
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繪畫圖畫加文字表達)寫出來的書信,表達了自己對家長的愛,也是對家長行為偏差的一種規(guī)勸,家長容易接受這樣的“批評教育”。
案例2:凡凡把畫好的圖片請老師幫忙用文字記錄,他說自己爺爺不好的行為是隨地吐痰,太不講衛(wèi)生了。爸爸卻總是一邊玩手機一邊放著電視,等奶奶叫他吃飯還不樂意。媽媽看到爸爸不聽話就大聲罵人,還要亂發(fā)脾氣。我想讓爺爺和爸爸還有媽媽把這些壞毛病都改掉。這樣的話,我們一家人就可以很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了。老師把凡凡畫的這“封信”交給了家長,家長看了很有感觸,被凡凡的筆觸打動了,后來凡凡的爺爺,爸爸媽媽都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分析:以上案例通過“畫”來表情達意,反哺的效果很明顯,家長看到這樣獨一無二的標識和“書信”,內心激動,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更愿意接受孩子的反哺教育,努力糾正自己的行為偏差。
4.2 語言提示類教育活動操作策略
人際交往,最美好的是微笑,最美好的是回應。每天來園離園,禮貌用語少不了。當然一個家庭的幸福來源就是安全第一。
1.榜樣互動,熱情洋溢增自信
案例3:亮亮的媽媽送孩子來園從不主動引導自己的孩子跟老師打招呼,老師熱情地向她及孩子問好,她也不回應。在《甜嘴巴人人夸》活動中,老師邀請亮亮當文明小天使,佩戴綬帶在門口做迎賓。離園的時候,亮亮對他媽媽說:“媽媽,你也要跟老師打招呼說再見,你不說再見我就不跟你回家?!绷亮劣米约旱淖孕藕脱孕懈腥局膵寢尅K膵寢屢沧兂闪颂蜃彀汀巴尥蕖?。
分析:亮亮本身也是個內向的孩子,在《舔嘴巴人人夸》活動中,也是從靦腆到大膽,再到有足夠的自信大大方方跟人問好道別,表現出色,他媽媽看到自己孩子在眾人面前的那種自信,她也被感染了。再加上亮亮及時用語言提醒媽媽,亮亮用自己的行動反哺著家長,亮亮就是媽媽的榜樣,是所有家長的榜樣。
2.出門提醒,安全保障多一份
家長中總是忘記帶接送卡接送孩子,遺失接送卡,造成補卡現象日趨嚴重,影響親和班級榮譽,給孩子造成安全隱患。在活動《快樂出發(fā)》中,孩子們每天出門前都主動提醒家長記得帶上接送卡,快樂出發(fā)。孩子還想了好辦法,把接送卡系在書包上,有了孩子的提醒,粗心的家長也變得細心了,也重視帶接送卡這件事情了,偶爾家長來接孩子忘記帶卡,他主動回家再帶來才接孩子。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愛,但也遍布危險。每天出門前家長在孩子的提醒下,個個都能做到帶好接送卡,不讓卡片再遺失,不讓壞人有機可乘。
4.3 文學感染類教育活動操作策略
1.創(chuàng)編兒歌,淺顯明快,達到效果
兒歌可以讓幼兒聯絡家長的感情,可以使幼兒的情感得到抒發(fā),兒歌以它生動活潑的獨特語言方式,迎合了孩子們的口味,切入幼兒的心靈,發(fā)揮著多方面的作用。
案例4:每到放學時間,家長接孩子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幫孩子拿好書包和水壺。老師和孩子們進行了團討,怎樣讓家長不搶著替自己拿書包拎水壺呢?經過多次創(chuàng)編,班級誕生了一首兒歌《我會做》。孩子們把這首兒歌念給家長聽,久而久之,家長都學會了放手不再包辦代替孩子的內務。
分析: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其中兒歌形式簡約活潑,內容淺顯直觀,所描述的都是簡單的事物。創(chuàng)編的兒歌內容是:背書包呀拿水壺,自己的事情都會做。爺爺奶奶很辛苦,別再搶著替我做。兒歌里面的人物角色隨時可替換。家長聽了兒歌很驚訝也很感動,開始反思自己對兒童的認識誤區(qū),承認孩子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內務,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鍛煉機會,切實讓家長學會了該放手時就放手。
2.歌舞表演,尊老愛幼,家庭和睦
尊老愛幼是人類自我尊重的表現。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孩童時代,也都有衰老的一天。與此同時,尊老愛幼又是一種社會責任。家可以是不富裕的,但家一定是幸福和諧的。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所以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應該積極努力,爭創(chuàng)幸福文明家庭。幼兒把所學的尊老愛幼兒歌、故事系列每周都表演給家庭成員看。孩子的天真無邪是家長的精神支柱,歌曲中的一字一句促使家長用實際行動去鞭策自己。
4.4 行為跟蹤類教育活動操作策略
1.火眼金睛孫悟空,鐵面無私小包公
我們愛孩子,孩子也會愛我們,孩子需要夸獎,同樣家長也需要肯定和贊揚。在《我是星探》主題活動中,孩子和家長進行互贊,努力去發(fā)現對方的優(yōu)點,家長學會反思,發(fā)現不足及時改正。幼兒很樂意做家長的監(jiān)管員。提醒家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管理自己情緒等等。每天對家長的行為進行評價,表現合格給好評,獎勵貼紙,根據表現程度上升星級,表現不好給差評。家長反饋說,自從開展了《小星探》活動后, 我們每天都去發(fā)現對方的亮點,堅持了這么長時間,發(fā)現自己情緒好了很多,優(yōu)點越來越多,缺點自然少去,家庭更和睦了。表格(如下圖)
2.明察秋毫進家庭,事事關心我能行
比如食品的安全問題是人們關心的問題之一,盡管在這個年代食物不再匱乏。發(fā)現農村家長還是不關注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放學后喜歡在路邊攤購買食物給孩子吃,甚至給孩子喝過期的牛奶。在《我是食品安全管理員》活動中,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關注食品包裝上的安全信息,外包裝上會有生產日期和安全標志。幼兒回家對家庭的每一樣食品都進行檢查,幼兒發(fā)現祖輩家里有些食品早都過期了,老人還在吃。經過幼兒的勸說和科普,家長毫不猶豫丟棄了過期食品,并接受孩子的建議不再購買路邊小攤販食物。
4.5 心愿表達類教育活動操作策略
1.送生日祝福
家長協助幼兒記錄家庭成員的生日日期,并做上標記。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制作生日賀卡,把祝福寫畫在里面。
2.表達自己愿望
老師經常聽到幼兒說自己媽媽很忙,都不陪自己玩。這時候,幼兒可以制作心愿卡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心愿。當幼兒發(fā)現祖輩們家里有過期食品,口頭提醒他們不能吃。可是老人舍不得丟棄,認為吃了也沒什么。幼兒用心愿卡來表達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幼兒通過制作心愿卡表達自己對家長祝福、建議,甚至是請求,投進小信箱,家長很期待收到自己孩子的心愿卡。同時家長也回信給孩子。小信箱成了家幼互動的又一道風景線。增進親子感情,也多了更多的幸福感。
4.6 習慣挑戰(zhàn)類教育活動操作策略
不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古代,都很強調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可是我們農村幼兒園家長現在根本沒有認識到這些問題,沒有自己正確的觀念。送孩子上幼兒園,在有些家長認為,想送則送,想什么時候送就什么時候送,甚至從早上九點到中午十一點的這段時間里也有家長領著孩子姍姍來遲。
1.我做媽媽的小鬧鐘,親子打卡共進步
案例5:萌萌媽媽說:“老師,我們現在搬家了,所以天天遲到,不要緊吧?!泵让龋何覀兛梢蕴崆捌鸫惭?,我不想遲到。媽媽:可是有時候起不來,趕不上小區(qū)巴士。萌萌:我們剛開學那幾天都沒有遲到,都能趕上小區(qū)巴士,可是后來你總是睡懶覺。老師:那你有辦法讓媽媽不睡懶覺,每天按上拉幼兒園嗎?萌萌:我們每天簽到打卡呀,這樣媽媽就不敢遲到了。(萌萌的想法老師做了支持)
分析: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過:各種各樣的習慣都是一種連鎖條件反射系統??梢娨B(yǎng)成任何一種習慣就必須持之以恒,按一定的要求堅持著去做,從而使這種行為逐步形成條件反射,成為自覺遵循的行為。案例中家長認為上幼兒園遲到不要緊,沒有學習任務。而孩子們不是這么想的,他們希望早早來園,可以玩到自己喜愛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游戲鍛煉。老師支持孩子的想法,打卡堅持下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我做值日生,愛家、愛園、愛勞動
值日生工作在幼兒園最常見,孩子們在值日生活動中表現出了做事的積極性、主動性、持久性。幼兒準備把這項工作到家庭中也大顯身手,讓家長刮目相看。
案例5:龍龍媽媽:“現在吃飯時,每天我家龍龍都要自己幫大家拿好碗筷,分好碗筷,一開始我不讓他做,怕他打碎碗,龍龍說你要相信我,現在都做成習慣了?!币慌缘膸孜患议L也說:“小家伙們還真能干,我們家的也都堅持做家務。感覺孩子長大了?!?/p>
分析:孩子在幼兒園做值日生,他們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對班級有責任心和歸屬感,在值日生活動中,幼兒有愛勞動的良好品德,有明確勞動的意識,能體驗到勞動價值,使勞動成為自身內在的需要。家長不要小看我們的孩子,他們在家里照樣可以用勞動的方式反哺家長。
4.7 服務類教育活動操作策略
參與公益,自己文明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我們組織大班幼兒走出幼兒園,進社區(qū),用實際行動去愛護自己的家園,大班幼兒能從小事做起,爭當保護生態(tài)的小衛(wèi)士和環(huán)保宣傳的小使者,反哺大人不亂丟垃圾。家庭外出旅行或野餐,幼兒把垃圾投進垃圾桶,對家長都是很好的反哺教育。
1.外出宣傳:垃圾分類舉國上下開展的如火如荼,需要提升幼兒園附近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幼兒把自己繪畫的垃圾分類宣傳海報分發(fā)給他們,提醒他們做好垃圾分類投放。居民們接過海報,不僅對幼兒點贊,從思想上也有了新的認識。
2.外出實踐:大家認識了不同顏色的分類垃圾桶,明確了垃圾分類的標志、垃圾的品種以及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幼兒分頭行動在公共產所幫忙撿垃圾,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爭做文明環(huán)保者。家庭聚餐產生的垃圾主動分類投放到垃圾桶。
5 結語
隨著反哺式家長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家長的收獲勝讀十年書。很多家長跟老師反饋,自己深受孩子的影響,確實改變了對兒童的正確認識。以前孩子爸爸洗腳很拖拉,現在孩子洗完腳會說小板凳再喊你,叫你快快洗腳去,他爸爸立馬放下手機去洗腳。孩子還會提醒我們吃飯不聊天,爺爺奶奶聲音又大,孩子總是伸出食指放在嘴巴,代表輕聲或者不說。另外,家長之間還通過網絡平臺自愿交流,分享經驗,促進家長之間更好的學習。
其實在日常中有形形色色的家長,有的落落大方,彬彬有禮。有的素養(yǎng)欠佳,需要指正。實施了反哺家長教育活動后,那些家長自身的習慣與思維模式很難改變的時候,卻因被自己孩子的教育開始反省并接受改變。說明家長能在孩子面前放空自我,放下身段。接受孩子對自己的教育,虛心向孩子學習,增進了親子關系,促進了家庭文明,提高了綜合素質,增添社會和諧。
第一,在實施反哺家長教育活動中,孩子的收獲也是很大的,他們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發(fā)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及校園文化的熏陶中更好地遵守規(guī)則,建立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自我評價,促進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極大地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
第二,在反哺家長教育活動中,家長能更加深入的見證自己孩子的成長軌跡,每一次小小的體驗都讓他們獲得成就感有助于提升家長的育兒能力與智慧。
第三,反哺家長教育活動這次重點是幼兒對家長行為習慣的反哺。是家長向幼兒學習的過程及結果。今后可以把反哺式家長的教育活動再擴充一部分“養(yǎng)育之恩”活動,進一步增進親子情感。
參考文獻:
[1] 劉梅.幼兒園初任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我見[J].好家長,2017:7.
[2] 夏婧.幼兒園場域中兒童文化反哺的現狀研究[D].2015.
[3] 童玉葉.《反哺教育:不該只是一件美麗的道具》《紹興教育》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