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充滿智慧之語的家書。文句對仗工整,簡練謹嚴,誡得智慧,說得理性,情真意切。教師在在教學中應立足文本,反復變形,讓課堂教學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關鍵詞:《誡子書》;變形;教學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充滿智慧之語的家書。文句對仗工整,簡練謹嚴,誡得智慧,說得理性,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書中,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文章字字珠璣、句句哲理、對仗工穩(wěn)、情真意切的特點,在教學中,筆者突破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方式,立足文本,反復變形,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使整堂課有了濃濃的“語文味”。
一、字詞變形,巧辨趣解
文言文的字詞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有別于傳統(tǒng)的注音釋詞,筆者利用詞源變形,從標題中的“誡”字入手,從詞源的角度引入“誡”的造字,讓學生自主觀察,結合字形結構來說文解字,進而明了“誡”的意思。誡,從字形上來看,左邊是“言”形,指用口說話,右邊“戒”從戈從手,意思是手里拿著一把兵器,用來警惕他人,這就是古代的“誡”,有告誡之意。筆者順勢提出問題:“初讀課文,請你找一找諸葛亮想要告誡兒子什么?怎樣告誡的?在什么背景下告誡兒子的?”進而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本文會流傳至今。
為了更好地掌握字詞,筆者再讓學生說說其最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經(jīng)學生自查發(fā)現(xiàn)有幾組形近字容易寫錯:“躁與燥”“遂與逐”“勵”與“厲”。學生通過字形比較掌握這些形近字之間的微妙差異。比如,“躁”是形聲字,從足,引申為在急躁的時候直跺腳,跟心理情緒波動有關;而“燥”,從火,延伸為缺水分導致的干燥,跟天氣干熱有關。通過辨識字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為后文的字詞品味作鋪墊。
二、句子變形,把握特質
《誡子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其能夠將告誡內容與特殊的言語表達巧妙結合。因此,朗讀、品味語言特質是教學的重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以問題“諸葛亮對兒子告誡了什么”為抓手,引導學生從文本里找出如下關鍵句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薄胺菍W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薄皩W須靜也,才須學也?!薄耙齽t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薄澳昱c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然后讓學生觀察品讀,這些句式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在誦讀、翻譯、合作討論中,從句式對稱、正反等角度悟出句式結構的對仗之美,節(jié)奏的音韻之美,句子的哲理之美等特點。
為了讓學生更好體會到本文“簡練謹嚴”背后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之情,筆者將雙重否定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縮簡變形為“淡泊明志,寧靜志遠”,讓學生體會“非……無以……”這個雙重否定句所表現(xiàn)出來的殷殷教誨之情。為了強化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效果,筆者還讓學生結合課文及生活實踐,以“非……無以……”造句。有的學生說“非靜無以修身,非儉無以養(yǎng)德”,有的學生說“非刻苦無以成芳名”,還有的學生說“非讀無以廣見識”。該訓練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對句式的掌握,有利于情感的揣摩,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使學生體悟到諸葛亮對兒子的諄諄告誡、殷殷教誨之情,可謂一舉多得。
最后,在刪減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引導學生從上述關鍵詞中提煉警語,學生提煉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志以成學”“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慢不勵精,躁不治性”等多個警語。有學生甚至很機靈地把全文變成警語:“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學以廣才,志以成學。慢不勵精,躁不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文章語言的簡練精辟之美,字字珠肌,句句哲理,同時也感受到句式整齊中有變化,謹嚴中見活潑的特點,本來刻板的告誡也因文本的言語形式變得言辭懇切又情深意長,使學生更加理解諸葛亮書信背后的微言大義與良苦用心。
三、結構變形,抵達主旨
諸葛亮告誡兒子的話語較多,哪句才是諸葛亮的真正“誡”點呢?為了讓學生快速提煉,筆者還把原本一段的原文變形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第二層: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第三層: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第四層: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通過變形學生發(fā)現(xiàn)第一層作者真正要告誡兒子的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第二層作者是從反面來告誡兒子一定要“靜”;第三層是圍繞“學須靜也”來說的;第四層是從反面來說不“靜”的惡果。這種結構變形,既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又認清作者寫這封家書最想告誡兒子的是什么,有助于學生體悟“靜”的重要性。
四、穿插變形,體味苦心
以往很多背景資料的引入,都放在講課之前,美其名曰“便于學生理解”。殊不知,只有在學生疑惑處、困難處及時引材搭橋,學生才會有探究思考的樂趣,才會有撥云見日之效。
為了更好地理解與感受諸葛亮對兒子諄諄告誡的苦心,筆者在層次變形環(huán)節(jié)后還適時鏈接背景材料讓學生悟讀:“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學生自行誦讀翻譯后,明白了這是諸葛亮54歲出征之前將8歲的兒子諸葛瞻托付給哥哥諸葛瑾的一封書信。兒子年幼聰慧,“嫌其早成”,擔心“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不能成為國之重器,因此,諄諄教誨其“靜”。那么,諸葛瞻后來如何了呢?據(jù)史料記載:“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琊王。瞻怒,斬艾使。遂戰(zhàn),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歲。瞻長子尚,與瞻俱沒?!贝宋拇笾乱馑际牵褐T葛亮去世之后,魏國鄧艾出襲陰平,諸葛瞻率軍抵抗, 后退守今天的綿竹。鄧艾派人來勸降,意欲封諸葛瞻為瑯琊王,被諸葛瞻大罵,并斬殺使者,與諸葛尚率軍抵抗,后英勇犧牲。
恰當引入背景資料,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對諸葛亮的家書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這樣,清晰了課文的思路,明確了家書的重點,更明確了諸葛亮的苦心。
五、立足文本,開放生情
每位學生學習《誡子書》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如何讓學生立于文、悟于心、發(fā)于情,結合實際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體驗是一件很難的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立足文本,設置了一個開放型問題讓學生表真情說實感:“你最受用的一個字或詞是什么?結合生活體驗談談你的感受和啟發(fā)?!币韵率墙虒W的一個片段:
生:“儉”,希望兒子勤儉、節(jié)儉,用來提升自己的品德。
師:同學們,古人關于“儉”有哪些名言呢?
生:李商隱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p>
生:修身以寡欲為要,行已以恭儉為先。
師:節(jié)儉讓我們少一份虛榮,多一份從容,少一份貪欲,多一份理智與自律,也多一份更高級的自由。
生: “志”,志向是我們的航向標,有志者才能抵制淫慢,拒絕險躁。到老了才不會后悔。
師:聯(lián)系后面內容闡述自己的觀點,邏輯要縝密。能想到一些關于志向的詩句嗎?
生:《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p>
生:有志者事竟成。
生:“學”,惟有學習能讓我們有所成就,能讓我們安靜。
生:學習也不能讓我靜,因為我會想手機里的游戲。(眾生笑。)
師:所以這是險躁的表現(xiàn)之一,擔心以后“悲守窮廬”啊。
生:“靜”,我覺得“靜”是諸葛亮最想告訴兒子的。他希望兒子內心寧靜,修煉自己,成為君子,只有寧靜了才能淡泊明志,才能致遠。
生:寧靜的人,往往能做到:“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忘志。”
師:愛爾蘭作家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出悲?。阂皇侨f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笨梢姴灰晕锵膊灰约罕?,也是“靜”的表現(xiàn)。同學們有著豐富的積累,能結合實際談談嗎?
生:在寫作業(yè)的時候,我很難靜下來,邊寫作業(yè)邊看手機,容易分心。
生:比如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會想起之前吵架的朋友,然后我就沒法認真聽課了,很難靜下心來。
生:昨天,我爸媽吵架了,我今天一天心情都不好,沒法靜下心來學習。
師:是啊,同學們,當我們被那么多因素所影響的時候,大部分人很難做到心靜。所以《誡子書》不僅是“誡子書”,也是“誡己書”啊。
學生圍繞“儉”“志”“學”“靜”等談到具體的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談感悟,熏陶了情感,增強了體驗。筆者引入相關的名言警句,及時點拔和提升學生的見解,激勵學生不斷豐富與完善自己的內心世界,深化了書信體的效果。
正由于教學《誡子書》過程中巧妙利用幾次變形,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體悟到文章背后的微言大義,同時也體會到這封家書的文風特點,語言學習與情感價值觀得到有機融合,使得教學有了濃濃的“語文味”。
作者簡介:劉小華(1966—),男,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qū)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中學語文教研員,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