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翔
[摘要]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確立單元整合視角,將單元視為一個完整的教學整體,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系統(tǒng)化的建構,使單元教學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從而擴大數(shù)學教學效應,促進學生宏觀建構能力成長。文章以“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為例,探索了單元整合視角下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單元整合;小學數(shù)學;數(shù)學思想
目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以課時教學設計為主,這就造成各個課時之間的人為割裂,不利于促進學生系統(tǒng)思維發(fā)展。單元整合打破了課時教學設計傳統(tǒng)思維,確立單元整合視角,將單元視為一個教學整體,將教材外在的知識結構向學生內在的認知結構轉向,使單元元素、單元方法和單元思想等形成一個有意義、有邏輯的結構,從而擴大數(shù)學教學效應,促進學生宏觀建構能力和深度數(shù)學學習力的成長。下面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探索基于單元整合視角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策略。
一、挖掘核心元素,形成意義結構
核心元素從數(shù)學知識層面而言,是指單元教學中涉及的數(shù)學核心知識,這是數(shù)學教學的理論基礎。目前,學生數(shù)學知識習得主要表現(xiàn)為碎片化形式,沒有形成一個意義結構。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挖掘單元核心元素,對碎片化的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借助單元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引領學生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
1.發(fā)掘單元核心元素
數(shù)學知識點比較廣泛,一個單元往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小學生由于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經(jīng)驗不足,容易出現(xiàn)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xiàn)象,學習不得要領。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對單元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分析,對單元元素形成整體認識,在此基礎上,對單元元素進行分析、劃分,形成核心元素和非核心元素兩大類別,從而在單元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核心元素,由核心元素向非核心元素輻射,突出單元教學的重點,提高學生單元學習的目的性。
“長方形和正方形”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教學內容,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元素:認識四邊形,了解其特征,理解周長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和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能夠運用周長相關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形成單元元素基礎上,對眾多元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從而抓住本單元的內在知識邏輯。本單元可以提煉出以下核心元素:四邊形的特征、周長、應用。抓住這三個核心元素,就抓住了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性建構。
2.尋找單元元素關聯(lián)
單元整合視角下,單元核心元素發(fā)掘后,需要進一步對多種核心元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建構,從而尋找到多個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這樣才能使多種元素改變孤立化習得現(xiàn)象,讓學生將多個元素基于某種意義進行結構化的理解。四邊形的特征元素從一般到特殊,引導學生在了解常態(tài)化四邊形及其特征的基礎上,進入特殊的四邊形,即正方形和長方形。由于學生了解了四邊形的一般特征,對于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然而,長方形和正方形作為一種特殊的四邊形,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了解四邊形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殊性。它們都具備四邊形的“四條直的邊和四個角”特征,長方形四條直的邊又體現(xiàn)出相對的兩邊相等、四個角是直角的特征,正方形四條直的邊長度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正方形又是—種特殊的長方形,四條邊相等。學生通過解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個性化特征,周長計算公式也就不難推導出。在理解周長意義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樣單元教學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也有助于學生進行單元整體建構。
二、統(tǒng)整核心方法,建構方法體系
目前,生本課堂已經(jīng)成為課堂的基本價值訴求,它要求突出學生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如何突出小學生主體地位,其中一個重要的著力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單元整合視角下,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要從知識教學向方法建構轉變,根據(jù)單元教學元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對單元教學的核心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基于方法習得的需要,注重創(chuàng)造核心方法遷移和應用的機遇。
1.單元核心方法歸納
單元核心方法的歸納需要教師對單元元素和知識體系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提高單元教學設計的高度,從而引領學生透過數(shù)學表象,深入到單元元素的內核,把握其涉及的核心方法。核心方法的形成需要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邏輯,不能與學生認識特點相悖逆。
四邊形的特征如何生成?這就需要教師基于單元特質進行預設。四邊形屬于圖形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它們具有共性特征,即都有四條直的邊、四個角。鑒于此,四邊形的特征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歸類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探求四邊形的分類標準。在方法歸納時,教師不妨讓學生經(jīng)歷系列的數(shù)學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活動,直觀地了解四邊形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畫一畫”“剪一剪”“圍一圍”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中對四邊形的共性特征進行歸類。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將四邊形和三角形、圓形等進行遷移式建構,讓學生以分類的方法去進行知識建構。這樣學生就能夠擺脫單元教學局限性,從方法論的角度進行自主建構,實現(xiàn)自主成長。
2.核心方法遷移應用
單元核心方法形成后,學生就會形成較強的遷移學習能力,不再局限于碎片化知識習得,學生可以借助單元形成的方法去解決單元內類似的問題,以及跨單元之間相似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基于核心方法遷移和應用的需要,引導學生運用方法,促進方法的內化和吸收。
在“長方形和正方形”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形成了分類的方法,基于這一方法,不妨開展以下遷移應用活動。圖形歸類活動,將不同的圖形集中投放給學生,讓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歸類,并注明歸類的標準或者依據(jù)。通過這一活動,學生能夠運用分類的方法,對所學的圖形進行宏觀建構,形成結構化的圖形體系。圖形變式訓練,訓練的范式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殘缺的圖形,讓學生根據(jù)圖形的類別將圖形修繕完整。例如,告訴學生這是某一類或者某一種圖形,學生根據(jù)提示對圖形進行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