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從語用視角教學古詩的方法,提出從詩歌的畫面、詩歌的哲理和詩歌的情感入手的教學建議,從而為實現(xiàn)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和練筆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用視角 古詩教學 嘗試 古典詩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094-02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古典詩詞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部編版語文教材有意識地增加了古典詩詞的數(shù)量。下面,筆者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為例,談談自己在古詩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
一、緊扣色彩而讀,寫出絕美畫面
古詩語言文字精練,以最少的語言展現(xiàn)出最豐富的內容,因此沒有高超的表達技巧,難以成就詩篇。其中,很多經(jīng)典古詩在描摹畫面時,對于色彩的運用可謂匠心獨運。在學生理解大意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畫面內容,然后逐步聚焦描寫色彩的關鍵字詞,通過想象再現(xiàn)、聯(lián)系對比,感受因為色彩而美麗的畫面。同時,教師應該將詩人描寫色彩的詩句當作學生遣詞造句、練習寫作的重要范例,使其成為發(fā)展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資源。
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運用了精妙的比喻,營造出寧靜、悠遠的氛圍,展現(xiàn)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思。為此,筆者是這樣教學的:首先,讓學生在整體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思考哪兩句古詩描寫了夕陽照耀下的江面景色。在學生圈畫出詩句之后,再引導學生體味詩人的造句藝術,對比感知“鋪”與“照”所形成的不同的表達效果,想象夕陽之光緊緊貼著水面的畫面,感受“鋪”字表達的精妙。其次,針對詩歌描繪的畫面,引導學生關注詩人所描繪的顏色:夕陽照不到的部分是江水原本的青綠色,而夕陽照耀到的地方則是紅色。正是這種視角別樣的觀察,一下子就將畫面中瞬息萬變的景象特點描繪了出來。筆者相機拓展含有顏色的古詩句:楊萬里《曉處凈慈寺送林方子》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杜牧《江南春》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宋祁《玉樓春·春景》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組織學生利用導學單中的注釋來理解詩句,然后選擇其中一句詩,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理解。最后,遷移運用。課文中這首白居易的《暮江吟》以描寫色彩為主,將傍晚時分夕陽照耀江面的美景躍然紙上,再加上所拓展的其他詩句中詩人對色彩的運用也是匠心獨運的,所以筆者借機鼓勵學生回憶生活中所見到的景色,嘗試寫一段描繪景色的片段,關注色彩的變化,讓學生從古詩閱讀中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實踐運用。
古典詩詞倡導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和寫作,就需要緊扣古典詩詞的文體特點,以兒童的認知經(jīng)驗為基礎,充分把握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理解特點和心理習慣,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上述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進行練筆實踐之前,筆者先對古詩的大意、畫面的意境進行了多層次的鋪墊,并鼓勵學生進行發(fā)散思考,深入感受詩歌中所蘊藏的畫面和韻味,讓學生從古詩中習得表達方法,并在自己的興趣點上,緊扣值得借鑒和模仿的關鍵之處,將心中的景展現(xiàn)出來,最終促進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二、緊扣哲理而讀,寫出生活體悟
正所謂“詩言志,詞傳情”,很多古詩都蘊藏著深刻的哲理,但由于受古詩表達特點的限制,詩人并不會將這些哲理直抒胸臆、和盤托出,而是將其蘊藏在語言文字之中。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中逐步揭開表層大意的面紗,以及激活生活經(jīng)驗,真正體悟其中蘊藏的道理,為解讀之后的實踐練筆打好基礎。
著名文豪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詩,詩人將深刻的哲理融入對九江廬山的描繪之中。詩歌的前兩句從不同的位置入手,全面地展現(xiàn)了廬山不同角度下的不同形態(tài),后面兩句則是揭示了詩人在深思之后形成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體驗。整首詩緊扣“廬山”這一描寫對象,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達得淋漓盡致。對于這首哲理詩,教師可以這樣教學:首先,借助注釋,理解故事大意。因為沒有對故事有通透的理解,任何探究和品析,都將成為一句空話。隨后才是從探究詩歌的內容向內在的哲理轉變。教師可以這樣問學生:這不僅是一首寫景的詩,其中還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然后,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理解進行分享。如有的學生認為人太渺小了,不可能將山的全貌都看清楚;有的學生認為觀察事物、欣賞景色,都不能從一個固定的視角出發(fā),而要不斷地更換視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再度提煉,讓學生認識到對任何事物的感知都應該全面而客觀,單一、片面的角度,只能形成不正確的結論。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與其所蘊含的豐富知識是分不開的。最后,將這首詩所蘊含的道理移植到當下的生活環(huán)境中,讓學生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實現(xiàn)古詩今用。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習的方法,嘗試提煉出其他名句中所蘊藏的哲理,比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真實生活入手,選擇相匹配的生活小事件進行解讀和運用,更好地推動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三、為體悟情感而讀,寫出內心感受
文本并非無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和心境的集中體現(xiàn)。古典詩詞更是如此,因為其篇幅短小,語言精練,所蘊藏的情感往往更集中,更真摯。創(chuàng)意性的讀寫就需要拓展詩人的生平資料和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詩人對話,捕捉詩人蘊藏在古詩中的情感,同時搭建寫話平臺,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實現(xiàn)對古詩情感的通透了解。
比如,詩人盧鉞創(chuàng)作的《雪梅兩首》是以組詩的形式出現(xiàn)的,深刻地闡釋了梅花、白雪和詩歌之間的關系。教材中選擇的是其中一首,既寫景,又闡述道理,告訴讀者任何事物都有著其兩面性,既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教學這首詩時,如果一味地強調內在之“理”,反而將其中古詩的意蘊淡化了。鑒于此,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內容:1.通過導學單鼓勵學生自主理解故事大意,并提供《雪梅》(其二),要求學生以對比的方式閱讀兩首詩,初步體會古詩的內在心聲;2.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梅花和雪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白雪的映照,梅花就失去了精神;白雪皚皚,如果沒有詩歌的點綴,也必然會覺得是一種缺陷。3.在學生形成初步體驗之后,讓學生思考:你覺得詩人是更喜歡梅花,還是更喜歡白雪?抑或者是兩者都喜歡?其實,這樣的問題并不是要讓學生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要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思考和辨析,以形成更為通透的體悟;4.出示雪中的梅花圖,并播放背景音樂,烘托雪、梅相融的畫面,然后拓展著名散文家吳伯蕭在《早》一文中對梅花描寫的片段,讓學生緊扣“白里透黃”“潤澤透明”“冰清玉潔”等詞語,感受梅花獨有的品質,緊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一候是梅花”等語句,感受作者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感受。教材中的古詩和拓展資料的融合,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解讀和思考,進而激發(fā)寫作欲望,樹立對梅花的獨特情感:可以贊嘆梅花的可貴精神,可以抒發(fā)對梅花和白雪的獨特情感,可以將自己看成是雪中的梅花來表達、訴說心聲……
劉勰說:“批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fā)?!眹@古詩進行創(chuàng)意讀寫,離不開古詩中獨特的情韻。在上述教學中,教師以理解為基礎,以情感為突破口,將更多的學習權利都交還給學生,引領學生進行深入實踐和體悟,形成了對白雪和梅花的豐富認識,為創(chuàng)意讀寫的實踐和轉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通過教師拓展的材料,習得了表達的方法,構建了練筆的框架,豐富了表達的內涵。
古典詩詞作為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學生不能一味地死讀,而要明晰重點,聚焦特性,在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基礎上提升閱讀能力和寫作素養(yǎng),最終提升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甘小玲(1978— ),女,廣西興業(yè)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