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玉春
摘??要:在社會發(fā)展與教育發(fā)展的雙重推動下,小學數學教育面臨新的教學要求,即除課本基礎知識內容學習之外,對學生學科技能、思維水平、知識運用經驗等也要進行全面培養(yǎng)。文章以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為切入點,探究在深度學習背景下,其組織策略如何有效落實,為相關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組織策略
引言: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是學生邏輯思維成長的關鍵科目,其知識內容對學生認知世界的角度與思考方式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小學教育發(fā)展形勢下,數學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已經呈現出新的姿態(tài),即深度學習。因此,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教師如何通過有效組織學習內容,將新舊知識點以多元化的融合形式展示出來,成為小學數學在當下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思維水平與學習能力的關鍵。
一、深度學習背景下學習內容組織問題
在小學數學發(fā)展的趨勢下,深度學習的概念已經逐漸滲透到教師的實際教學中,但是在教師開展具體教學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新知識激活程度不足。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雖然教師已經注意到學生知識經驗激活的重要性,但由于激活方式相對匱乏,使其呈現單一性,不能滿足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需求,削弱了其實際效果。
其二,知識獲取過程簡短。在課堂中,教師在知識講解過程中,并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思考時間,使其無法通過完整的知識獲取與思維轉化過程實現深度學習。
其三,課堂時間資源分配不足。在目前的數學課堂中,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應試需求的影響,教師更偏重于對知識點進行專項強化訓練,保證學生的習題計算能力,忽視了深度學習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二、深度學習背景下學習內容組織策略
為提升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強化深度學習的教育意義,教師可通過以下幾方面組織學習內容。
(一)有效激活現有知識
教師在開展具體教學前應注意到,學生在進入課堂前,自身已經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認知,只是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儲備差異。為此,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與學生儲備的知識經驗水平,通過有效激活其儲備的知識經驗,實現深度學習。數學知識的整體結構與遞進順序都遵循著嚴密的邏輯,因此其具體的知識點也是存在緊密聯(lián)系的[1]?;跀祵W知識該項特征,教師應結合學生成長對應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心理變化等情況,構筑知識教學網絡,通過建立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化對知識點的認知,進而形成相對科學完善的知識網絡,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三)》的課時學習中,針對100以內的加減混合運算,教師應當通過聯(lián)系學生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點,激發(fā)他們儲備的知識經驗,進而實現本堂知識內容的深度學習。教師在講解加減混合運算中,兩個豎式連寫的計算方法前,首先通過具體算式“20+15”“52-23”令學生回想兩位數的進位加法與退位減法的運算規(guī)律,即加減進退位的算理。在學生進行思考后,教師將加減混合算式展示給學生,如“38+42-33”。令學生在明確計算順序的基礎上,對比這兩個算式的筆算方式,分析其中的相似之處,進而引導學生運用豎式連寫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為學生建立自主觀察、思考、分析的過程,使其將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點建立聯(lián)系,實現通過激活儲備知識,強化新知識深度學習的教學。
(二)強化情境導入
在小學階段,學生活動性較強而自制力較差,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自主學習積極性也是深度學習背景下,學習內容組織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合理設置課堂活動,將課程知識內容通過趣味情境的方式進行導入,提升課堂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注意力[2]。
例如,在《認識方向》的課時學習中,針對東西南北的方位概念與辨別,教師可通過簡單游戲活動將其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為強化知識導入情境,教師可選出五名學生,一名學生蒙住眼睛,其他四名學生分別站在其東、西、南、北方位上,由教師發(fā)布命令,要求處于中央的學生抓住指定方位的同學,由班內未參與活動的學生進行搶答,指揮其完成任務。通過該情境活動,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了方位的基本作用,即確定人或物體的位置,使其對相關知識有正確認知。其次,通過指揮活動內的學生“抓人”,學生以更加有趣的方式積極辨別方位,提升了自身的觀察能力。最后,教師提高情境活動,將學習內容以貼合學生興趣的方式導入到課堂學習當中,進而對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提升了學習內容組織的合理性。
(三)構筑多元化教學模式
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教師應及時完善自身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綜合提升自身數學素養(yǎng)。為此,教師可將實踐活動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構成“學中有做,做中有學”的多元化教學模式[3]。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課時學習當中,針對三角形的性質,教師可令學生利用身邊的筆,自己圍成三角形,并通過比較總結出三角形的各項特征,如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組成的封閉圖形、三角形有三個頂點、三角形有三個角等,這些特征完全可以由學生自行觀察發(fā)現。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引入實踐活動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強化對課程知識內容的理解,實現自主學習探究。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是起引導與組織作用,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為其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思維成長空間,進而為深度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通過科學合理地組織學習內容,實現數學學科的深度學習,教師應積極挖掘課程知識點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有效激活儲備知識,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學習,為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網絡。同時,通過引入情境活動,幫助他們在情境中快速進入思考狀態(tài),進而促進課程導入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后,結合教學進度與學生水平,適當開展課堂實踐活動,令學生在實踐中強化自身綜合數學素養(yǎng),實現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 金嵐.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04):144-145.
[2] 馬秀平.小學數學開展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探索[J].科技風,2019(34):31.
[3] 許愛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