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輝 廖湘平 李文英 鄧華
【摘 ?要】特發(fā)性膜性腎病屬于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變在腎小球[1]。目前它的發(fā)病機制還沒有完全被研究清楚,國內外針對膜性腎病的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主要在M型磷脂酶A2受體及其抗體、1型血小板反應蛋白7A 域、抗足細胞抗原上[2-4],但具體腎臟受損機制仍未闡述清楚。也有研究認為補體活化與IMN有關[5]。本文將闡述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的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
【關鍵詞】特發(fā)性膜性腎病;PLA2R;PLA2R抗體;
【中圖分類號】R56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0067-01
在成人腎病綜合征中,膜性腎?。∕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其中常見的病理類型,大概占成人腎病綜合征的 30%[6]。根據MN的病因,可分為:特發(fā)性膜性腎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或原發(fā)性膜性腎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多由自身免疫所致,故最近有學者建議將血清PLA2R抗體陽性或血清1型反應蛋白7域抗體陽性的MN稱為免疫相關性膜性腎?。╝utoimmune membranous nephropathy,AMN) ,占MN的80%-90%左右[7]。其余則是繼發(fā)性MN與系統(tǒng)性的自身免疫疾?。ㄏ到y(tǒng)性紅斑狼瘡)、感染(乙肝)、藥物(非甾體抗炎藥)以及惡性腫瘤等因素有關[8]。本文將著重描述特發(fā)性膜性腎病。
膜性腎病的診斷金標準需依靠病理診斷,常表現為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毛細血管袢的上皮下,在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及免疫熒光上都有其特征性表現。靶細胞是受損的腎小球臟層上皮細胞或足細胞。腎小球基底膜的增厚與足細胞合成細胞外基質的聚集有關。
IMN患者的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大多表現為蛋白尿和其他腎病綜合征的表現,有些患者可無臨床表現,僅有尿蛋白,靠腎活檢診斷。大部分患者早期血壓政策,但是隨著病程進展,約一半的患者會出現高血壓,可隨疾病緩解而恢復正常。IMN患者早期腎功能多正常,但是也有部分患者腎功能會進一步惡化,最終約30%進入終末期腎臟病。
近年來,IMN 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PLA2R 是成人中 IMN 中公認的第一個抗原靶標。THSD7A被描述為成人 IMN 中的第二種自身抗原。PLA2R 和THSD7A 是被認為在大多數患者中引起 IMN 的兩個靶抗原。
血清PLA2R抗體在 IMN 診斷中的,陽性率約70-80%,但是其特異性接近 100%。血清PLA2R抗體在正常人、其他腎臟疾病以及系統(tǒng)性疾病很少有被發(fā)現。這也表明,若血清PLA2R抗體為陽性,則該患者或需沒有必須進行腎活檢 ,尤其當患者存在無法配合、凝血功能異常、病情危重等絕對或相對腎穿刺活檢的禁忌癥時。而Tomas等的[7]發(fā)現補充了IMN血清PLA2R陰性患者的診斷。
Hoxha等[9]的研究發(fā)現在IMN患者中PLA2R抗體滴度低的患者比PLA2R抗體水平高的患者顯著早于蛋白尿的緩解。自發(fā)緩解患者的PLA2R抗體水平隨時間下降,但蛋白尿量未減少的患者其PLA2R抗體水平卻持續(xù)升高。
綜上所述,血清PLA2R抗體可作為IMN的無創(chuàng)性特異性診斷指標,特別是有腎穿刺活檢的絕對或相對禁忌癥時;對于血清PLA2R抗體陰性,但臨床表現符合膜性腎病的患者,若患者情況可以,建議行腎組織PLA2R染色進一步明確診斷;血清THSD7A抗體陽性率低但是特異性強,因此可作為PLA2R及其血清抗體均陰性的患者補充檢查,從而提高IMN的確診率。
參考文獻
[1] 吳榮, 魏立新.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現狀[J]. 臨床腎臟病雜志, 2011,11(12):571-572.
[2] 計蕾, 余慰, 鐘雪.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血清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與尿中IgG4檢測的臨床意義[J].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8,34(07):1050-1053.
[3] 金娟, 林波, 龔建光, 等.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足細胞自噬活性改變及其臨床意義[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16,32(8):578-583.
[4] 管音, 李航. 自身抗原、抗體與IgG亞型在膜性腎病中的意義[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14,30(8):634-638.
[5] Colucci M, Corpetti G, Emma F, et al. Immunology of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J]. Pediatric Nephrology, 2018,33(4):573-584.
[6] 洪艷.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2,28(8):1379-1380.
[7] Cattran D C, Brenchley P E.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ntegrating basic science into improved clinical management[J]. Kidney International, 2017,91(3):566-574.
[8] 余學清, 楊瓊瓊.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進展: 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全國學術會議, 2002[C].
[9] Hoxha E, Thiele I, Zahner G, et al.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 Autoantibodies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Jasn,25(6):1357-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