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早 在2016年初,銅陵市紀委開始左光斗紀念館建設(shè)的全面籌備工作。在紀念館的展陳工作上,則主要圍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負責組織策劃紀念館展陳工作;二是負責“三文”的工作,也就是紀念館文史(展陳)大綱的整理和撰寫,左光斗文物的征集和甄別,以及左光斗文化的發(fā)掘和研究。在尋找文物與史料查證的過程中,左光斗文化研究專家、左光斗紀念館展陳組組長武慶生與同事們,經(jīng)歷了不少難忘、感動的事情,左光斗的歷史形象也在他們的不斷求證中,愈加明晰而生動。
左光斗和楊漣誰更剛烈
廉政瞭望?官察室:“六君子”中,后人常拿左光斗和楊漣比較,說楊漣“直”而左光斗“謀”,您怎么看這兩人的個性?
武慶生:所謂楊“直”、左“謀”,來自于明末大臣、著名學者、民族英雄陳子龍,他的原話是“明則有楊左,楊以氣,左以謀”。而給出差不多同樣評價的還有跟魏忠賢斗爭過的左光斗同鄉(xiāng)、明末大臣方震孺,他說“公深沉有大略”,以及明末抗清志士、史學家查繼佐,他說:“當時號楊左,楊徑直而左沉密?!笨梢妼τ跅顫i、左光斗之間有區(qū)別,以及左光斗深沉、有謀略,在當時是存在共識的。
造成楊、左這種區(qū)別特別是左光斗這種為官特點的原因,無外乎兩個。第一個是體制的原因。楊漣和左光斗為同年進士(楊漣大三歲),而且同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在各自經(jīng)歷一段朝廷實習,然后或外放或歸里之后,兩人再次同朝為官,而且都在監(jiān)察系統(tǒng)內(nèi)。但是楊是戶科給事中,而左是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楊漣初任是“言事官”,需要“直言為要”,這就給人造成了他“偏直”“以氣”的感覺;而左光斗是“察人官”,對于官員的認定自然要審慎,也就不可能輕言,所以給人造成了他“深沉”“沉密”甚至“以謀”的感覺。
廉政瞭望?官察室:有沒有個性上的原因?
武慶生:個性原因也是其中之一。楊漣的個性確實是比較外向、比較直率而敢說敢做的。以“移宮案”為例,楊漣通過怒罵鄭貴妃的侄子鄭養(yǎng)性達成了鄭貴妃的移宮,而李選侍的移宮也是他聽了左光斗的分析后快人快語、第一個上疏;在跟閹黨的斗爭中,也是楊漣先聲奪人,彈劾了魏忠賢的二十四大罪。而左光斗雖然早年個性外放,但在父親的磨練和房師的教誨下逐漸變得沉穩(wěn),因而看問題非常透徹,斗爭起來也非常有智慧,能夠不逞一時之氣,期在必須成功。同樣以“移宮案”為例,楊漣的奏疏上去并未被李選侍當一回事,而左光斗接著的上疏則點明了李選侍占據(jù)乾清宮的本質(zhì)是欲“垂簾聽政”,這樣一下子把李選侍打回了原形,才最終促成了移宮。
在跟宦官集團的斗爭中,左光斗認識到如果不剪除魏忠賢的黨羽,他們還會有死灰復(fù)燃的可能,于是他疏奏了魏忠賢及其黨羽魏廣微的三十二斬罪;而在皇帝那里,他任官之初,就冒著輕則丟官、重則殺頭的危險,上了《宗社危在剝膚疏》,與一般的疏請皇帝上朝的奏折相比,他的這封奏疏點明了內(nèi)有閹亂、外有邊急的事實,因而更有見識、更具大視野。
不能說左光斗沒有斗爭勇氣,而在背后謀劃、暗地里指揮別人,從上面的實例可以看出,他的斗爭一樣直接,勇氣史無前例,而且非常注重斗爭智慧。對楊左進行的個性比較,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楊漣的直接、猛烈,左光斗的周密、徹底,兩者配合才能形成強大的斗爭合力,才更能取得斗爭的勝利。
“誣服”疑案新解
廉政瞭望?官察室:史書記載,魏忠賢誣陷左光斗等貪污數(shù)萬兩白銀,要追出贓款,最后左光斗在嚴刑拷打之下“誣服”。有些人覺得這“誣服”很冤,也有人覺得很可惜,怎么看待這件事?
武慶生:關(guān)于“六君子”在獄中“誣服”的事,疑點重重,需要認真考證,不可輕易下斷言。目前所能見到的“誣服”記載僅僅在張廷玉主持編纂的《明史·左光斗傳》和馬其昶的《左忠毅公年譜定本》這兩本書中。兩書中都說,楊漣等“六君子”開始不承認,但后來怕被酷刑折磨死,為了能從詔獄轉(zhuǎn)到刑部、從而保命翻案,就都承認了自己受賄罪行。
尤其應(yīng)該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明史》,在其他的書中都未查到任何佐證。而跟《明史》同一年成書(乾隆四年)、由左光斗曾孫左宰所編的《左忠毅公年譜》,也沒有這件事的記載。但左宰倒是記載了另外一件事,說閹黨之中有人認為對“六君子”這樣連日地使用酷刑,有些太過了,就提議轉(zhuǎn)發(fā)到刑部去論刑,這讓魏忠賢非常惱火。左宰的這一說法倒是得到了多種史料的支撐,比如《明史·崔景榮傳》。
從明確的史料所得出的史實是,把“六君子”送交刑部,不是“六君子”誣服提出,而是吏部尚書崔景榮動員閹黨得力干將魏廣微提出。對這一明顯的史實,《明史·左光斗傳》視若無睹,而且在《左光斗傳》和《崔景榮傳》中使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關(guān)于“六君子”送交刑部的記載,導(dǎo)致前后自相矛盾。由此,“誣服”一說無法站得住腳。
退一萬步說,即使“誣服”存在,也并非代表“六君子”的怕死和屈服,而只不過是一種權(quán)宜之計,為的是能夠到刑部審訊時翻案。我們也可以從左光斗的數(shù)封獄中血書中看到他當時身陷囹圄之后的決絕態(tài)度和生死觀。他在給長子左國柱的信中說,“既已拼命而爭,何辭觸鋒而死?”左光斗此時絕對沒有一絲一毫的貪生怕死,所謂“誣服”很可能只是一個《明史》記載上的錯誤。
廉政瞭望?官察室:魏忠賢同黨左副都御史王紹徽仿照《水滸傳》的方式,編東林黨一百零八人為《東林點將錄》,左光斗列為“天雄星豹子頭”。您怎么看待這份名錄?
武慶生:《東林點將錄》是宦官集團為了羅織一些賢臣的罪名而胡編亂造的,是宦官集團的“杜撰”,所以沒有正義可言,也沒有道理可言。雖然因為宦官集團內(nèi)部的斗爭,也將一些閹黨爪牙放進里面,但這絲毫不改《東林點將錄》整體的荒謬?!稏|林點將錄》式的陷人于罪的招數(shù),值得警惕和反思。“東林不成黨”是史學家認真研究的可靠結(jié)論,而“左光斗無涉東林”更是史實。左光斗被列入這份名單, 說明他在與宦官集團的斗爭中,占據(jù)著最重要的位置之一。
儒與俠的文化融合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認為銅陵能出左光斗這樣敢于斗爭的諫官,跟當?shù)氐娜宋牡乩憝h(huán)境有哪些關(guān)聯(lián)?
武慶生:銅陵樅陽這個地方,歷史上被稱為“文章之府,氣節(jié)之鄉(xiāng)”。其“文章之府”是因為樅陽是“桐城派”散文的發(fā)源地;而“氣節(jié)之鄉(xiāng)”則是因為左光斗等一批名臣志士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關(guān)于樅陽的更早的描述,在民間非常流行,那就是“東鄉(xiāng)武術(shù),西鄉(xiāng)文章”?!皷|鄉(xiāng)武術(shù)”是如今的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從宋代就已經(jīng)開始傳承,至左光斗時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而西鄉(xiāng)靠近原屬的縣城——桐城,自宋以后就是一些世家大族遷徙的落腳地,也是鄉(xiāng)間士族發(fā)達后的居住地,所以文風興盛,人文氣息非常濃厚。東西鄉(xiāng)兩種差異較大的文化在樅陽一直交織融合著。
左光斗出生在東鄉(xiāng),少年時期自然受到了東鄉(xiāng)武風的熏陶,而且其先輩在尚未遷居樅陽前就已經(jīng)有以勇武起家的,如遠祖左匡政以一個布衣的身份去“聚豪杰保江南六郡”,有的則在遷居后以俠義著稱的,如七世祖左長二參加了抗擊朱棣的義軍,曾祖父左麒以鄉(xiāng)紳的身份去京城為民請命減稅。這種地域武術(shù)文化和宗族祖脈文化的疊加影響,使左光斗跟一般文人比起來頗為不同,那就是他身上有了更多的俠義之氣。而左光斗十來歲時,其父親舉家遷居桐城,由此他又受到了西鄉(xiāng)文風的浸潤。
這種文風是以儒家文化為根本的,在重視文章學問的同時,特別重視人的德行節(jié)操,這也就造就了左光斗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梢哉f,儒文化和俠文化雖有差異,但在左光斗身上并行不悖、相互交融,他是儒文化與俠文化的“復(fù)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