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燕 MOU Yan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腫瘤的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1]。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腫瘤的首選方案,圍手術期醫(yī)療和護理工作質量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影響[2-3]。在當前醫(yī)患關系緊張的情況下,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是醫(yī)院工作者關注的重點之一[4]。在腫瘤外科患者護理工作中,極易發(fā)生各類護理風險事件,導致患者二次傷害,二次傷害指的是由于各種原因在已經受傷的情況下再次受到了傷害,從而影響患者安全,降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惡化護患關系[5]。本研究意在探討風險管理在腫瘤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與效果。
1.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7月—12月在我院腫瘤外科住院治療的273例腫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126例、女性患者147例;年齡22~84歲,平均年齡45.28±12.10歲。2018年1月—6月,在我院住院腫瘤外科住院治療的309例腫瘤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患者143例、女性患者166例;年齡21~87歲,平均年齡47.35±11.14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士各17名,均為同一組人,包括:主管護師5名、護師5名、護士7名,研究期間未發(fā)生人員變動。
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風險管理,具體內容如下:(1)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定期舉辦講座,對護士進行培訓,講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加強風險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并采取相應措施;(2)完善管理制度,責任落實到人,建立考核評價體系,獎優(yōu)評先,賞罰分明。管理者多與護士交流,重視護士的反饋意見,并采取相關措施,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3)完善各項護理管理制度,對發(fā)生的護理風險事件進行回顧性分析,制定護理風險預案,如發(fā)生火險、停電、地震等突發(fā)事件時,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流程,為患者建立安全通道。(4)風險管理小組成員加強查崗工作,進一步落實責任到人。每日護理值班人員重視監(jiān)控工作,隨時應對突發(fā)事件及意外情況。護士按規(guī)定時間加強查房,發(fā)現(xiàn)安全隱患給予重視,并提出解決方案。根據患者情況在床頭粘貼可能出現(xiàn)的護理風險事件(如:術后感染、跌倒、窒息等),向患者講解發(fā)生此類護理風險事件的危害,提醒患者及家屬給予重視。(5)優(yōu)化護理工作流程,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合理分配中班、夜班、周末及節(jié)假日人員,明確分工,每班安排一名高年資護士重點進行護理風險的防范。
3.觀察指標
3.1 實施風險管理前后,護士的護理質量評分。內容包括:基礎護理、整體護理、院內感染預防、危重患者護理、護理文件及病房管理。由護理部進行評分,每項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說明護士的護理質量越好。
3.2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發(fā)生率。護理風險發(fā)生情況包括:窒息、切口感染、手術大出血、跌倒。護理風險發(fā)生率=患者發(fā)生護理風險例數/患者總例數×100%。
3.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采用我院自行編制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共20項,每項計1~5分,得分范圍為20~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8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 (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患者總例數×100%。
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兩組護士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護士的基礎護理、整體護理、院內感染預防、危重患者護理、護理文件及病房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士護理質量評分(分,±s)
表1 護士護理質量評分(分,±s)
組別 對照組 觀察組 t p例數 17 17 - -基礎護理 85.62±6.49 93.47±7.38 3.293 0.002整體護理 84.39±5.62 91.92±5.44 3.969 0.000院內感染預防 72.94±6.03 80.27±7.31 3.189 0.003危重患者護理 90.28±3.85 96.48±4.21 4.481 0.000護理文件 88.79±4.10 95.62±3.56 5.186 0.000病房管理 84.03±5.29 91.30±4.72 4.228 0.000
2.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
3.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由于腫瘤外科患者疾病的復雜性以及不可預見性,加之當前醫(yī)療技術對疾病治療的局限性,導致其護理風險事件高發(fā)[6-7]。護理風險事件指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患者突然遭受不安全因素的影響,導致重傷,甚至發(fā)生死亡[8]。護理風險發(fā)生的原因主要包括[9-11]:(1)護士的專業(yè)知識不夠全面,專業(yè)技能操作不夠熟練,防范風險的意識不強;(2)護士與患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對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夠全面,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不夠,導致患者墜床、窒息、感染等;(3)醫(yī)院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者重視程度不夠,過于關注科室的效益以及工作效率。
目前,對于護理風險的管理,最為有效的管理模式為預見性管理模式,醫(yī)護人員通過合理的工作計劃消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因素,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的發(fā)生[12-13]。護理風險管理體現(xiàn)了醫(yī)院管理者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將患者生命安全放在護理工作的首位,體現(xiàn)了人的生命價值以及人格地位[14]。做好護理風險管理工作,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亦是護理管理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士的基礎護理、整體護理、院內感染預防、危重患者護理、護理文件及病房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腫瘤外科護理工作中,采用風險管理模式,加強護理制度管理,有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觀察組患者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相似[15-16]。采取風險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科室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從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通過實施風險管理模式,提高了護理質量,降低了患者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使護患關系得到改善,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模式在腫瘤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可提高科室護理工作質量,降低患者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