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盛林,景 利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2)
對牛奶生產記錄的調節(jié)以及基于泌乳前期、泌乳期及干乳期等因素的遺傳力評估對奶牛生產管理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為這些變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管理決策控制的,而不是通過遺傳。干乳期的管理是重要的管理策略之一。Gumen等(2005)研究報道,為了最大化下一次奶牛泌乳期的產奶量,50~60 d的干乳期十分必要,但降低干乳期可以提高奶牛產奶量、乳成分、代謝狀態(tài)和生育能力(Watters等,2009)。干乳期是乳腺休息的必要條件,以便在隨后的泌乳過程中最大化泌乳量。Remond等(1992)報道,干乳期小于60 d會減少后續(xù)的泌乳量,其中干乳期長度從50~57 d減少到30~34 d,牛奶產量下降10%。但縮短干乳期有幾個好處。首先,可以提高奶牛的邊際產奶量;其次,方便奶牛更好的轉移和營養(yǎng)管理策略。目前,奶牛群體最重要的經濟問題之一是繁殖效率低下。因此,繁殖效率的提高可能會提高乳制品特性。因此,降低干乳期時長可能會影響生育效率。本研究旨在確定縮短干乳期是否會影響奶牛生產性能和繁殖狀況。
1.1 奶牛分組將25只初產和多胎次荷斯坦奶牛隨機分為2組,干乳期為60 d組13頭,干乳期20 d組12頭。分娩后,兩個處理組均飼喂相同的商品料和牧草。泌乳后,犢牛轉移到另一個圈舍飼喂乳汁。所有的奶牛在早上8點和晚上8點飼喂全混合日糧,同時自由飲水。
1.2 體況評分及產后超聲檢測分娩后60 d,每周記錄體況評分和體重。為了監(jiān)測濾泡參數,從10~35 d每隔1 d進行一次濾泡活動的超聲測量,以確定第一次濾泡的特征。利用兩個方向的平均直徑,以直角的方式,測量單個冷凍圖像中每個卵泡的最大表觀面積。經直腸超聲掃描每周監(jiān)測卵泡3次。參考Heravi等(2007)的方法利用記錄超聲圖像的卵泡映射來表征顯性卵泡發(fā)育。優(yōu)勢卵泡定義為在沒有其他大的(>9 mm)生長卵泡情況下,直徑為>10 mm的卵泡。
1.3 樣品采集與分析在早上飼喂前,通過尾骨血管穿刺采血,每周采集約15 mL,置于真空管中,一部分保留全血,一部分用于分離血清。全血用于血細胞計數,血清用于生化指標的分析,所有生化指標均用試劑盒法測定。
1.4 統(tǒng)計分析試驗數據采用SPSS軟件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組間差異用T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干乳期時間和周齡對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影響由表1可知,各處理對產后產奶量具有顯著影響(P<0.05)。20 d較60 d干乳期乳蛋白比例顯著提高(P<0.05),但60 d較20 d干乳期乳蛋白產量顯著提高(P<0.05)。周齡對乳中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比例以及乳脂肪產量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0.05)。干乳期時間和周齡對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的影響無顯著交互效應(P > 0.05)。
表1 干乳期時間和周齡對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的影響
2.2 干乳期時間和周齡對奶牛體況評分和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由表2可知,兩組間體重及體況評分變化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周齡對分娩后體況評分及分娩前后體重變化具有顯著影響(P<0.05)。與20 d干乳期相比,60 d干乳期奶牛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濃度顯著提高16%(P<0.05)。盡管各處理間產后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濃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周齡對不同處理的產后非酯化脂肪酸濃度的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處理之間的產后血清β-羥丁酸濃度與非酯化脂肪酸濃度相似,其中干乳期為60 d奶牛血清β-羥丁酸濃度較干乳期為20 d的顯著提高20%(P<0.05)。各處理奶牛產前及產后血糖、尿素氮、尿素含量及谷草轉氨酶活性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干乳期時間和周齡對奶牛體況評分和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2.3 干乳期時間和周齡對奶牛血液學指標的影響由表3可知,各處理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周齡對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濃度、血球容積和血小板計數具有顯著影響(P<0.05)。
表3 干乳期時間和周齡對奶牛血液學指標的影響
2.4 干乳期時間和周齡對奶牛血液學指標的影響由表4可知,干乳期長短對產后第一次排卵的天數無顯著影響(P>0.05),直到第一次超聲檢查到第一個直徑≥10 mm的卵泡和最大直徑的卵泡。各組在產后第10和14天直徑≥5 mm卵泡數量無顯著差異(P>0.05)。干乳期為60 d的處理組第一個優(yōu)勢卵泡直徑和14 d時第一個優(yōu)勢卵泡直徑顯著高于干乳期為20 d的處理組(P<0.05)。不同干乳期處理組對奶??諔烟鞌?、第一次人工授精天數及妊娠配種次數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干乳期對奶牛卵泡和生殖狀態(tài)的影響
各處理奶牛產后牛奶產量差異的結果與Rastani等(2005)的研究結果一致。干乳期為60 d的奶牛在分娩前7、20和35 d分別提高98%、78%和0%,但分娩前7 d,在無干乳期奶牛中僅有62%的乳腺上皮細胞表現(xiàn)出分泌活性,而在干乳期為60 d的奶牛中98%的上皮細胞表現(xiàn)出分泌活性(Capuco等,1997)。干乳期縮短后,奶牛產奶量的變化是可變的,表明奶牛的生理、健康和管理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短時間的干乳期會減少牛、老鼠和人類的泌乳量,這是因為乳腺上皮細胞的周轉和分泌能力降低(Annen等,2004)。根據這些報道和本次試驗的數據作者認為,干乳期至少為35 d,以實現(xiàn)隨后泌乳期的最大奶產量。
Watters等(2008)研究報道,60 d和30 d干乳期對乳成分無顯著影響,而在本研究中20 d較60 d干乳期顯著提高了乳蛋白比例,但60 d較20 d干乳期乳蛋白產量顯著提高。奶牛代謝紊亂與體重損失或體況評分降低有關。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干乳期時長對奶牛體重和體況評分均無顯著影響。雖然干乳期為60 d的奶牛產奶量更高,但與干乳期為20 d的奶牛相比,這些奶牛經歷了更多的負能量平衡,這與Pezeshki等(2007)的報道一致。
在泌乳開始階段,特別是在分娩后的前3~5周和2~3個月,甚至在高產奶牛中,采食量不足以滿足能量需求(Chilliard等,1998),因為維持身體組織功能和產奶所需的能量超過奶牛從日糧中獲得的能量。在這一時期,高產奶牛一般處于負能量平衡狀態(tài),其從脂肪組織中提取的長鏈脂肪酸是這一時期牛的主要能量來源。脂質動員可能是奶牛獲得最大產奶量的必要條件,但當脂肪過度動員,并伴有明顯的乙酰輔酶A形成時,三羧酸循環(huán)不能完全代謝脂肪酸,因此,乙酰輔酶a轉化為乙酰乙酸,再由β-羥丁酸脫氫酶還原為β-羥丁酸或自發(fā)脫羧為丙酮(Rastani等,200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乳期為60 d的奶牛血清β-羥丁酸濃度較干乳期為20 d的奶牛顯著提高20%,說明干乳期為60 d的奶牛脂肪動員更大。
本研究表明,將干乳期從60 d縮短至20 d對奶牛的泌乳量有負面影響,但牛奶非脂固形物、蛋白質和乳糖含量增加。將奶牛干乳期長度縮短至20 d對體重、體況評分、血清尿素氮、葡萄糖濃度及谷草轉氨酶活性無顯著影響,但顯著降低了血清非酯化脂肪酸、β-羥丁酸濃度及第一個優(yōu)勢卵泡和14 d時第一個優(yōu)勢卵泡直徑。