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夏增亮
摘 要:經(jīng)濟建設(shè),文化先行。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fēng),甘肅省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外宣,加快推動甘肅文化“走出去”,尤其是在旅游文化方面的宣傳。但是目前,旅游外宣翻譯中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文化內(nèi)涵傳達不充分的問題。文章試通過巴西“食人主義”翻譯理論視角,探索外宣翻譯中的文化滋養(yǎng),以期在外宣翻譯中不僅能讓受眾看懂信息宣傳,更要能感受信息中傳遞的文化美感,同時還能保持民族身份鮮明的特征,使甘肅文化在對外宣傳中得到雙重滋養(yǎng)。
關(guān)鍵詞:一帶一路;“食人主義”翻譯理論;外宣;甘肅旅游
“一帶一路”的提出讓作為古絲綢之路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的甘肅從偏遠內(nèi)陸省份一躍成為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和重要門戶。作為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甘肅擁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被國家旅游局稱為“永不衰落的旅游產(chǎn)品”。如何借助前沿優(yōu)勢和文化資源優(yōu)勢,在“一帶一路”上高速奔跑,全面發(fā)展,是甘肅省在發(fā)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文化先行”策略下的甘肅文化外宣現(xiàn)狀
“在建設(shè)“一帶一路”進程中,我們應(yīng)當(dāng)堅持文化先行。”甘肅省“十三五”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也指出: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shè),構(gòu)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lǐng)域、國際化的文化產(chǎn)業(yè)開放合作發(fā)展新格局,加快推動甘肅文化“走出去”。
翻譯是“文化先行”和“走出去”的首要及必要手段。用英語話隴原,讓世界聽見隴原的聲音,讓甘肅在世界舞臺上展示自己的獨特文化魅力,提高甘肅知名度,促進甘肅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目前甘肅文化外宣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xiàn)在翻譯時重視直譯,忽視文字內(nèi)涵;不重視文化背景解讀,造成文化偏差;采用中式思維進行翻譯,宣傳效果不佳。
翻譯是將原語信息傳遞進目的語的復(fù)雜過程,字面意思易識別,所以相對容易翻譯,隱性的文化因素則是翻譯中的一個難點。這也是目前我省旅游外宣資料翻譯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翻譯應(yīng)該是一種意義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可以開放地接受多元文化的滋養(yǎng)。
二、“食人主義”翻譯理論(cannibalism)
“食人主義”翻譯源自于巴西。16世紀時,Tupinamba部落的土著吃掉了一位來自葡萄牙的傳教士。此事引起歐洲不小震動,大家認為巴西人是野蠻未開化、泯滅人性的食人族。但是,Tupinamba人這么做并不是因為未開化,或者出于獸性。在他們的文化中,能吃的人都是令他們尊敬的人。要么是身體強壯,要么是有權(quán)有勢,要么是通靈(比如說傳教士)的人。[4]他們認為吃了這樣的人以后,他們就能吸收這些人的能力。1928年,OswalddeAndrade寫了一本叫《食人宣言》的書,該書借用“食人”這一比喻,描述了巴西如何希望“吃掉”西方文化而壯大自己的文化。1963年,H.Campos正式把“食人主義”引入翻譯研究。Campos認為,翻譯猶如“食人”,汲取原文本的養(yǎng)料,再以一種符合本土人需要、純粹又充滿活力的新形式出現(xiàn),并滋養(yǎng)源文化。(1992)
“食人主義”翻譯理論讓翻譯行為不再是從原語到目的語的單向作用過程,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滋養(yǎng)”的雙向互動過程。同時,還提倡保持翻譯過程中原語的“民族身份”。將該理論運用在甘肅旅游外宣翻譯中不僅有利于甘肅在國際上樹立鮮明的民族身份、提高在國際旅游市場競爭力,還能在滿足受眾的文化審美的同時滋養(yǎng)本土文化。
三、甘肅旅游外宣翻譯中的文化滋養(yǎng)
文月娥在通過巴西“食人主義”翻譯理論視角解讀林紓的翻譯時認為,林譯主要通過三種手段來實現(xiàn)對原文本的“吞食”與“滋養(yǎng)”,即:“刪者刪之”,“益者益之”,“竄易者竄易之”。[5]以下通過這三種方法來分別分析外宣文本的文化滋養(yǎng)實現(xiàn)。
(一)“刪者刪之”
如甘肅天水市旅游外宣網(wǎng)頁中寫道“天水,古稱成紀,因“天河注水”、“天一生水”而得名”。
該文本的英文網(wǎng)頁介紹為:Tianshui city was called Chengji in ancient times. The name comes from the legend of the “Heavenly River Infusion”.
原文中,“天河注水”是一個傳說故事。若把“天河注水”直譯為“Heavenly River Infusion”,可能會讓讀者莫名其妙,如果在后面補充解釋故事淵源,又會引起“漢武帝”等歷史文化內(nèi)容方面的疑問。因此,在“吞食”原文精髓的前提下,為了“走近讀者”,可以將這部分文化負載信息刪除,保留地理位置的說明就好。這樣處理既不損失原文的“營養(yǎng)”,又能讓讀者清晰明了地理解信息。
再如,敦煌雅丹喀斯特地貌地質(zhì)公園的中文介紹中說:公園內(nèi)集中連片地分布著造型各異的風(fēng)蝕地貌,例如,“蒙古包”、“駱駝”、“石鳥”、“石人”、“石佛”、“石馬”等,千姿百態(tài),惟妙惟肖。譯文為:In the park there distribute various landforms such as Mongolian yurt, camel, stone bird, stone man, stone Buddha, stone horse, etc. They are in different poses and 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s, being true to life.其中,原文中為了增強描述效果,反復(fù)使用“造型各異”、“千姿百態(tài)”、“惟妙惟肖”三個四字詞語來表達地貌的多樣性。但是,英語詞匯的變化常常是由于詞源不同或者詞形標(biāo)志的變化,較難實現(xiàn)等效組合。在翻譯中若拘泥于原文翻譯,就顯得結(jié)構(gòu)松散,語言啰嗦。因此需整合信息,如:In the park, there distribute various and lifelike landforms such as Mongolian yurt, camel, stone bird, stone man, stone Buddha, stone horse, etc.這樣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含義,又符合譯入語簡潔明了、邏輯清晰的文化習(xí)慣。
(二)“益者益之”
白銀市:“早在明朝洪武年間,這里就開始了金銀的大規(guī)模采挖?!?/p>
Early in the reign of the Hongwu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it began to mine gold and silver in large-scale.
原文中“明朝洪武年間”是一個歷史概念,對中國人來說比較清晰,但由于泱泱華夏歷史對外國讀者來說很難把握具體時間,若直譯為“in the reign of the Hongwu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就會影響讀者對白銀市悠久金銀開采史的直觀理解。建議在后面添加具體時間段(1368-1398),就比較符合西方文化中求精準(zhǔn)的習(xí)慣,在向讀者清晰傳達信息的同時還有效滋養(yǎng)了原文信息,使其更明確有意義。
再如張掖市的旅游宣傳中文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dāng)江南”,譯文為:Lose sight of the snow on Qilian Mountain, and Zhangye would be mistaken to the South.
其原文為追求形式美,省略了主語,譯文在翻譯時也追求與原文的形式對等,省略了主語??墒牵⒄Z句意的明確主要靠句子結(jié)構(gòu)嚴密,句中關(guān)系常用關(guān)聯(lián)詞明確表達。因此,在翻譯時應(yīng)根據(jù)英文語言特色重新梳理句子成分,補充明確的主語,使原文語義傳遞更清晰準(zhǔn)確。
(三)“竄易者竄易之”
甘肅省臨夏州的松鳴巖景區(qū),中文介紹為:這里清風(fēng)接云、千年古松直插云霄,四季云霧繚繞、終年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景色秀麗迷人。其譯文為:The Park has fascinating landscape with the mountains getting closer to clouds, the pine trees in thousand-age meeting the sky, the sense mist surrounding the mountains in the four seasons, the murmuring of water running through the gorge, and the birds singing in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原文使用對偶結(jié)構(gòu),一詞一景,花草樹木、云霧清風(fēng),充分展現(xiàn)了自然之美,也充分表現(xiàn)了中文形散意合的特點。但是,英語是形合語言,注重形式邏輯,所以可以根據(jù)英語語言的特征把信息要素進行重組翻譯,如:Green mountains, old pines, mist, streams, the chirping of birds and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compose a fantastic landscape in the park, where one cannot tear himself away.這樣處理就減少了兩種語言轉(zhuǎn)化的文化差異,既保留了原文意義,又符合了讀者的語言文化習(xí)慣,使原文和譯文的文化傳遞都得到了滋養(yǎng)。
四、結(jié)語
“食人主義”翻譯理論指導(dǎo)我們在文化外宣翻譯時,要堅持在“吃掉”原文,尊重原文的基礎(chǔ)上,從原文中“汲取力量”。同時,也要敢于大膽再創(chuàng)造,采取“刪減”“增補”和“重組信息”等再創(chuàng)造策略,使譯文既保留原文的“營養(yǎng)”,又能用目標(biāo)語的語言、文化滋養(yǎng)目的語,完成“文化輸血”,讓甘肅旅游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得到雙重滋養(yǎng),在對外宣傳中熠熠生輝,引人注目,從而有效宣傳甘肅,發(fā)展甘肅。
更重要的是,作為提倡翻譯中的“文化身份”的代名詞,食人主義理論還積極提倡保持翻譯過程中原語的“民族身份”,這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今天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在國際市場上作為獨立個體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研究中心.“一帶一路”下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經(jīng)濟日報[N],2017-1-29
[2] 郭鳳青.“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省語言服務(w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基于ASWOT的分析.蘭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J].2016(5):95-99
[3] 蔣驍華.巴西的翻譯:“吃人”翻譯理論與實踐及其文化內(nèi)涵[J].外國語,2003(1):63-67
[4] 潘學(xué)權(quán).無聲的另一面:食人主義的翻譯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4):46-49
[5] 文月娥.“吞噬”與“滋養(yǎng)”:食人主義視角下的林譯解讀[J].電子科學(xué)大學(xué)學(xué)報.2016(3):80-85
基金項目:2019年度甘肅省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外宣翻譯策略研究(19YB147)。
作者簡介:劉曉娟(1978- ),女,甘肅武威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翻譯研究、商務(wù)英語教學(xué);夏增亮(1980- )男,甘肅張掖人,碩士,副教授,蘭州工業(yè)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