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容 尹華正
評論是媒體的靈魂。優(yōu)秀的新聞評論,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判斷和歷史好惡。尤其是在民族遭遇逆境與困難之時,以酬國之志、為民之情書寫評論,更能感人至深、流傳甚遠。在抗擊新冠疫情的人民戰(zhàn)爭中,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身處疫情風暴眼——武漢,從至暗到重生,以親歷者的視角,媒體人的思辨,推出120 多篇電視時評《長江評論》受到業(yè)界廣泛關注, 網絡累計點擊超過4 億次。 本文結合《長江評論》在疫情不同階段的作品,從以事實為據(jù)傳達價值主張、以共情之心構建信仰支撐、以文化氣質提升引導魅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為新時代電視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提供參考思路。
不可否認,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之時,前景不明,信息蕪雜,公眾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社會心態(tài)普遍存在焦慮、恐懼、多疑、脆弱的情緒。 此時,人們渴盼獲得更多及時而真實的信息,也渴望有見地、有力量的價值主張為戰(zhàn)勝疫情提供足夠的正向能量。 基于這樣的現(xiàn)實需求和輿論背景,從1 月22 日起,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在《眾志成城抗疫情》特別報道中,推出系列《長江評論》,結合當天或者新近發(fā)生的社會熱點、新聞動向進行評論。 作為一檔電視時評專欄,《長江評論》還對以文字為“硬核”的評論開展可視化處理,輔以視覺上的“軟包”,以光影觸動人心,令言語余音尤長。
在商業(yè)領域, 價值主張是指對客戶真實需求的深入描述。 套用這一概念,疫情期間,媒體的客戶——廣大受眾最真實的需求會是什么呢?研究清楚這一點,并在疫情發(fā)展不同階段,以包含數(shù)據(jù)、熱聞、故事的事實為依據(jù),針對公眾情緒和心理需求做出適度引導, 是彰顯主流媒體價值主張的關鍵前提。
在庚子鼠年新年來臨的前3 天,“新冠肺炎病毒” 這6個字,很多武漢人還說不完整,人們看到的只是擠破頭的發(fā)熱門診和每天增長的確診病例數(shù)。 迷茫、驚愕、恐懼是普遍的公眾心態(tài)。 此時,謠言四起,各種觀點南轅北轍,要知道,失序的輿論必然是給疫情傳播火上澆油。 1 月22 日,湖北廣電在衛(wèi)視黃金新聞時段播發(fā)《長江評論:并肩前行 迎難而上》,從84 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作為“逆行者”乘高鐵趕赴武漢說起,娓娓講述武漢抗“疫”第一線醫(yī)生“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請戰(zhàn)書;水果攤主給急診室送來的“感謝信”;很多人退掉出行車票,取消年飯預定的微末之舉。通過這些真實的熱點新聞、 身邊故事, 向公眾傳達出勇毅者護佑生命、普通人獻出綿力的正向引導,并旗幟鮮明地提出“面對生命健康的威脅,我們必須萬眾一心”的核心觀點。 在緩解社會不安情緒的同時,提振公眾勇敢面對疫情的信心,也傳遞出每一個人都與這場戰(zhàn)“疫”息息相關,每一個人都可以為控制疫情做出一份努力的價值主張。
3 月中旬,湖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經歷一場大病的湖北渴望復蘇。 3 月19 日,全國首趟從湖北始發(fā)的返崗專列,從荊州開往廣州。 湖北省委書記應勇在送行時意味深長地說:“請求全國各地、全社會善待湖北人民。 ”這句話,是呼吁,更是為付出了太多的湖北人打氣。 善待湖北,不僅體現(xiàn)在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關鍵之戰(zhàn),更體現(xiàn)在給“最困難”時期的湖北“搭把手”、“拉一把”?!堕L江評論:最艱難時期 “搭把手”尤可貴》,從全國各地善待湖北務工人員的現(xiàn)實中,提煉湖北對全國人民雪中送炭的感恩、 全國對湖北顧全大局的感恩這一內在情感邏輯, 深刻體現(xiàn)了感恩與反哺并行交織、相互作用的價值主張。
3 月23 號,湖北省經信廳公布了一個數(shù)據(jù):全省規(guī)上工業(yè)企業(yè)復工率為85%,員工到崗率為60.3%,并且這兩個數(shù)字還在加快增長。 媒體敏銳捕捉到這個數(shù)據(jù)中包含的傳播價值,以《長江評論:把重啟當作一次“系統(tǒng)”升級》為題,預見性地關注到重啟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突破的關鍵,提煉出疫后經濟復蘇必須遵循的“動、忙、活”的邏輯鏈條。 即首先要讓龍頭企業(yè)“動”起來,從而帶動整個產業(yè)鏈條“忙”起來,以此帶動上下游協(xié)同復工,最終實現(xiàn)全盤皆“活”。 評論指出,企業(yè)是經濟重啟中的核心重點,還從歷史的維度進行了關照, 列舉了西班牙流感后推動世界通信業(yè)大發(fā)展,SARS 疫情后阿里巴巴、淘寶一路崛起的事實,傳達了應急與謀遠的價值主張,體現(xiàn)“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辯證思想。 值得肯定的是,這篇評論提出的關于重啟與升級的觀點與習近平總書記3 月底到4 月初在浙江考察時提出的要疫后經濟重振要立足當前、 著眼長遠, 加強戰(zhàn)略謀劃和前瞻布局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契合,這也是“長江評論”政治站位高和思想有深度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
在一個思想觀念日益多元,社會分工日益專業(yè)化的時代,一篇好的評論文章,不能僅靠邏輯征服人,還要靠感情打動人,“感性說服”與“理性說服”并駕齊驅,才會有令人信服的效果 。 面對洶涌的疫情,復雜的社會心態(tài),評論更是需要以共情之心,構建加固公眾的信仰支撐。[1]
2020 年,最大的00 后20 歲,最大的90 后,30 歲,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役讓這批年輕人一夜長大。 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馳援湖北的醫(yī)療隊當中,90 后、00 后人數(shù)達到12000 人左右,接近整個隊伍的三分之一。一場戰(zhàn)“疫”,成了無數(shù)90后、00 后的“成長禮”。習近平總書記3 月10 號視察武漢時指出,90 后、00 后一代已經成長為抗“疫”的主力軍,并為他們深情點贊。 長江評論也一直在關注這一群體,2 月20日播發(fā)《長江評論:他們的樣子,就是中國未來的樣子》,3月16 日播發(fā)《長江評論:昨日少年團,今日兄弟》、3 月17日播發(fā)《長江評論:火線上的“成長禮”》 。 為激發(fā)觀眾的“共情之心”, 評論都以以極為感性的表達切入, 比如在2月20 日的長江評論中,以聲畫結合的方式,展示了一群90后在戰(zhàn)“疫”中的生活剖面:90 后男護士的手,因為汗水長時間浸泡而發(fā)白;90 后女醫(yī)生讓“病毒快快投降”的微博;90 后健身教練的電動車上, 裝滿了送給社區(qū)居民蔬菜;90后警察身為新手老爸,因為值守一線幾個月見不到孩子的牽掛……富有沖擊力的畫面,輔以質樸真摯的語言,勾勒出震撼人心的90 后群像。 評論在最后發(fā)出了這樣的評價:幾年之后,幾十年之后,人們回望這段時光,“90 后”守護與抗“疫”的故事一定會成為令人感佩的歷史書寫;而這一代“90 后”在和后輩追憶青春歲月時,今天的選擇也必將是他們珍藏永久的生命體驗。 90 后的中國,來了!
《長江評論》對于90 后群體的持續(xù)關注,在社會引發(fā)積極反響。 武漢很多中小學校甚至將這一系列的《長江評論》 作為學生作文的范式進行推廣。 評論不止于針砭、歌頌,更在于激勵,而要實現(xiàn)更有效的激勵,激發(fā)“共情心”無疑是凝心聚力的最有效方式。
在這場人民戰(zhàn)爭中,來自全國各地及軍隊的醫(yī)務人員踏著除夕的鐘聲星夜馳援,先后共計4.26 萬名醫(yī)護人員來到湖北,為生命而戰(zhàn)。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馳援物資都“硬核馳援”湖北。 2 月25 日播發(fā)的《長江評論:看!這就是馳援的硬核力量》, 抓住戰(zhàn)場內有感于戰(zhàn)場外的援手、戰(zhàn)場外有感于戰(zhàn)場內的堅守這一共情點,提出看似硬核,實則溫情,越是硬核,越是溫情的論斷,其指向的精神實質是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堅定信仰。
3 月5 日晚, 上海援鄂醫(yī)生劉凱陪著新冠肺炎患者看夕陽的照片在長江云首發(fā),并很快全網刷屏。 刷屏,意味著這張照片本身已經擁有足夠的張力, 已然形成輿論共情點。 對于評論來說,簡單重復已形成共情點信息,其穿透力顯然不夠。 在3 月6 日的播發(fā)的《長江評論:一抹夕陽 滿屏陽光》,巧妙地深挖出與這張照片的“共情點”相關聯(lián)的更多信息,評論寫道:細細想來,陽光一定是大自然的恩賜嗎? 方艙里的暖暖人情,是陽光;病房里的陣陣歌聲,是陽光;還有這位“凱哥”敏銳的發(fā)現(xiàn)這一刻的美好一起與患者分享讓陽光照進他的心里,也是一種陽光。 今天,一串超長的“0”,也像陽光一樣,照亮了湖北的各個角落。 3 月5 號,湖北除武漢以外,所有16 個市州新增確診為“0”。 雖然這個圓不是太陽, 但對于堅韌磨礪了近兩個月的湖北來說,它比太陽還好看。 其實,世上哪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希望,是時刻都不能丟的。
希望常在,是因為有人在努力。 從看夕陽的共情,延伸到對于生命救治的共情,延伸到不放棄希望的共情,在與病毒爭搶生命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這份共情,正是一個國家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仰注腳。
相較于文字評論,電視評論的篇幅較為簡短,文字的傳情達意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表現(xiàn)手法卻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 《長江評論》以生動而不跳脫的畫面,優(yōu)美但不生澀的語言,增強評論的觸達力、感染力,以視覺傳播獨有的文化氣質,提升輿論引導力。
畫面無聲定格的力量,提供想象的留白。 一名護士蹲在路邊吃飯,不遠處他的丈夫和孩子正看著她。 車牌上寫著鄂C,這是發(fā)生在十堰鄖西的一幕,恰巧被鄰居拍下。 2月19 號《長江評論:告別愛的人 守護愛的人》,主動發(fā)掘并首發(fā)傳播的這張照片成為戰(zhàn)疫期間經典影像之一。 匆匆一飯,匆匆一別,一次奢侈的相聚,一段無法言說的隱忍。畫面本就無聲,而畫面定格的這一幕,也真的沒有任何對話和言語。 丈夫、孩子和妻子之間間隔的兩米的距離,仿佛就是就是一段留白,這留白里,有牽掛、有思念、有擔憂、有忍耐,更有堅強。 這個定格畫面提供的留白,既給評論的展開備足了空間,又讓受眾的想象有處安放。
畫面忠于記錄的力量,提供情感的出口。 一場婚禮用視頻的方式進行,因為媽媽需要堅守崗位,參加不了遠在四川的兒子婚禮。1 月31 日播發(fā)的《長江評論:謝謝你,為我拼過命》摘取了媽媽對孩子遠程表白的視頻素材,特別是說到最后半句,媽媽情難自已,電視畫面10 秒的聲音留白,戳動淚點,直擊心靈。 評論引用這一視頻的原貌,忠于記錄,給受眾最真實的場景呈現(xiàn),既是給評論打開情感出口,也是給受眾留下情感出口。 很難想象,如果不是輔助于畫面手段的電視評論,這種情感震撼光靠文字,又豈能盡述?
無論何種形態(tài),評論的主體都是由語言構成的。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評論如果沒有適度的辭藻、節(jié)奏及用典,文章就會缺少一些氣韻和神采。另外,優(yōu)美而有不生澀的語句,更能激發(fā)文化共情,那些容易鉆進內心的鮮活表達藏著一聽便懂的文化基因,更易戳中內心隱秘的共鳴點。 《長江評論》創(chuàng)作中幾乎篇篇留下這種“戳中”的力量。
如“即便平凡如石頭一般,在彼此眼中也是互相仰望的星辰。 ”表達伉儷戰(zhàn)士相互牽掛的深情。
“他們如一粒粒螢火微光,每一粒微光,映照在每一個家庭, 都是全部的光亮。 然而面對時代的召喚和祖國的需要,他們選擇逆流而上,匯成星河。”表達舍小家為大家的沉甸甸的家國情懷;
“他們像大江大河里堅硬的礁石和沙礫,風平浪靜的時候,他們默默佇立,以至于你覺得他們是如此的平凡無奇,但風起云涌,礁石便在急流中愈發(fā)堅挺;水落石出,沙礫便托舉出江河奔騰的軌跡?!北磉_凡人英雄構筑了城市的精神基座。
沒有辭藻華麗矯揉造作,也沒有刻意掉書袋,最樸實的文字按照巧妙的遣詞造句方式, 傳遞直抵人心的力量,這亦是大眾傳播領域語言表達必須恪守的規(guī)則和尋求突破的方向。
注釋:
[1]劉梓梁、王潤澤:《中國百年新聞經典》,人民出版社2013 年10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