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麗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教學越來越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小學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基礎時期,也是關鍵時期。小學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審美教育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顯著的意義。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學工作者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將重心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很少將時間用在古詩詞教學上,教學方法也偏向于傳統(tǒng)教學,往往重視內(nèi)容,而忽視學生情感的體會。從美育滲透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美育滲透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古詩文教學不僅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教學工作者還將其落到實處,在教育教學領域不斷推動其發(fā)展。詩歌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歷史不斷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展現(xiàn)。四言詩經(jīng)、五言古風、唐詩構成了詩歌國度中無比壯麗的景象,是古代人民思想、感情、智慧的結晶。在現(xiàn)代教育下,古詩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因而在當前語文教學中,教育教學工作者著重美育的傳遞,將其納入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之中,讓學生可以在詩文的熏陶下體會其中的情感,感受到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以人文教育為出發(fā)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通過各種教育形式使中華文化遺產(chǎn)在學生的手中不斷繼承和發(fā)展,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可以獲得美育的熏陶,提升道德水平。
一、美育的概述
美育本質上就是審美情感的教育,它集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文化熏陶于一體,相互融合統(tǒng)一。古詩教學正好可以體現(xiàn)出美育包含的三個特質,因而古詩既是知識教育,也是人文藝術教育,需要在美育的指導下進行藝術化,從而給學者傳遞真正的審美藝術。關于美育的具體解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觀點,在德國古典時期,美育就是健康、認識、道德、鑒賞力和美的集合,建立在人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要求人具有完整的人格,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以及讓學生形成一種和諧的精神,協(xié)調(diào)人的感性和理性發(fā)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現(xiàn)代教育下,審美教育是一種唯物主義思想,要求人能夠保持本質性和天然性,從理性教育出發(fā),對人進行感性教育。簡單來說,就是美育具有過程性、全面性、趣味性,要從自然、社會、人三個方面出發(fā),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用藝術的眼光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培養(yǎng)一種藝術美的思維[1]。
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策略
1.在古詩誦讀和吟詠中滲透美育
古詩教學中的基礎部分就是誦讀和吟詠,古典詩歌憑借著韻律節(jié)奏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美,主要表現(xiàn)在音樂和思想的結合,也是情感自然流露的表現(xiàn)。通過誦讀和吟詠,可以感受到詩歌作品的聲韻和節(jié)奏,通過文字可以深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作者的審美境界。如果沒有進行誦讀和吟詠,就無法進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作者文字中豐富的情感。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誦讀和吟詠,讓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感受學習詩詞的樂趣,從而給學生滲透情感教育[2]。
例如,在教學《望洞庭》時,教師可以將朗讀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讓學生初讀,教師可以設置情境,說:“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我們一起去觀賞一番吧!”之后出示課件展示洞庭湖的圖片,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讀古詩。教師可以傳遞給學生信息:“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湖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并配樂朗誦,讓學生領會詩中的意境美?!岸赐ズ宄和该?,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薄斑@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接下來是精讀,讓學生精讀會意,品詩賞景悟情。如“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讓學生就重點詞解析,像“湖光”“秋月”,從中可以看出洞庭湖的美景;還有一個精確的比喻,將“潭面”比作“銅鏡”等,讓學生邊讀邊理解,使學生做到精讀。之后讓學生進行品讀,反復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意境,體會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的情感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升華。
2.在古詩聯(lián)想與想象中滲透美育
聯(lián)想和想象在古代詩歌的審美中有著突出地位,是欣賞詩歌必須要用到的方式,它可以克服詩歌語言的不確定性,理解詩歌所表達的含蓄美。想象和聯(lián)想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也是一種審美活動。想象是從已知材料出發(fā),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從而營造的一種心理過程,也是事物的具體形象。聯(lián)想是由這種事物的概念而想到另一種事物的概念,由某個人而聯(lián)想到相關的人與事,可以充實知識,使知識更加豐富化,想象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詩歌,從而給學生滲透美育[4]。
例如,在教學《憶江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詩句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問學生:“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中你們可以看到什么,說說你們自己的理解?!睂W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紛紛回答:“嬌艷欲滴、熱情似火、爭奇斗艷的江花?!薄八饺珑R、波光粼粼、微波蕩漾、水波漣漣的江水。”教師可以跟著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分析:“春天百花盛開,太陽出來了,使鮮艷的江花紅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于是紅的更紅,綠的更綠?!苯處熥寣W生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理解詩歌的意境,不僅能夠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美麗,從而讓學生愛上自然,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3.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滲透美育
教育要建立在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會制約教育的結構和發(fā)展。換個角度來說,古詩審美教育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息息相關,因而在進行古詩教學審美滲透時,還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使古詩教學的審美符合學生發(fā)展的需求。教師在實際古詩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直觀形象性、奇特趣味性、整體感知性出發(fā),使美育的滲透符合學生綜合心理特點[5]。
例如,在教學《泊船瓜舟》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關于意境的圖片,使這首詩歌的含義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后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里?”明月之夜,詩人鉆出船艙,立在船頭,向南眺望。只見對岸就是京口,現(xiàn)在已是春天,詩人的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青山……綠水……田野……江岸……最后,詩人望著明月……讓這樣的畫面直接將學生代帶詩的意境中,使學生可以理解詩中所表達的含義:該詩流露出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作者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愿望。教師利用這種直觀形象的特點,將學生心里的情感激發(fā)出來,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三、結語
總而言之,美育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引導學生運用誦讀和吟詠、想象和聯(lián)想方式學習古詩詞,使學生可以深入古詩的意境中去,和作者進行交流,身臨其境地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深刻含義,讓學生的思想可以受到熏陶,使學生的思維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6]。
參考文獻:
[1]曹娟.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讀寫算:教師版,2017,40(218):142-143.
[2]郝艷輝.淺談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進行滲透美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0):101.
[3]紀寶華.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部分中滲透美育的探索[J].新課程(小學),2015(8):69.
[4]段春艷.將審美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方法[J].開心素質教育,2017,39(210):41.
[5]梁少卿.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升華學生的人格[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30(232):112.
[6]白青雙.腹有詩書氣自華:淺談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科學中國人,2017,21(52):112-123.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規(guī)劃課題《在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BY[2019]G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