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旭 楊鵬程
【關鍵詞】肢體語言;溝通;兒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6-0182-02
小兒護理工作特殊性強,護士即面對無法正確表述自身疾病狀態(tài)及需求的患兒,還要面對患兒的焦慮、煩躁、哭鬧,因而護理人員很難與其進行語言了解和交流。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肢體語言與患兒溝通,可提高其護理的依從性[1]。本文將肢體語言溝通運用于兒科護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1月至 2018年10月200例門診就診患兒,按照先后順序?qū)⑵浞譃閷φ战M和觀察組各100例。觀察組男52例,女48例;年齡1.1~12.8歲,平均年齡(5.9±3.3)歲;對照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1.1~11.55歲,平均(6.2±3.7)歲。 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患兒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肢體語言溝通護理 ,具體方法如下:①面部表情:面部表情能最直觀的表達人的心理和情感,能很自然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護士在護理過程中應始終面帶微笑,態(tài)度和藹,能夠使患兒消除對護理人員的恐懼感,提升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安全感,更好地配合護理人員,并有效增進護患關系。②身體姿態(tài):不同的身體姿勢能夠直觀地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身體情況等[2]。護理人員應保持端莊的儀表,行走時姿態(tài)穩(wěn)重大方,站立、坐著時始終應保持優(yōu)美的體態(tài),使患兒及家長感受到一種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并且在護理人員身上感受到安全感。在治療過程中 ,動作迅速、敏捷、嫻熟等都會增強家長及患兒的信任感。與患兒交流中,通過手勢、點頭等方式 ,讓患兒理解護理人員的表達的意思 , 利于患兒疾病的治療 。③眼神與目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視線接觸、鼓勵贊賞的表情等信息傳遞可有效增強溝通效果?;純壕驮\時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護士的目光眼神,高興、真誠及對患兒憐愛的眼神有助于增強與患兒及家長的清靜感,有助于患兒平靜地接受治療。④肢體接觸:撫觸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可以產(chǎn)生關懷、同情、安慰、鼓勵和支持的作用。在進行治療時,患兒如恐懼和害怕,輕輕撫摸或握住患兒手,親吻患兒的額頭,觸摸患兒的臉。當患兒發(fā)熱時,摸摸他的額部,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患兒進行鼓勵和安慰,可使患兒感受到尊重和安全感。增強患兒配合的積極性。
1.3 療效評定標準
患兒對醫(yī)囑依從性和接受行為評分采用相關報道的分級標準:①完全抵觸(0分 ):害怕,情緒煩躁,時??摁[,不愿意配合。② 部分抵觸 (2 分 ):不愿意積極治療,情緒煩躁、害怕,但是卻不得不接受治療。③ 部分依從 (6 分 ):對護理以及部分治療,仍有反抗情緒、害怕心理,經(jīng)鼓勵之后可良好配合。④完全依從 (10 分 ):愿意積極配合全部的治療操作,對治療過程及環(huán)境無恐懼行為。依從率 = (完全依從+ 部分依從)/ 總例數(shù)×100%。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進行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分成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1 2組患兒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護理依從性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兒依從情況對照
2.2 ?2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2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比較
肢體語言溝通是借助動作、行為、眼神、表情等表達自我的思想、情感、興趣的一種方式,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對語言溝通的一種補充。因此,對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患兒來說,肢體語言溝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合理有效地肢體語言溝通 , 護理人員與患兒可建立起一種親切的默契感, 疏解患兒的緊張及抵觸情緒,取得患兒的配合,進而提升其護理的依從性。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對護理的依從率為8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P<0.05),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王秋景等文獻報道一致,進一步說明了運用肢體語言溝通可提高患兒的就診質(zhì)量,對臨床治療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過對患兒及家屬滿意度調(diào)查 , 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對診療技術及醫(yī)護態(tài)度的滿意度為84%,對照組滿意度為68%,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0.05),表明肢體語言溝通較常規(guī)護理安撫患兒家屬不安、減少醫(yī)療糾紛,具有更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紅梅.肢體語言溝通用于小兒護理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12):1475-1476.
[2] 雷艷.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分析[J]. 心理醫(yī)生,2017,23(3):19-20.
[3] 王秋景.肢體語言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7,15(3):247.
[4] 王蕊峰.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的臨床價值探討[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7,4(41):8010-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