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四維
外 交官三字可以稱得上是國際政壇上的弄潮兒。體面、紳士、有腔調(diào),作為一國臉面的外交使節(jié),他們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和影響力。但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作為我國現(xiàn)代化外交的起步階段,大清外交官在國際政壇卻是舉步維艱。
《清稗類鈔·外交類》記載了當時列強對于大清外交的態(tài)度:“外人恒譏吾國外交,為兒戲之外交,英使威妥馬嘗曰總理衙門大臣,皆喃喃學語小兒耳,擊之則嚎哭,撫之則驕慣,左手打之,右手摩之,乃對中國外交之善法也?!笨梢姰敃r在洋人眼中的清國外交官之地位。
向侵略者謝罪
對于清政府來說,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外交”是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屢次失敗中,被洋人打怕了、打疼了后才開始的。
自1875年即光緒元年開始向英國派駐大使直到宣統(tǒng)三年清朝滅亡,彼時清朝共在19個國家設立了常駐使館,一共派遣了68名各等級的大使。
在派駐大使的初期,由于清政府不重視、官員不想去,導致清政府的外交工作并無多大的進展。直到甲午戰(zhàn)爭后,當時身兼英、法、意、比四國大使的龔照瑗在歐洲大陸利用“合縱連橫”的外交手段以夷制夷,借重俄、德、法三國逼迫日本“還遼”,這場外交上的“勝利”,才真正讓統(tǒng)治者知曉了外交的厲害。
早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在清朝的官樣文章中向來只有朝貢,而沒有平等的外交。甚至在《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無戰(zhàn)不敗,敗必償款”的情況下,清朝的公文也“每每諱賠款為撫恤”。這樣的情況被外國人知曉后,列強紛紛詰問清政府,稱條約文書上寫得清清楚楚,不得肆意曲解、侮辱,最后不得已由主事官員公開道歉才息事寧人。而自光緒年間至清朝覆亡,道歉外交也成為了清政府外交的一大特色。
道歉外交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醇親王載灃受慈禧太后指派,遠赴德國向威廉二世謝罪一事。按常理來說,被入侵國家才是受害者,為什么還要向敵方謝罪賠禮呢?這一切皆是因為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庚子年被殺,再加上同時期被殺的日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導致德、日兩國對賠罪一事不依不饒。為了盡早安撫列強,簽訂合約,慈禧命載灃作為頭等出使大臣前往德國謝罪,戶部右侍郎那桐為專使大臣前往日本謝罪。
那桐在日本的出使活動并未遭到刁難,因此順利地完成了差事。但是,可憐軟弱一輩子的載灃卻碰上了強硬的德皇威廉二世,這導致他的謝罪過程頗為曲折。
抵達德國后,德國人通知載灃,面見德皇時除了他本人行三鞠躬禮外,其它隨行的副使、參贊等人員,必須向?qū)η鍑实垡粯有泄虬荻Y,并且跪聽國書宣告。這樣極盡侮辱人格的情況,在西方向來是沒有的,一旦清國的使團向德皇下跪,就會給本已蒙羞的大清帶來更深重的羞辱。無奈之下,軍機處想了一個折中的法子電寄給載灃,讓載灃只帶翻譯人員前往“白廳”面見德皇,遞交國書,其他使團官員則借口生病或是推脫不在此處,以此來免除尷尬的局面。
可就是這樣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在遞交國書時也遭到了刁難。在給德皇準備的致歉“國書”中,大清以極盡卑躬屈膝之態(tài)度寫道“惟望大皇帝盡棄前嫌,益敦夙好,從此我兩國共享升平之福,永聯(lián)玉帛之歡,惟大皇帝鑒察焉”。就是這樣一封可以稱得上“伏低做小”、言辭懇切的國書,德皇絲毫不為所動,坐受國書,極其傲慢,生動地演示了什么是“弱國無外交”。
載灃到歐洲后,還受到英、法、比利時等國的邀請。電奏慈禧之后,載灃被準許順道訪問這些歐洲列強,借機一探列強虛實。但這個“開眼看世界”的訪問計劃并未成行,只因為英、法、比利時與德國交惡,德皇對于專程道歉的清朝使節(jié)前往這三國“深不謂然”,為了顧全大局,載灃只好將對此三國的訪問推脫。
出國當使臣成為新的升遷路線
在醇親王載灃作為謝罪大使訪問歐洲各國失敗之后,1902年清政府又以英王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為機,派遣慶親王奕劻之子載振以“專使英國頭等大臣”的官銜前往英國,出席加冕儀式,并順道周游歐美,對各國經(jīng)濟、政治、法律等制度進行研究和學習,以求“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此慈禧太后還特地給只是鎮(zhèn)國將軍的載振賞加固山貝子銜,借以提升其地位。
可是這位載振材質(zhì)平平,不堪大用,甚至他的兒子溥銓都在回憶錄中稱載振“粗通文墨,不善寫作”,乃至于其周游列國回來之后所呈遞給皇太后和皇上的探訪各國制度的“作業(yè)”《英軺日記》,也是由當時的隨行參贊唐文治寫作、整理的。但這并不妨礙載振憑借著這次出使在皇太后和大臣中間贏得了通曉外國政治、經(jīng)濟事務的贊譽,并一舉從閑散宗室成為了大清新成立的商部尚書。
從載振的發(fā)跡過程中,許多郁郁不得志的八旗子弟和候補京官也意識到了新的權力升遷路線——出國做使臣,通過“出洋鍍金”,進而獲得新的實權官職。據(jù)統(tǒng)計,在清政府所派出的68名駐各國大使中,有34人是候補官員。而且作為出使外國的使節(jié),不但四品、五品的候補會變成實職,朝廷還會在使節(jié)原有官職上對其拔高,升擢為二品的虛職,以此來抬高使節(jié)在國外的身價。
到了光緒三十三年之后,更是規(guī)定:“嗣后簡派各國二等公使定位二品實官”“無論原官何等,一經(jīng)簡派,即為二品實職”。這樣一來,原來不被看好的出國做大使,就成了官員升遷的捷徑。
在薪資待遇方面,清政府對派駐各國的大使也是相當優(yōu)待。欽差頭等大使月給薪俸1400兩,二等月給薪俸1200兩,三等月給薪俸1000至800兩不等,遠超清代《戶部則例》中規(guī)定的京官正、從一品官180兩,正、從二品官155兩,正、從三品官130兩,正、從四品官105兩,正、從五品官80兩的薪資。不僅如此,使館和大使們所產(chǎn)生的交通費、通信費、宴請費等都可以隨時報銷,這樣的待遇對于那些候補官、窮京官都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當做外交官變得有利可圖時,在出使外國的大臣中間難免就會有魚目混珠的情形。自載振出使英國歸來授商部尚書后,“諸王公艷之,盡思做海外之游,以獵取高位”。
在清政府最后的十年光景里,這些王公大臣如過江之鯽一般,紛紛充作欽差大使出訪各國,而無一例外他們都從中獲取了利益,清政府也通過這些“出洋鍍金”后的王公貴族牢牢把持著政府中樞。
看起來這些王公大臣出使卓有成效,但實際上時人對他們的評價卻是“諸王公年少未學,聲色狗馬之外,他無所知,舉動則皆足辱國”。
溥倫參加世界博覽會,將鴉片煙槍、三寸金蓮的鞋子當做參賽作品,貽笑大方;載洵與隨行人員在英王宮就餐大呼小叫、參觀逾期不往,讓英國人引以為恥;載濤前往英國訪問,英國拒不接待,適逢愛德華七世去世,借口吊喪,才獲準造訪,并只給四天時間;出洋五大臣之端方,到達舊金山之后,為了讓當?shù)厝A人報社不說“那些話”(即排滿之語),以師生情誼、重金拉攏報社主筆,而且凡出洋王公大臣亦“多有挾妓之名”……
雖然在清末的外交使節(jié)中有如此不成體統(tǒng)的事件發(fā)生,但是也不能全盤抹殺掉他們的成績。他們的出使,彰顯了清政府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而他們在外交層面的縱橫捭闔,也給當時的清政府贏得了喘息的機會,用以夷制夷的手段減緩了列強對于中國的鯨吞蠶食。此外,也一定程度上將西方先進的技術和制度引入了中國,為以后的外交發(fā)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